阁楼式佛塔石雕舍利塔建筑的三个发展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楼式佛塔石雕舍利塔建筑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到隋朝,这个短命的王朝统治中国仅仅持续了三十七年,然而隋朝皇帝却在建筑和工程设施方面做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第二阶段则延续至唐代,跨越了两宋和辽金时期。最后一个阶段则发生在元明清时期,标志着我国佛塔石塔和舍利塔发展的混合时期。

石塔

舍利塔图片

佛塔石塔、舍利塔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期。尽管统治时间不长,隋朝皇帝所兴建的建筑和工程设施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隋朝的佛塔石塔采用了阁楼式的设计,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佛教文化的元素。这种建筑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传承和发展佛塔石塔的风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北魏时期最着名的木塔——洛阳城内的永宁寺木塔。《魏书》卷114<释老志〉记载:“肃宗熙平中,与城西太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僚,表基立刹。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南北朝时期,砖塔、石塔也开始出现,如着名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若将东汉至两晋时期视为,塔在中国发展的磨合和准备阶段。那么南北朝时期则为塔,在唐宋时期先进建筑技术支撑下的发展,积蓄了充足的能量。这种能量在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唐宋两代,爆发、释放出来,将中国佛塔和舍利塔的营造技术和艺术特色推向顶峰。

佛塔

寺院石塔

大兴土木的隋朝,在全国、包括四川地区进行了三次规模巨大的造塔活动。当时的隋文帝亲派僧侣和官员护送舍利子到各州,有他下诏规定:全国各州“同日同刻”下舍利子“一时起塔”叫做舍利塔,也是佛塔石塔的一种;有他分发统一的设计图纸“有司造样送往当州”依样建造木塔。(《广弘明集》卷十七)第一次是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全国有三十州同刻起塔,其中有益州(今成都)的法聚寺。第二次是在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全国有五十一州,四川境内有三座:楚州(重庆)、利州(广元)、还有信州(奉节)。过去在奉节曾发现过写着“仁寿二年岁次壬戌四月戊申朔八日乙卯”的《舍利塔铭》碑文。(《艺风堂金石文学目录》卷三)第三次在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四川有隆州(阆中)禅寂寺、梓州(三台)华林寺建造舍利塔(《续高僧传》卷二十七)。然而隋朝的这些木塔无一留存,人们仅能通过史料、文字去想象了。

佛塔

石雕舍利塔

隋朝时期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尺寸、比例、样式逐步趋于“定制化”,同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这一系列设计、施工的管理系统的确立,为唐宋时期佛塔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佛塔石塔、舍利塔发展的第二阶段,从唐代经两宋至辽、金时期(约公元618年至公元1280年),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鼎盛阶段,梁思成先生称之为“繁丽时期”。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造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佛家寺院及佛塔的修建数量继续增加,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另一方面是塔内结构发生的革新性的转变,由简单的“空筒式”结构发展出以壁内折上式、穿心式为代表的“套筒式”结构。

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资料,早期的塔大多是方形平面,这种平面直接来源于楼阁式建筑的平面。隋唐及以前的砖石佛塔,虽然有少量的六角形、八角形塔,甚至还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十二边形的特例,但就现存唐塔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为方形平面。北宋开始,六角形、八角形的塔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塔身的主流平面形制。塔身平面的演变,一方面是由于审美取向发生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古代工匠们对前人造塔的经验总结。中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地区,以塔为代表的古代高层建筑、特别是砖石结构古塔,受地震的危害极大。古代工匠们从地震灾害中塔体的损坏情况发现,与方形平面相比,八角形平面的结构更合理,这对减轻地震危害是尤为重要的,而对于减小风荷载,六角形、八角形的塔身也更具优势。

而塔内结构形式的创新,更是古代造塔工匠对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的一大贡献。与四川佛塔石塔、舍利塔套筒式结构类似的处理手段,依然在今天的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

石塔

石塔图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佛塔石塔的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发展。阁楼式的设计依旧被保留下来,但是在细节和装饰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唐代的佛塔石塔往往高大挺拔,石雕艺术精湛,展现出了中国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这一阶段的佛塔石塔建筑风格也影响到了其后的两宋和辽金时期。

 

除了结构需要外,塔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这些因素也促使塔身平面发生改变。由于社会风气、审美观念的转变,唐与宋、辽、金时期的佛塔石塔、舍利塔,在造型装饰特征上也迥然不同。总体上说,唐塔轻装饰而重整体,唐时在审美上追求简洁大方;在气势上追求宏伟壮观。宋代开始,佛塔石塔、舍利塔注重形式、强调装饰的审美之风甚嚣尘上。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形式从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建筑物稳定的基础上,人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对建筑物的装饰上。宋塔自然也不例外。笔者将这两朝的古塔概括为:唐代的佛塔石塔、舍利塔“行厚重”,宋塔“走轻盈”。北方地区的辽、金,乃至西北地区的西夏,在吸取唐宋两代的造塔经验后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佛塔

寺院舍利塔

第三阶段,元明清时期的佛塔石塔、舍利塔,是我国佛塔石塔、舍利塔发展的杂变阶段(约公元1300年至公元1912年)。

进入元明清时期,佛塔石塔的建筑形式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在元代,佛塔石塔继续沿用了阁楼式的设计,但在细节上融入了更多的蒙古民族特色。明代的佛塔石塔则更强调装饰和雕刻的艺术性,特别是在舍利塔的建造中。清代则更加注重传统建筑和宫殿风格的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佛塔石塔形式。

佛塔

石塔效果图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由于元朝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喇嘛塔便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这种带有浓郁印度风格的塔,在元至明清的发展中造型样式固定,并无创新发展。明代以后,金刚宝座式塔出现,丰富了中国古塔的造型,但是这种塔建造数量极其有限。明清时期,佛塔的修建逐渐走向低靡,此时的文峰塔则异军突起。这些带有强烈世俗符号,甚至受封建迷信思想所左右的文峰塔,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南方的文峰塔修建的数量,要多于北方地区。四川地区是国内文峰塔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文峰塔中除少数精品外,大多数在造型特色、工艺水平均无法同佛塔相比,但它们丰富了塔的形式,也成为“石塔和佛塔”这一古老建筑类型,在中华大地历经千百年演化发展而最终落幕的尾声。

石经幢

唐经幢

在佛教入中国之前,两汉时期中国本土的木构建筑营造体系业已成型并且初具规模,在建造求仙祈福的多重木楼阁中积累了丰富的技艺和经验,甚至在更早于两汉的商周时期,兴盛繁荣的祭祀与礼制建筑,它们的建造技艺被汉代楼阁式建筑所传承,为佛教建筑尤其是佛塔在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佛塔石塔、舍利塔进入中国后,与建造技术成熟的楼阁式建筑相融合,是有其内在根源的。自东汉始,自战国至西汉一直流行的高台建筑逐渐被木构多重楼阁式建筑所替代。

无论是皇家宫殿抑或是贵族庄园,都盛行建造木构重楼。除了供居住的楼之外,还有城门上的谯楼,市场中的市楼,仓储用的仓楼,远眺用的望楼,守御用的碉楼等。多重楼阁式建筑的盛行,是东汉时期建造设计潮流,而佛塔的前身“窣堵坡”为了更容易为中土人士所接受,势必会迎合这种潮流趋势。

佛塔

其次,在更早于两汉的远古时期,中国固有的神话传说体系中,华夏大地便有了“仙人自昔好楼居”的说法。《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建造的“井干楼”高达五十丈(合100余米),用于求神迎仙。在有这样高度发达的木构高层建筑传统的国度里,从印度传入的窣堵坡,也只好变个模样了。因此,木构高楼不仅是当时彰显尊贵的建筑,同时也是最贴近“仙境佛国”的建筑形式。窣堵坡与中土重楼的珠联璧合也就成为了当时的必然。

石经幢

寺院石经幢图片

我国最早的塔就是在木结构的方形楼阁上插起饰有相轮的刹杆。这与圆形覆钵状大土堆的印度窣堵,无疑是完全不同的两张面孔。东汉末年,笮融在徐州造佛寺、塔,据《三国志·刘繇传》记载:“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馀人”。上面是印度传来的九个层叠的铜制相轮刹杆,下面是我国固有的、可容纳三千人活动的高楼大厦。汉代的重楼与佛塔已荡然无存,如今我们只有从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及建筑明器中窥得一斑。

河南荥阳出土的汉代七层的陶仓楼,是一件西汉中晚期的随葬建筑明器。该陶楼高0.72米,底边面阔0.43米,进深0.18米,中部面阔0.5米。陶楼分上下两段制成,下段两层,上段五层,合计七层[]。该陶楼制作精致,各部建筑构件表达完整细腻,令人惊奇的是,该陶楼上部四层,腰檐相距甚密,与密檐塔的造型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描述为:印度大精舍形式与中国建筑的传统手法相结合形成了密檐塔。《四川名塔》一书中认为:“密檐式塔是我国劳动人民专门为了适应砖石建筑材料的特点而创造出来的。而且把整个塔造成一个塔刹的模样,塔身刹杆,密檐像相轮,整个轮廓线极其俊俏洒脱。如果用等式来表现,可写作:中国密檐式塔=印度塔刹的扩大”。在笔者看来,这些关于密檐塔来源的推论还有待商榷。这件河南荥阳出土的汉代七层的陶仓楼,产生年代在佛教进入中土之前,而且汉墓中的建筑明器多为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建筑物形象,那么这件陶楼所依据的建筑形象则更早。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密檐式塔的形象,可能同样来源于汉代楼阁式建筑,只是这种楼阁式建筑在汉代就是“密檐”的。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出土的汉代楼阁式建筑明器,与楼阁式塔的造型和样式就非常接近了。多数汉代陶楼出平坐、栏杆以供人眺望,这一特点,也被楼阁式佛塔保留下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楼阁式石塔、密檐式佛塔造型样式的来源,均来自于汉代业已成型的多重楼阁建筑。两者同宗同源,只是在随后的发展中开始分化,楼阁式塔一直保持着楼阁式建筑的主体造型。而密檐式塔在发展演变中摒弃了传统的檐部造型,逐步发展成以叠涩出挑为主的檐部造型。佛塔石凉亭继承了汉代及其以前的重楼建造工艺,并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将其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建筑明器,以及四川地区丰富的汉代画像砖中也常能看到楼阁式佛塔石塔、舍利塔建筑。建筑明器与画像砖是了解汉代建筑发展、人文、经济社会等的重要途径。同时四川地区两汉时期的石阙数量居全国首位,而在两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阙”为一种望楼,也是典型的楼阁式佛塔石塔、舍利塔建筑。由此可见,当年的四川地区楼阁式建筑是多么的兴盛和发达。由楼阁式建筑打下的坚实基础,造就了巴四川地区古塔、佛塔石塔、舍利塔的繁荣与辉煌。

总的来说,汉代阁楼式佛塔石雕舍利塔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隋朝的阁楼式设计开始,到唐代的丰富和完善,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变化和创新,这些阶段无疑推动了佛塔石塔建筑风格的发展和演变。如今,我们可以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找到不同时期的佛塔石塔遗址,这些建筑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我们对过去的尊重和研究的重要来源。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 文本由 发表于 2023年9月27日17:40:46
  • 除非特殊声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汉化佛教寺院石塔佛塔石经幢雕刻: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石塔_佛塔经幢

汉化佛教寺院石塔佛塔石经幢雕刻: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汉化佛教的寺院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艺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其中,塔、经幢等雕刻建筑元素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瑰宝。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化佛教寺院建筑雕刻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其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 一、塔的建筑形式与特点 塔是佛教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
舍利塔的作用是什么-寺院石塔图片大全 石塔_佛塔经幢

舍利塔的作用是什么-寺院石塔图片大全

石雕舍利塔属于石塔的一种,在佛塔体系中属于重要建筑,是佛教中的宝藏,在佛教寺庙中,你可能会经常看到一个独特的建筑物,它高耸入云,庄严而神秘。这就是舍利塔,被用来存放佛祖释迦牟尼或后世高僧舍利子的塔。舍利塔通常由石头制成,是佛教灵性与建筑美学的结合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舍利塔的背后故事和栖霞寺舍利塔...
佛塔的图片种类和产生历史 寺院雕刻

佛塔的图片种类和产生历史

塔是中华民族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忠实载体,是华夏建筑文明中一颗璀璨明珠,凝结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和精湛的建造技艺。它随佛教而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建筑技艺的更迭和变迁。 佛塔图片 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中发展的延续性,佛教建筑的发展未有割裂,而其中最受惠者莫过于“塔”...
佛塔和石塔的图片九大样式(多图高清) 寺院雕刻

佛塔和石塔的图片九大样式(多图高清)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塔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构造的建筑形式。从塔的外观、建造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来看,可以将中国的塔分为多个类型。本文将详细介绍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经塔、过街塔和塔门等不同形式的塔。 石塔图片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石塔样式: 1、七佛塔 佛教...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