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石大门艺术始终是一门占据着立体空间的三维艺术,而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的传统村大门门楼牌坊更是当地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呈现方式,对于所在空间的意义具有民族性等加强文化显现的特征。与其他地区的传统石牌楼牌坊有别的是,江西、湖南、广东、福建传统石牌坊大门除了在村大门口、路口出现外,还存在于祠堂大门口、寺庙大门口等地方的传统信仰空间中起着强化空间功能的作用,并依附于存在空间实现代表人民的情感诉求而非权利象征的精神功能,由此可见传统村口大门楼石牌坊的公共性体现由存在的客观空间与观众的主观情感等条件组成。
一、村大门牌坊得到大众认可就是-公共性
“公共性”是一个边界性较为模糊的概念,具有范畴广泛、适用范围丰富的特点,往往会伴随着语境的转化自身的意义亦会发生转化。村口大门楼石牌坊的“公共性”不能从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中抽取出来单独而谈,所以我们长城石雕将尝试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出发结合西方现代的“公共性”理论进行对比糅合。
二、西方现代公共性概念
“公共性起源于拉丁文。古拉丁文中的poplicus作为名词有‘人民’的意思,作为形容词有‘与人民有关的’的意思。..到18世纪末,才有公共性( publicity) 的含义。”由文献资料中提及到的词汇演变可见,“公共性” 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并在20世纪被美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作为一个政治哲学的理论概念化提出。“公共”意味着任何在不同类型的公共领域中的事物都可被人所见一阿伦特对“公共”的定义突出了个体在进入公共空间时可以被最广泛的群体感知,且所谓的公共领域是由有差别、有思想的不同个体组成,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公共性,或说是追求公共性的最高标准。德国的哲学家哈贝马斯(JirgenHabermas)则在阿伦特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发展有关“公共”的理念并明确了“公共性”的概念。至此,西方现代“公共性”概念的特征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①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或自由经济贸易社会是形成公共性的必要前提条件,封建专制社会中不具备形成“公共性”的条件;
②公共性具有开放与民主等特点,与私密封闭性形成一组不可转化的对立关系;
③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在社会舆论、社会参与等方面,为群众提供自由言论、交流与讨论等形成交错的社会人际关系行为的。
近年国内在西方现代石大门的“公共性”的理论基础上也有所发展,马钦忠教授在《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价值的构成》一文也对石大门“公共性”的概念进行充实。大门的“公共性是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不同视点、不同意义的陈述方式和不同观念之间所达到的最大、最适宜、彼此都可以共享的、同时在场的认同,但认同不是统—。对此,没有—套可以检验和测评公共性程度的评判标准。”文中观点认为公共性的公共主要体现于尊重每个客体的差异,对每个不同客体的包容度,有大众参与的的建筑才具有公众性,就像我国的村口大门表现得就是农村大众的生活习俗等。
综上,从现代新农村石牌坊门楼的“公共性”理论的发展中可知“公共性”是与“私人性”完全对立的概念,是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存在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属性之一,是体现人相互之间的依赖性的概念。
现代新农村的村门石牌坊因为其存在公共性,决定了其具有向观众直接展开的特点,与观众之间构成了一个共同的空间,无论观众的参与性质是主动或是被动的。因为传统农村石门楼牌坊置入的是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仰空间,所表现的是人民的集体精神,这种精神与当地人民的民俗生活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公众的参与设计制作是农村大门楼石牌坊公共性的特征之一。
本文转载自:http://www.ql009.com/news/show-1220287.html(手机端链接:http://www.ql009.com/mobile/news/show-1220287.html)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