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一种*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其实石牌楼就是豪华样式的牌坊,在石牌坊上面添加檐楼就是石牌楼,在古代修建石牌坊牌楼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对社会有贡献的的人物。牌坊是*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纪念性建筑物,同时也是村口的导向标,是村大门大门标志建筑。
牌坊后来也称为牌楼,牌坊是官称,牌楼是农村的俗称,然而发展到后来,有屋顶的称为牌楼,无屋顶的称为牌坊,但现在很多地方都不区分了,统称为牌坊。古代立牌坊有明确的针对性,如对某人的功德、忠孝、慈善、贞洁,对景点、庙宇、陵墓、书院、衙府等等,牌坊规模和大小多种多样。现代人立牌坊主要是作为村口标志,起到吉祥的作用。
农村石牌坊作为我们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就其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式构架。《诗经.陈风.衡门》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汉书.玄成传》日:“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师古注日:‘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
这里的衡门已经具备了牌坊的基本形式,门的功能,皆源自民居之门。后来历经“阙”“标”“乌头门”“棂星门”的演变,至唐宋时方成了现代概念的大门石牌坊。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在《*建筑史》中谈到:“门头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由此可见,牌坊源于汉代,起于宋而盛于明清,是乌头门、棂星门的演变。
我国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城市都采用里坊制。特别是到隋唐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城市中里坊更为盛行。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定时启闭的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一诗,曾对此作过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后来因为这种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为牌坊。
宋代以前,牌坊主要用于祭天、祀孔。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的牌坊明显多起来,并形成特有之纪念或表彰性装饰建筑。清人赵翼《蔡节妇诗》云:“今日泥书旌绰楔,清芬长附《柏舟》诗。”由于这种自成一体的独立牌坊既有标识又有装饰作用,后来除了被建筑于坊的干道以外,还广泛被衙署所用,并越来越多地建造于庙宇、陵墓、祠堂及园林的人口处,成为它们]的有机组成部分。明代陆粲所著的《庚已编》卷七中有云:“既而解至都司,司门有绰楔,其扁曰:‘万里鹏程’。从牌坊建筑形式,上分,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坊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坊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细一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的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十一楼等形式,所谓楼,就是牌坊上的瓦顶。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 五间六柱十一楼”,十三陵就有这么一座大石牌坊。宫苑之内的牌坊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坊则大都是冲天式。
从牌坊建筑结构、上分,大致可分为五类:木牌坊、石牌坊、砖牌坊、琉璃牌坊和汉白玉石牌楼。据考证,宋代以前,牌坊多为木构建筑。后随着牌坊形制的演变,人们为了使牌坊更为庄重威严、坚实纯美和能长久保存,建造牌坊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多地由木材改为石、砖、琉璃乃至汉白玉等。
从牌坊依据旌表的内容分,也可分为五类:标志性牌坊、功名牌坊(或仕科坊,专属科举榜样)、节烈牌坊(或贞节坊,专属女性)、仁义牌坊(或忠义坊,专属道德楷模)、功德牌坊(军功或政绩)等。从牌坊等级上分,大致可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御制牌坊,为最高级别。它是由皇帝亲自下旨,国库出资建造。
第二恩荣牌坊,为第二级别。它是由皇帝下旨,地方财政出资建造。
第三圣旨牌坊,第三级别。它是由皇帝下旨,自己出资建造的。
第四赐赠牌坊,为第四级别。它是由皇帝口头同意,自己出资建造的。御制牌坊、恩荣牌坊、圣旨牌坊和赐赠牌坊等级不同,建立的地方也明显不同。
在封建社会中,特别是明清时期,对牌坊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它是由各级官府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来控制的一种官方行为,并不是有钱就可以建造,想建就建,想用什么形制就可用什么形制,想建成多大规模就建成多大规模的,而是对允不允许造,允许造什么样的、可以用几根柱、盖几个楼都有明确规定。首先制式上,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五间六柱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用三间四柱七楼。
像孔林的“万古长春”坊使用五间六柱五楼,仅是一个破例,但是只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才能获得这样的殊荣。根据清朝规定,凡通过岁贡、恩贡、拔贡、优贡、例贡、副贡等形式被贡举人国子监读书也即由府、州、学贡献给皇帝的生员,以及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才,可在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地方官府按规定官方出资建功名坊。对此,清《太仓州志》有明确记载,云:“按牌坊坊盖表厥里居遗意,国制凡贡生、举人、进士,官授牌坊银。则是岁贡以上,皆得建石坊门,不必功德巍巍也。”
这些获得了功名、但“不必功德巍巍”者建造牌坊,虽由当地官府批准和出资,但当地官府是按朝廷的规定办的,因此其审批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制定规则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至于对想以道德气节高尚、军功政绩卓著立仁义牌坊、功德牌坊,则要求就更严,事先须经当地官府查核事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经皇帝审查恩准后,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据史料记载:“清代牌坊之制,亦与殿屋桥梁同,经工部定制做法。其形制以木构为主,木构以柱额构成若干间,额上施斗拱,其上盖瓦顶,石牌楼仍以石模仿木牌楼者,因材料之不同,遂产生风趣迥异之比例。”
在民间,以安徽徽州牌坊最为著名,数量最多。据说,徽州原有牌坊1000多座,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战乱损毁,现今尚存百余座、且大都建造华美,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具有“徽州第一坊”之称的许国大学士石坊,位于古徽州府歙县县城内,是仕科牌坊的典型代表、全国罕见的明代石坊建筑。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它以我们独一无二的雄姿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国石坊门建于明万历十二年( 1584年),为四坊架连,八脚并立,“口”字形,为表彰“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设,故俗称“许国石坊”“八脚牌坊”。牌坊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据记载,许国,字维桢,歙县人,举乡试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字为馆阁体,明书法家董其昌书刻。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忠义牌坊中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旌表诰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漱芳同子即用员外鲍均。”鲍漱芳,清代徽商巨富,朝廷委以盐运使司职衔,总商两淮盐务。清嘉庆十年( 1820年),洪水泛滥,鲍漱芳率众商捐米六万石,以赈洪泽湖大水灾民,曾设粥厂长期赈济,还出重金于秋后重修水利,在家乡大做善事,筑水坝、置义学、建义冢、修桥铺路、周助婚丧,善行不胜枚举。
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坊和其他六座牌坊组成了著名的棠樾牌坊群,它属于徽州棠樾鲍氏家族。这七座牌坊,位于古徽州府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最早的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最晚的清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修成。三座明建坊为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四座清建坊为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坊、鲍父渊节孝坊、鲍运昌孝子坊,其中表忠两座,表孝三座,表节两座。棠樾牌坊群是*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是从西向东还是从东向西都是按“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成为徽州牌坊文化的典型代表,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最小的牌坊是双孝节坊,高3.8米,宽1.8米,建于嘉庆年间,为旌表许俊业继妻金氏妾贺氏而设。许俊业出外经商,生意受挫,生活潦倒,客死异乡。金氏和贺氏纳鞋底持家,教育子女成长,一生过得清苦。乡人在清点遗物中找到两人辛苦积攒下的些许纹银,向官府请旌获准后,用这些钱建了石牌坊以示纪念。
此外,山东单县两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牌坊,至今仍保存完好无损,系我国古代牌坊建筑史中的精典之作。一座名日“百狮坊”,俗名“张家牌坊”,位于牌坊街中段,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朝廷为赠文林郎张蒲妻朱氏而建。牌坊高约14米,宽约9米,石构,通体雕刻,正间单檐,次间重檐,歇山顶,正间前后坊心镌有“节孝坊”三个楷书大字。牌坊.上的雕刻,均为透雕和浮雕,因一百个狮子雕刻精致、形无同者而居群坊之首,名扬海内外。全坊结构严谨匀称,气势宏伟,雕镂精美,物象生动,玲珑剔透,繁而和谐,令人一赏三叹。.另一座名日“百寿坊”,俗名“朱家牌坊”,位于百狮坊西南约百米处的胜利北街上,乾隆三十年( 1765年) 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叔琪妾孔氏所建。百寿坊高约13米,宽约8米,因其前后坊心边沿雕有百个变形篆体“寿”字而得名。雕刻内容除狮子、龙凤、仙鹤外,还有牡丹、梅花、松石、竹兰、宝相花、唐蔓草等奇花异卉,以及商周秦汉时的金石图案、二方四方连续等。其规模略小于百狮坊,但各种纹样、图案配置严谨无瑕,又与百狮坊各有千秋。两座石牌坊,堪称*建筑、雕刻史.上的一对孪生姐妹,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石工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炉火纯青的建筑、雕刻工艺。
千百年来,农村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每座石牌坊都是历史的见证及标本,有着它自己的特殊意义,不仅是一种装饰符号和模式语言,同时承载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考古价值,被视为古老我们文化的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典型标识,每一座石牌坊都是历史长河中一束束晶莹的浪花。
作者:欧阳广彬,敬业的牌坊牌楼雕刻厂家,我们专注、用心制作,坚守匠心........
版权属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版权所有。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4624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