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礅的图片样式和形态柱础在农村通俗叫法是石柱礅,在建筑体系中既是受力构件又具较强装饰作用,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结构构件与艺术构件完美统一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石柱礅功能
石柱礅作为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石柱礅的功能主要有三:其一,防潮。石柱礅避免了柱子直接接触地面,可以保护木柱免受湿气的侵蚀以免柱脚腐蚀或碰损,起初是为了避免建筑的木头柱子下陷或被地下的潮气所腐蚀,而垫在柱子下面的东西。
下图是仿古柱墩,仿古柱墩工序制作麻烦,仿古柱墩石价格比普通石柱礅价格高一倍。
其二,荷载传递。石柱礅可增加柱基的承压力,以将柱身承受的荷重比较均匀地传递到地面,所以石石柱礅的功能决定了它的造型应该是直径比柱子大。
其三,装饰。石柱礅虽然是柱子的附属构件,但在外形。上却是独立的,柱子由于承重要求而不宜做精细雕刻,承托柱子的地面亦不可能大面积雕饰,所以处于柱子与台基两者之间的石柱礅,由于很接近人们的视线,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构件,而成为历代工匠们施展技艺的好地方,于是就有了随朝代变化而变化的多种形制和雕饰,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门类。
寺庙柱墩石图片
二、石柱礅样式和尺寸形制
关于石柱礅形制,早在宋代《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就作了明确规定:“造石柱礅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莲华柱墩,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级、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铍及压地隐起于莲华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还总结了前代石刻的雕刻手法,“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铍:四曰素平”。
古建筑柱顶石图片、柱脚石图片
宋代之后,石柱礅的花样越来越多,发现了诸如瓶形、有在石柱礅上雕刻人物狮兽的,有做多重叠涩,雕刻越发庞杂无度,装饰越发繁复琐碎,不复前代的简练刚朴。宋代可以称作石柱礅艺术发展的成熟定型时期。明清以后,石柱礅艺术精益求精。珠三角祠堂石柱礅其外形由上而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柱质、柱身、柱座。
寺院莲花柱墩石
1,柱质。即石柱礅顶部与柱子过渡交接、上承 荷载的部位。质是古时通用写法,还有钻、榄、矿等写法,从金、从木、从石。事实上质的发展也大致经历铜钻、木榄、石磺的一个演变过程。铜在古时不仅是贵重的金属材料不可能在民间普遍使用,而且铜的加工工艺要求较高,所以铜钻在后来就为木榄和石碛所代替。柱质能起到防潮的作用,木柱的木纹是垂直方向的,木柱榄的木纹是水平分析的,所以木榄可以有效的阻止水份顺着纹路向上渗透;而且木榄的朝向也颇有讲究,一般木榄木纹路顺建筑通风方向更有助于通风除湿。木榄腐朽后可以局部更换,而不至于影响到整根木柱的更换。如广“州黄埔横沙村罗氏宗祠中堂金柱(见下图石柱礅照片),由于历史原因,该处木柱与石柱礅之间有一段空缺,聪明的工匠在维修时添加了一段圆柱体、高410mm的木柱榄,柱榄表面雕刻精美的蔓草纹,这样原有的木柱得以保留下来。在清中期以后,祠堂建筑中石柱礅的质部分就逐渐更多采用石磺了一石矿显然比木榄更能防止柱子受潮,而柱矿的造型也由起初单一的圆形截面而转发展成圆形、八角形、方形等丰富截面,以达到与柱子更和谐统一的效果。虽然石硕截面丰富,但雕刻较为简单,以此衬托础身作为础的核心的地位。
石柱礅尺寸详图
2、础身。是石柱礅最富于变化、显现个性、精雕细琢的部分,其外形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变化,包括有莲瓣形、扁圆形、大小弧瓣形、四方形、六方形及八方形等,形成也是时代性特征突出的部分。详见下文。三,础座。一般为方形,较少雕饰,但到晚清民国,也做成须弥座形式的圭角形式,有时也作一 些复杂的浅浮雕纹饰,为表现纹饰的立体感,底部局部常常透雕,因而直接接触地面的面积也相应减少。有一些祠堂采用双石柱礅形式以抬高高度、从而减低柱子的高度,如上图深圳沙井新桥曾氏大宗祠、顺德昌教林氏大宗祠、从化大江埔乐秋公祠等(见上图) 祠堂由于维修或兴建时檐口所需高度已定但用以作石柱的石材不够长度,这时用双石柱礅就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困境,而且也显得别具一格。
室内大理石柱礅图片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石柱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穿越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凝聚着*人的勤劳与智慧,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气质,是我们民族一件璀璨夺目的艺术作品。石柱礅作为传统木构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建筑构件,既起到受力承重的结构作用和装饰的作用,又是传递人文思想的载体,有着“历史起源早、保存数量多、造型形式广、艺术价值高”的特点。在现代建筑中,尽管传统的石柱礅使用较少,但其神韵尤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对国人产生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对于石柱礅有着强烈的心理诉求,并千方百计的使其在不同的现代建筑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深刻说明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强大之所在。
版权属于: 长城石雕公司(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4614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