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作为丧葬文化的物质体现,其形制装饰、铭文书写、材质选用、刻工技法等,无不折射出人们在丧葬上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照,不同的墓碑、石碑、功德碑、龟驼碑图片样式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我们长城石雕总结了*墓碑的历代图片样式等艺术特征,力求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对墓碑、龟驼碑进行全面梳理、展示传统墓碑、龟驼碑以及功德碑的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乌龟上立碑什么讲究
要说墓碑雕刻,我们先从东汉说起,东汉以后碑的设计与整个建筑环境设计愈加密切,可考和原位之碑也逐渐多见,体量也渐渐增加。随之而起的,就是碑的形制在保留“碑首、碑身、碑座”这一核心结构要素的情况下,也相应发生了丰富的变化,有必要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碑的形制,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特点。“穿”之“有一无一有”的过程,造像碑之特殊的四面体、多面体,“碑志合一”样式的传承与演变等,都能证明这一规律。
一、扩展:墓碑石碑之图片样式重构
(一)汉碑之典型形制
东汉时期的碑,已经具备了“碑首、碑身、碑座”
墓碑碑身是石碑的典型样式的基本结构要素,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的碑开始出现(见下图)。 此后,历代沿着这条轨迹逐渐丰富,螭首龟跌形(也就是现代说的龟驼碑)、圆首形、圭首形、平首形肆底座及少量多面柱体和不规则型碑等构成了丰富的碑的造型。
龙头首汉碑之典型图片样式-从现有资料和实际考察看,汉碑原来位置多不可考,汉碑体量不大,多数在1-3米左右。此时的墓碑,碑首碑身基本还没有分离,多整块石料制成,与碑座则通过榫卯结构相接,构成墓碑的整体,并尤以尖圭首与圜首最具形式寓意。王芑孙《碑版广例》卷六:“碑首或刻螭、虎、龙、雀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他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此时,螭首碑与碑额、穿之间的组合也显得较为生硬,或是围绕圜首的外围雕刻,或是依晕纹之迹而刻,明显区别于汉后螭首的表现手法。《衡方碑》(建宁元年,168)、《王舍人碑》(光和六年,183)、《费凤碑》(约光和年间)、《张迁碑》(中平三年,190)、 《高颐碑》(建安十四年,209) 等可证。
赖非先生《齐鲁碑刻墓志研究》认为,东汉前中期的墓碑功德碑圭首居多,中后期半圆首渐多。这与汉代“天圆地方”、“天人一体”等思想或有关联。就圭形碑而言,“圭”是一种古代玉石礼器,为“六器”。之一。其形状为长方形,上端为尖状,系祭祀、丧葬和朝聘活动中的礼器。《周礼》中称之为“六瑞”之一,商周墓中常有出土,汉代仍作礼器使用,在龟驼碑上圭形碑的形制与圭本身丰富的寓意内涵相映衬。南宋洪适《隶续.碑图》收录的东汉桓帝永康元年(167) 的《车骑将军冯绲碑》、灵帝建宁二年(169)的《柳敏碑》、灵帝光和六年(183) 的《白石神君碑》均为圭形。1999 年在山东发现的东汉恒帝延熹四年(161) 的《东汉故行事渡君之碑》也为圭形。
(二)墓碑和龟驼碑图片样式的重构与分类
汉代墓碑的“圭型、穿制、晕纹”构成了汉石碑的基本记忆特征。也是自东汉时,墓碑和龟驼碑从形式与寓意上具有了独立的内涵。自此,墓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随时代而逐渐迁变的时期。汉碑所立基本形制的核心结构要素没变。但如穿这种形制,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还能见穿之形制在高规格陵墓中作为象征存在,但以后就渐渐消殆。碑的形制发生革新意义的转变乃自隋唐。此时碑的外形渐大,动辄四五米高,整块碑石已不多见,碑的形制进入了丰富发展的时期。在碑石体量较大时,其选材、施工、搬运则更难(虽然有的碑可以不计成本,不顾舟楫劳顿,但这样的丰碑巨制毕竞少数)。因此,自唐碑起, 碑额与碑身开始分离。也正是这种结构上的重要变化,促进了碑之造型的丰富。
其一,碑体进行“组合式”的选择,其本质上还是碑石在设计制作中,与选材、需求、审美、工艺等综合考虑的结果。碑额与碑身分离,利用榫卯结构进行组合,在实际的制作和雕刻过程中,也使得施工更为简便,石工雕镂更符合生理的舒适度,雕刻的打样,雕刻的精细程度也越可以控制。碑额与碑身不追求整块的过程中,碑额与碑身的选材也可以有差异,如云南大理《元世祖平云南碑》(元大德八年,1304年) 等。
其二,在碑身与碑首结构分离后,在装饰选择空间和局部造型上,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碑身的界栏、碑身与碑首、碑肩,就成为装饰的重要区域纳入设计的总体构思,碑额与周边龙纹等主要纹饰的组合方式日渐丰富。仅就碑额而言,其装饰与雕镂更为细致,碑首中碑额的位置经营更为充满想象力和表现力。盘曲缠绕的祥云瑞兽(主要以龙纹为主),在继承传统蟠螭纹饰缠绕盘曲的传统下,构思更为精巧,碑额的装饰位置更显得重要。首先,碑额处于碑首的视觉中心位置,周边盘曲的龙纹与其它辅助纹饰,突出的中心还是碑额。其次,碑额之重要也可以从一-些金石考证中证明:能记之于典籍与流传的,书额者与为文者同等重要。名家书写,记之典籍,以告后人,也是碑铭传颂的一部分, 同样也是“三绝碑”等特殊文化寓意之碑产生的渊薮之一。
肇始于此时的碑,更具备了“范式”的意义。即总体碑的“碑首、碑身、碑座”的核心结构要素没变。但就唐之后碑的形制发展来看,还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即可以分为:碑首(含碑冠、碑额、碑颈)、碑身(碑肩、碑腰)、碑座(龟趺方跌与托座) 。汉碑中的碑穿之制因东汉后渐渐消失,这一结构要素虽然有其较为独特的形式与寓意内涵。但在隋唐以后,碑穿之制可见者凤毛麟角(虽然在一些丰碑巨制中尚存在这种形式的遗存,但已不具寓意功能)。如高逾10几米的山东曲阜宋宣和年间《万人愁碑》等数例碑侧之“穿”,明显是搬运竖立安装之功用。故对碑的形制结构重新划分上,不把“碑穿”作为碑的形制的主要结构要素考虑。
但是,由于“碑穿”这种形制在东汉至隋唐前不仅存在,且具有多种寓意解释,在碑之形制这一章中,拟在下文专门就“碑穿”从设计本体上进行思辨。
以前段思路对墓碑进行类型描述,拟分为:“冠帽式、齐肩式、过肩式、收身式、齐座式”五种墓碑类型。
坟墓石碑
1、冠帽式墓碑。即碑首设计成亭檐楼阁等形式。此种碑不多见,所存和见之著录的,以唐代和清代居多。最为经典者即为《石台孝经》(天宝四年,745)、 《大唐嵩阳观圣作感应之颂碑》(天宝三年,744年)、《伊阙佛龛之碑》(唐贞观十五年,641)、 《唐鸳鸯碑》(显庆六年,661年),北京北海公园东北侧之《琼岛春阴碑》(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昆明湖《万寿山昆明湖石碑》(清乾隆 +六年,1751) 及韩国国家博物馆之《月光寺碑》(统一新罗和高丽时代,约884)等。
2、齐肩式墓碑。即碑首与碑身碑肩等齐。此种形式汉碑多是,此后也经常得见。如《孔宙碑》(东汉延嘉七年,164)、 《孔彪碑》(东汉建宁四年,171)、 《谷朗碑》(三国吴风凰元年, 272)、《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522) 等。
3、过肩式墓碑。即碑首超过碑身,多比碑身略厚。此为汉后碑最为多见者,一-般在碑身与碑首连接处,讲究的碑均有碑颈。
4、收身式墓碑。即碑身与碑座相接处略收,也为常见样式。
5、齐座式墓碑。即碑身与碑座连接面相齐,也为常见的类型。
坟墓石碑图
小结:石刻文化源远流长,几与人类文化发展同步,碑碣之属,亦类其变。秦始皇焚书坑儒,先秦典籍损坏深重,难见金石著录记载。若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琅砑台刻石》“刻于金石,以为表经”来看,官方典籍对金石墓碑的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次之则为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中也多有涉及。而带有明确研究意义的,则是发轫于北宋中叶欧阳修著录的《集古录跋尾》、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的《隶释》、《隶续》 及陈思、郑樵等人,“宋代虽有金石墓碑之学,但求博古好奇,篆隶视唐代等而下之。”其时论述体系也不严谨,学科还处于初始阶段,发展到今天,墓碑艺术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更多墓碑样式图片、墓碑石的价格与尺寸、墓碑石价格详细报价咨询请电话联系,我们长城石雕给你详细讲解。
作者:长城石雕公司,敬业的牌坊牌楼雕刻厂家,我们专注、用心制作,追求极致........版权属于:(http://www.shidiao136.com/pai'fang001/)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本文来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4580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