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文化柱的表象形式多样,不但可以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的雕塑语言去诠释各种文化,甚至有些文化柱将绘画语言也用在上面,比如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的图腾柱便是在主体表面进行彩绘,更加丰富了文化柱的表现力,也更充分的诠释了当地文化。当然,作为雕塑的文化柱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还是雕塑语言。要想合理的利用好各种雕塑语言,一方面要根据需要设计的内容去选择另一方面要对各种雕塑语言的特点有一个深入了解。
下图是文化柱子雕塑设计创意图案:
1、圆雕在广场文化柱设计效果图中的运用
圆雕作品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的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还有意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中、小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植物、橡胶类等等。
圆雕在文化柱的应用中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柱头和柱础的应用,上许多文化柱都采用圆雕的形式。还有西方许多的纪念柱顶端都是圆雕,而且纪念柱高大柱体的作用也是为了烘托圆雕。还有一些文化柱甚至除了基座之外,直接用多个圆雕组合成柱子的形状。圆雕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不适合表象自然风貌,以及众多场景性等多种文化元素,因此圆雕很少用在文化柱的柱体部分,最多只是用在装饰美化主体上。
2、浮雕在广场文化柱设计中的运用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 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比如文化柱浮雕、影壁浮雕等,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一般地说来,为适合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圆雕的实体感减弱了,而更多地采纳和利用绘画及透视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目的。与圆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绘画叠压原则来处理空间关系和形体关系。但是,在对审美追求上,浮雕文化柱和圆雕文化柱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显示的只是文化柱的外表特征。作为文化柱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与环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
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浮雕文化柱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保持手法上的多样性和多样化。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般雕塑的表现性。压缩空间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二种基本形态高浮雕和低浮雕。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用近乎于圆雕的处理方式进行表现。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者相对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文化柱上的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
例如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维格兰雕塑公园”也称“人生公园”中的生命之柱便是采用了的是高浮雕的表现形式,文化柱柱身上面共雕刻着121 个的人体浮雕,男女老少以各种姿态相互交叠,首尾相连,相互托举着、搀扶着、努力争着拥挤向柱子顶部,似在追寻通往天国之路,发人深省。据说它的完成是3名巧匠先后用了14 年时间才最终完成的。浅浮雕起位相对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
小结:文化柱一般都表现的是地方文化,民族地方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同样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柱效果图设计创作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一个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生产生活用具、风俗、节日、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等等都能体现在文化柱浮雕上。*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每个地方的文化柱风格也都不一样。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