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整个南方寺院在历史上基本属同一文化圈,石雕经幢各组合部分差异小。北方寺院是建造经幢较多的另外一个地方区域,是佛教传入的重要城市之一,远离南方宗教中心,石经幢受其南方样式影响较小,形成、雕刻等方面体现当地特色,经幢整体较为质朴,独树一帜。尽管两个区域经幢各具特色,每部分构件数量各不相同,但三部分与结构、形制有密切关系,其它地方的经幢也是同样情况。
石经幢的幢身一般由一个构件组成,形体相对保持稳定,基座、幢顶组成构件层次分明,构件数量逐渐增多,基座从使用单层到多层须弥座,幢身上面加多层华盖、短柱、腰檐等复杂构件,整体装饰也日益趋向复杂、华丽。刻字主要出现在幢身、基座,装饰图案、雕刻主要出现在基座、幢顶。
石经幢大小设计原理和视线分析
石经幢幢身刻有经文,而且《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广泛流行,不仅仅将经幢当作简单的建筑或艺术品,而是可以供人观看颂读的建筑。经幢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组成关系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是自身构造比例,另一方面是欣赏的需要。从视线分析原理来说明各经幢基座、幢身、幢顶的比例关系及变化原因。
视线分析往往应用于大场景,或者对视线有特殊要求的空间和场所。视线分析原理应用于经幢的组成部分分析,引入视点、标的物、视距、视角、视域等原理来简单说明经幢。简单说,把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定为一点叫做视点,被观察的物体、建筑物等称为标的物,物体的主线都以此排布,不同的角度大小叫视角,视点与标的物之间的距离称为视距,一个人的视力范围,即称为视域,它也是一种与主体有关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人眼视域为一不规则锥形,双眼形成的复合视域范围向上为70°,向下为80°,左右各为60°。相对于经憧体量,人距标的物不宜过远,且根据刻经字体大小,一般*远不超过5米。
直视角,被认为是观看建筑物的细部,不利于观看建筑物的整体,且建筑物会发生变形。建筑物与视点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之比D/H=2,视角为27°时,则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物,被认为是观察建筑物整体的最佳视角。建筑物与视点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之比D/H=3,视角为18°时,则可以观赏建筑群体,对建筑物所处环境研究是非常理想的。
而研究景物时,由于经幢、雕塑、小品、树木等体量上远远小于建筑物,同时距离不宜过远,在保持放松、平视的情况下,研究景物的最佳垂直视角为26。~30°,即人眼黄斑附近形成的30°视锥。
经幢平面不大但高度高,观赏主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行,根据视线分析原理,因经幢宽度小左右视域可以忽略,只需考虑上下视域及视距。
尊胜陀罗尼石经幢修建的功德
尊胜陀罗尼石经幢是现存最多的经幢图片样式,当时能够在全国流传,与朝廷用行政手段推行的结果不无关系。因为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出现了特别的崇拜形式一树立经幢。经幢多称为石幢、石柱,亦有称为碑。较早的古幢为唐代早期所造,但多数为中晚唐所造。石幢一般有幢座、幢顶。白居易在提到古幢形制的时候说:“六隅七层, 上覆下承,佛仪在上,经咒在中,记赞在下”。尊胜幢上一般刻的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或全部经文,有的再刻上造幢记,说明建立经幢的意图、缘由,以及经幢主人、建造人、撰书题字人的名字。有的同书墓志或是经咒赞颂。有的经幢上刻有佛像,有的经幢与其他陀罗尼及其经文同刻。建造尊胜幢的起源可以有多种,但主要为两类,一是为了法界众生祈福修功德,一是为亡者 而立。前一种多为以国家、寺院等为单位,后一种 多为个人或是一户为单位。云南地区早在唐之前就有佛教传入,至南诏王朝,内地的密教信仰也开始传入,从后世的写经及其图像来看,南诏的后期主要流行观音信仰,密教的十一面观音像,还崇拜阿嵯耶观音。
小结:关于石雕经幢的研究,吕建福《*密教史(修订版)》中提到密教经幢起源于大乘佛教的陀罗尼,陀罗尼的演化最终导致密教的形成,最早形成的密教就是陀罗尼密教”。佛顶信仰兴起于初唐时的两京和川北一带,盛唐及其之后仍然流行。在佛顶信仰中最为流行的是尊胜陀罗尼经经幢的信仰,修建尊胜陀罗尼经幢,诵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可禁除一切罪业,不再转生为六道畜生身,沦落地狱畜生界的众生可以得到解脱,得升佛土诸天。
作者:长城石雕公司-敬业的牌坊牌楼雕刻厂家,我们专注、用心制作,追求极致……..版权属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12301688.com)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本文来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3709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