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龟驼碑,就是石碑下面有一个神龟驮着石碑,这个乌龟不是普通的乌龟,他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赑屃,上面是龙头碑,一般的乌龟也驮不动祥龙,赑屃自明代典籍记载是龙生九子之一,龙首,有耳,露牙,又名霸下,此说源自于明代李东阳,体状似龟。传说其善负重,力大无穷,故常以赑员作陵墓、坛庙或园林石碑的碑趺碑下的石座。
明清时期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是由赑员承负,也就是龟驼碑,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也常可以看到其身影。
东汉许慎(58-147 )的说文解字中收录赑屃二字,有关赑员文献出处有许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巨龟爬动时抖擞竞力的姿态。(东汉 )张衡(78一西京赋.文选)冲有:“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薛综为其注曰:“巨灵,河神也。……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明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写到:“神龟",赑屃者,有力,今碑趺象之。”
第二,指代鳌龟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西晋左思集部.文选卷五.京都下.吴都赋:“蚌蛤珠胎,与月亏全。巨鳌赑屃,首冠灵山。大鹏缤翻,翼若垂天。振荡汪流,雷拚重渊。殷动宇宙,胡可胜原!”刘渊林为其注日: …… 渤海之东日归塘,其中有五山焉。帝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五山,峙而不动,玄中记曰:鳖, 巨龟也。南宋史浩使浩词集宝鼎现冲有“渐向晚、放烛龙掀舞,周币红蕖绀蕊。况对峙。鳌峰赑屃,不隔蓬莱弱水,”唐元稹全唐诗.卷三百九十八节:“神鞭鞭宇宙,玉鞭鞭骐骥。紧绍野节鞭,本用鞭赑员。使君鞭甚长,使君马亦利"等等.第三,龙生九子之一,专用以龟趺碑座。明杨慎升庵集有关于龙生九子的一段话: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二龟驮碑的缘由现存贵驮碑用于陵墓中为多,其次是宗教和坛庙建筑石龟驮碑主要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由于碑首常以螭首雕饰,故又称“螭首龟跌”,螭首即李东阳所称“赑屃为保护碑文,以免风雨刺蚀损毁,有的龟跌还盖有碑亭,这些驮碑石龟中就有一部分是赑屃碑趺,谈龟驮碑的缘由之前,首先要追溯一下古人立碑的源流,古人立碑可能最早始于周穆王在算山所刻之石。类似今天庶人到此一游”,以记事留名而已。以后,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碑,或是立在宫庙里拴系牲畜的竖石。或是立在墓穴旁用来安装辘轳和引绳下棺的厚木板,但是还并未镌刻文字,直到丰碑成了被用以刻记墓主身份的神道碑后,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石碑立碑的源流,*的碑碣源于为先人所立的墓碑、功德碑、纪事碑等多沿袭墓碑型制。
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记载有“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日碑也。周穆纪迹于鼻山之石,亦古碑之意也。又宗庙有碑,树之两楹。事止丽牲,未勒勋绩。而庸器渐缺,故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庙徂坟,犹封墓也。自后汉以来,碑碍云起。 《唐神清撰北山录卷六》“自古至梁陈罕有不悬棺而窒反壤封树至若设碑绊辞。下棺索也,古者立石柱于坟上。有孔贯索。索以下棺。谓之窆,可见当时王公贵族死后下葬,因墓穴很深。两边必须用有孔的碑做支架装。上辘轳,牵引绳索,方可将笨重的棺椁放进墓圹之中,春秋记。丧服大记说:君葬用帽。四绰二碑,御棺用羽葆,……出宫 御棺用功布,凡封,用饽去碑负引。
《无字石碑》
龟驼碑的传说
传说有一次龟背一座大山帮助堵水,遇恶蛟。龟怕丢山于江中,就负大山于蛟忌斗,终于战胜恶蛟。但龟也因力竭被压山下,这恐怕是龟负石的最好的英雄神话了。民间传说对龟负石是这样解释的:禹为治水,降服了龟成功后为了表彩龟的功绩,同时不让它再兴风作浪。遂用一大石一功德碑让其驮着。 使它不能到处去炫耀地长寿,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干岁矣。龟是历史的见证。以龟千年五聚,问无不知也。”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上云: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谓灵龟。故由其负碑*可信,龟"贵“谐音因此龟还是富贵的象征古人认为神龟通灵。知吉凶。《周易》"系辞下传“上记载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利用龟甲卜卦,并在龟甲上造字。记事。考古挖提出的股商甲骨文。也证明先人曾用龟壳以记录历史大事。古人谓龙。凤。额。龟为四灵。把龟视为神兽"又有玄武之说。从形态上分析四灵中作碑跌的最好承托者当然不是麒麟,凤凰、龙而是龟了。所以在龟甲上立碑用以记载一段历史。当属灵龟最合适不过了。
龟驼碑、功德碑、石碑设计图
龟趺的流传用龟的形态作为器物基座,除了取其灵性外,也因为外形。上龟背平,重心低,且能负重,所以使用龟驼碑的还是很多。
龟驼碑之制最早的官方记载始于隋代。《隋书,礼仪志》有“三品已上立碑,螭首龟跌,跌高不得过九尺。七品已上立碣,高四尺,圭首方跌”。由于这条记载之前还有“ 撰仪礼百卷悉用东齐仪注以为准”,似乎这种规定北朝即已有。龟趺螭首成为品级的标志,且这种龟驼碑的形制标准成为定式,一直沿用到明清。
那么龟驼碑的龟是龙子赑屃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查阅文献可知,早期“赑屃”-一词是作为形容词或副词作大力士使用的。东汉张衡《西京赋》有“巨灵负员,高掌远跖”,西晋左思《吴都赋》也有“巨鳖赑屃,首冠灵山。大鹏缤翻,翼若垂天”。“赑屃”显然也是与“缤翻”对应,指力大。北宋时官方编订的有关建筑规范的专着《营造法式》,其中讲述制作“ 赑屃鳌坐碑”的制度为:“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坐”,可见赑屃是指碑首盘龙的状态,龟跌被称为“ 整坐”。
大概由于赑屃常与巨鳌连用,或便渐渐作为其代称。
有学者根据藏于泰山岱庙的历代实物龟驼碑的变化总结出,宋、金时的龟比较写实,元、明、清三代,龟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出现了兽耳、胡须和发髻,没有了腹甲等,龟渐渐有了龙的特征。大概自元始,人们对龟不再如神般信仰,承载功绩的龟趺也急于要从龟的形象脱离出来,可以看到与南北朝、隋唐时期比较写实的龟形象不同,元以后的龟趺越来越增加了神话色彩,即所谓的“龙头、鹰爪、龟背、蛇尾”。其名称也不能再称之为龟,而是有了专门的代称“显员”,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云:“赑屃其形似龟,性好负重,故用载石碑。”后来的《本草纲目》也有:“赑屃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
龟驼碑图片
有学者根据藏于泰山岱庙的历代实物龟驼碑的变化总结出,宋、金时的龟比较写实,元、明、清三代,龟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出现了兽耳、胡须和发髻,没有了腹甲等,龟渐渐有了龙的特征。大概自元始,人们对龟不再如神般信仰,承载功绩的龟趺也急于要从龟的形象脱离出来,可以看到与南北朝、隋唐时期比较写实的龟形象不同,元以后的龟趺越来越增加了神话色彩,即所谓的“龙头、鹰爪、龟背、蛇尾”。其名称也不能再称之为龟,而是有了专门的代称“显员”,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云:“赑屃其形似龟,性好负重,故用载石碑。”后来的《本草纲目》也有:“赑屃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
祠堂字词寺院龟驼碑
明孝宗时,据传朝臣李东阳为应对孝宗之问,结合民间传说及《菽园杂记》等内容杜撰出所谓的龙生九子的说法,后经其弟子杨慎丰富整理,遂有了《升庵集》中:“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龟趺作为龙子的身份并有了专门的称谓“贔员”,这种说法更容易被各层人士普遍接受,遂逐渐流传并成了定式。
小结:龟驼碑伴随着几千年的我们民族历史发展至今,形成了我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龙龟文化,本身*的四大神兽就有龙龟,龟驼碑也是吉祥的象征,在我们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铺垫和支撑作用而显得独具特色。
作者:欧阳广彬敬业的牌坊牌楼雕刻厂家,我们专注、用心制作,追求极致……..版权属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12301688.com)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本文来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3705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