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捐资功德碑的图片样式,以及石龙头碑的设计和龙头碑价格多少钱,现在的石碑什么地方适合使用龙头碑,从秦汉、到明清我国石龙头碑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我国墓前立碑,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在寺庙前立碑以拴祭祀用牲的记载。战国时期又在家墓前立墓碑作“引棺人穴”,此时的墓碑仅起引棺停人穴的支架作用。而名副其实的墓碑则始于汉代,盛行于东汉。据《文心雕龙》记载:“后汉以来,碑喝云起。”不但将木碑改为石碑,而且碑形的雕造益加精致,出现了“璃首龙蚊”的造型。璃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用在碑首起装饰作用。
一、龙头碑的历代使用
到南北朝时期还明确规定将墓碑作为陵墓制度加以规范。在明清帝陵中有许多碑刻,以墓碑和功德碑为主,分别恭贮在明楼和碑楼中。不但镌刻墓主的庙号、溢号,还记述其“丰功伟业”,以为纪念。
除帝王陵外,文武官员同样是按品级定碑首及基座式样。唐代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可用龟头龙纹,七品以上官员可用龙首方纹,也就是接近现代样式的石龙头碑。以后历朝均有不同规定,不可潜越。墓前立碑成了私有制度下一个人身份、地位、等级、差别的标志。初始墓碑上的文辞仅镌刻墓主姓氏族属而已,后来逐渐演变成隐恶扬善,歌功颂德的“功德碑”了。
二、碑文详解-以清朝神功圣德为例子
神功圣德碑比一般墓碑文意义丰富,碑文,顾名思义是指刻在各种碑上的文字。我国制碑的习俗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当时的碑,如宫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后来有人刻上相应的文字,就逐渐形成各种碑文。
碑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碑文,仅指为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
秦代把刻了文字的碑叫做“刻石”。碑,本是指竖石而言的,相传秦始皇就在泰山玉皇顶竖有无字碑。刻在碑上的文字,叫碑文,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的。不是为立碑而作的文章,虽刻在碑上,不能叫碑文。
秦汉以后,树碑是为了刻文,有碑必有文,就不重视无字碑了,久而久之,文与碑合二为一,说到碑就是指碑文。
碑文的种类繁多、庞杂。今天有些过去的碑文已经消亡,有的得到了发展,也诞生了一些新的碑文。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的情况。
昭陵神功圣德碑,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因为昭陵为皇太极皇帝的陵墓,所以碑形为龙首龟跌,高6. 67米,碑身宽米,厚0. 71米,大理石质。碑身正面(即“碑阳”)的正面刻有碑文,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合壁刻写,右侧阴刻楷书汉字21行,汉字共1810字,左侧阴刻满文26行,碑文是清圣祖玄烨亲撰,歌颂清太宗皇太极的丰功伟绩。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在格式上与一般墓碑基本一样,由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三、龙头碑-碑首的雕刻技法
龙头碑、龟驼碑都是由石头雕刻而成,从本质上隶属于雕刻工艺一类。送种雕刻技法,在碑首上得以进一步展现,使其成为将雕刻的技法运用在石质材料上而创造出来具有实在和美观价值的艺术品。历代碑的雕刻技法,有"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六种。但对于龙头碑首而言,其雕刻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也正是使用了送些雕刻技法,才将碑首上的龙纹雕刻的如此额栖如生。
历代龙头碑的特征是:
- 北魏-龙身比较瘦小北周-唐龙躯逐渐粗状,但整个碑首凹凸感不强,略显扁平。
- 元明清-肢体圆浑有力,不像宋代那样扁平。
四、永陵神功圣德碑亭图片和价格详解
永陵正红门内,前院北面并列四座式样雷同的神功圣德碑亭,自东向西分属于努尔哈齐祖父‘景祖翼皇帝’觉昌安、六世远祖‘肇祖原皇帝’孟特穆、曾祖父‘兴祖直皇帝’福满和父亲‘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四座龙头碑亭都是顺治朝为四祖追尊帝号后添建的,均为方三间,单檐黄琉璃歇山顶,尺度谦卑,前后两面设置拱门和踏跺,檐下出挑双抄单下昂斗栱,亭内梁架露明,居中树立龙头龟趺的神功圣德碑,碑身正面用满、蒙、汉三体文字镌刻福临的御制碑文。
永陵神功圣德碑亭是顺治十二年(1655 年)和顺治十八年(1661 年)分期添建的,为明清帝陵中规模最小、也是仅有的单檐碑亭。各碑亭仅前后开辟拱门,安设券脸石及角柱石、压面石。券脸雕饰二龙戏珠并衬托祥云和海水江崖,角柱雕作昂首挺立的坐龙,压面石则雕成祥云中飞腾的行龙,均敷彩绘。雕饰简练明快,没有苛求精丽,寥寥数笔便将云龙勾画的生动有致,加上整体上的动静对比,形成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福陵神功圣德碑亭位于福陵石像生以北,神道循陵寝轴线随山势上升,其中建有一百零八级踏跺,也叫蹬道,前后各设单孔神道桥,福陵神功圣德碑亭就在这蹬道顶端拔起。
黄琉璃重檐歇山顶的碑亭,如下图,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效仿此前关内兴建的孝陵大神功圣德碑亭增建的,亭内龙首龟趺用满汉文镌刻玄烨御制碑文。
但在周围既有建筑格局的制约下,碑亭尺度小于孝陵,四隅也没有华表,而处在石像生北端,位置正和关内明清帝陵相反。
- 碑首下端的祥云纹石碑上除了雕刻龙纹之外,还雕刻云纹。这些云纹有的刻于碑身两侧,有的刻于碑首下端。从收集的资料显示关中地区碑首下端最早出现样云纹的是西安碑林所藏得大智禅师碑(唐开元二十四,736),碑额两侧的龙爪下方出现简单的祥云纹,线条流畅,具有行云流水之势。一直到宋代,祥云纹底下开始刻有简单的线条,但大部分石碑在这一时期,刻画样云的不多,刻画的也多为简单的线条,而且祥云都比较大,也无固定形式出现。元代的祥云纹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祥云的石碑逐渐增多,样云整齐、密集的排成一排位于碑首与碑身相接之处,而且数量增多,祥云变小,元代碑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龙均口吐祥云,这在其他朝代石碑中所不见或少见。综上,龙头碑云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盛唐至宋代。云纹用简单线条勾勒,雕刻技法不成熟,云纹之间较分散。
- 第二阶段,元代。云纹雕刻细致,整齐密集龙纹在历代称法并不一致,夔纹与蟠螭纹是汉前对类似龙纹饰定名的常用术语。
碑的龙纹饰中,汉以后也见以这两种名称命名的。
1、龙头碑夔纹。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尾卷,商和西周前期流行。宋以来著录中,凡表现一足、类似爬虫的图形,均多称之为夔或夔龙。
《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庄子﹒秋水》中记载:“夔谓炫曰:‘吾以一足黔踔而行’。”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碑中定名为夔龙纹饰的,也基本具有这一特征。
2.石龙头碑蟠螭纹螭,龙属。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躯体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说文﹒虫部》有释:“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蛟龙赤螭。”颜师古注:“文颖曰:‘龙子为螭。’张揖曰:‘赤螭,雌龙也。’如淳曰:‘蠄,山神也。’”《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蛟和螭都是龙子,而蟠则指“盘曲而伏”,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体态有肥有瘦,相差殊异,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
汉代石龙头碑雕刻特色,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下坠,鼻梁现细线划纹,其身与战国时无异,只是尾部出现两卷纹、三足。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表现为凹槽,头上角也有也无;腿短且前腿只有一个,也多为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鼻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有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颇具气势,形态美观。至清,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关于螭龙还有两种说法:一说螭龙如上文所引《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所说是*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螭龙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生九子中的二子,杨慎《升庵集》:“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就构图延展性来说,螭纹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正因此它才成为最常见的花纹题材。
宋代以后在瓷器等器物中大量出现螭纹装饰纹样。元末景德镇窑有《釉里红塑贴螭纹高足杯》等名品。明清瓷器上的螭纹有蟠螭、团螭、双螭等多种形态,表现手法多为绘画,偶有塑贴。对于碑来讲,自“螭首龟趺”称法延续以来,蟠螭、夔龙等几乎已经就是龙纹饰的统称。但在有的碑石装饰中,蟠螭龙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
通过以上分析:龟驮碑、龙头碑中龙纹饰的种类从碑中龙的纹饰来看,如果按照夔龙、蟠螭龙等青铜器上龙的分类来看,已经不太适应碑之龙纹饰的丰富形态;如果从龙的姿态来看,龙纹饰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也有正龙、蛟龙、行龙、苍龙、升龙、拐子龙、云龙的划分。本文按照实际碑之龙纹的组合方式分为:“云龙纹、海水龙纹、穿花龙纹、龙戏珠纹”四种类型。其中,云龙纹是最常见的一种。
综上所述,无论是龟驼碑、功德碑、捐款石碑、龙头碑等都有它的独特价值,它不论在选材上、碑文上、外形上还是在位置上都是一般墓碑无法比拟的。它体现了社会的阶级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功德碑、龙头碑以其完整性与独特性在所有墓碑中独树一帜,独揽风骚。
作者:欧阳广彬
敬业的牌坊牌楼、石栏杆、各种园林寺院雕刻厂家,我们专注、用心制作,坚守匠心........
版权属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3213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