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具有写实性和叙事性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面向中国和世界的公共艺术作品,就必然要考虑到广大人民的接受问题,特别是浮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全国政协通过的毛主席撰写的三段碑文,因此,浮雕采用写实性的艺术语言就成为必然,这也是写实性艺术的长处。对于浮雕的创作思想,1953年面向公众展览时的介绍是这样写的:浮刻题材的选用,是用以代表每一历史阶段重要的和最为人所周知的人民英雄历史事迹。
浮刻的表现形式,采取叙述性,因为这样具体的人民伟大斗争史和中国人的欣赏雕刻习惯,不适宜象征的表现方法。
纪念碑的位置选在北距天安门城楼约463米、南距正阳门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她庄严宏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她与天安门、正阳门一起形成了一组和谐、一致、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每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供人上下行走。碑座下层座位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有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的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为主题,在“渡江战役”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整个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的伟大史实。纪念碑的碑心用料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一块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该石料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
在建造过程中,毛主席为碑心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为其书写了毛主席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
1952年8月1日,历经3年的筹备,纪念碑建造工程正式开工。
刘开渠完成了大型浮雕《农工之家》,表现工农人家美好生活的理想,这是刘开渠首次把工农形象引人画面,在当时来说,社会意义深远。12311950年7月创刊的《人民画报》以摄影和艺术作品为主,在1950年第3期9月号封二就发表了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雕塑系主任萧传玖教授(时年36岁)所作的《毛泽东与朱总司令》的浮雕,在毛主席与朱德头像的两边是八面红旗,左边为八一军旗,右边为国旗,上边为五角星。
领袖形象塑造的庄重而又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51年1月号《人民画报》封3发表了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雕塑系解放后第一届毕业生王卓予的雕塑作品《荣军》,塑造的是一位前臂打着绷带的退伍军人,以及后来成为新中国年画代表作的中央美院林岗的《党的好女儿赵桂兰》。滑田友1949年所作的两块浮雕《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每块200、240cm),陈列于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主席台两侧,并人选第一届全国美展。1951年为中央大礼堂创作大型浮雕《工农努力生产建设光辉的新中国))(图6一6),发表于1951年7月号的《人民画报》上,同期图6一6滑田友为中央大礼堂所作浮雕《工农努力生产,建设新中国))(1949一图6一7王临乙作石刻浮雕《民族大团结》(局部)
还发表了张松鹤的雕塑《毛主席胸像》、萧传玖的雕塑《工农联盟》。王临乙1950年为中央直属机关大礼堂创作了大型浮雕《民族大团结》(图6一7)。上述作品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院及华东分院的中青年艺术家怀着对新中国和共产党的巨大热情所创作的最早的一批优秀作品,其主要题材和内容多是革命领袖、解放军及工农劳动者,体现出开国初期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这正是新中国艺术的健康基调,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所处的时代文化氛围。滑田友、王临乙、萧传玖、辛莽、张松鹤、王卓予等人后来接受党的安排,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不是偶然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工组的演变自1952年6月19日决定刘开渠担任纪念碑美工组组长,滑田友、张松鹤担任副组长之后,刘开渠并没有立即到北京来工作。综合各方面情况,特别是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许多会议都是由滑田友出席的,我认为在刘开渠到京之前,有关美工组的筹建与相关工作是由滑田友负责的。但是滑田友与刘开渠保持着联系,热切地盼望刘开渠早日到京工作。
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有关美工组的材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档案中的“美工组已发聘书名单”,这一名单明确表明,刘开渠为组长,副组长为滑田友、张松鹤、吴作人、彦涵。组员有郑可、王朝闻、萧传玖、曾竹韶、王临乙、王丙召、司徒结(杰)、傅天仇、王式廓、张仃、冯法祀、董希文、艾中信、李宗津、、辛莽、古元、蔡若虹、张建关,秘书为温庭宽。工作人员有陈万宜、李贞伯、张锡关、张书义、刘志杰、周西珍。这份名单应该是5年月日之后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开始聘用各方面专家时确定的,从名单中可以看出,美工组一开始就是画家与雕塑家共同参与的大美工组,并没有“雕塑组”的说法,彦涵先生回忆中所说的四个副组长也是正确的。随后,办事处又聘请华东文化部幻灯工厂的王卓予、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李祯祥、吴汝钊,北京历史博物馆的锡长禧,重庆大众画报社的刘家洪以及王琦等人。
比较详备的美工组名单有可能是滑田友于1952年底初步搭建,而在1953年2月刘开渠到京以后重新组织和确定的。因为这个名单中出现了许多青年雕塑家,他们大都是在1953年3月前调人的。这时的美工组根据纪念碑十块浮雕题材,学习近代史,并借北京东城校尉胡同中央美院大教室讨论起稿。并且按纪念碑浮雕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大组、十个小组,以及研究组、秘书组。具体名单如下:组长:刘开渠;副组长:滑田友、彦涵、吴作人、张松鹤研究组:组长:刘开渠;副组长:王式廓组员:滑田友、吴作人、江丰、彦涵、王朝闻、蔡若虹、张松鹤、罗工柳、郑可东面组:组长:萧传玖、王丙召
l、南昌组组长萧传玖、王式廓;组员王万景、王卓予
2、延安组组长王丙召、古元;组员王鸿文南面组:组长:王丙召、辛莽、游击组组长张松鹤、辛莽;组员陈淑光
3、解放组组长刘开渠、彦涵;组员夏肖敏、凌春德、昊汝钊
禁烟组组长王琦;组员沈海驹西面组:组长:曾竹韶、李宗津
1、太平组组长廖新学、李宗津;组员谢家声、刘士铭
2、甲午组组长曾竹韶、艾中信;组员李祯祥
北面组:组长:曾竹韶、董希文
1、辛亥组组长司徒杰、董希文;组员邹佩珠、张文新
2、五四组组长滑田友、冯法祀;组员谷浩、陈天
3、五姗组组长王临乙、吴作人;组员于津源秘书组:组长:陈天、沈海驹资料:谢家声、夏肖敏、吴汝钊总务:信英华、刘培林、李祯祥会计:傅筑岩、韩云鹏秘书助理:卢厂石工管理:王万景、王鸿文,上述这份名单或许可以解释董希文实际担任的是北面组和辛亥组的组长,负责该组的起稿工作。研究组主要是研究纪念碑浮雕创作的题材,但是也参与了纪念碑碑身、碑座等建筑设计问题的讨论,起一个顾问咨询的作用。
罗工柳参加了研究组,但未参与浮雕画稿的起稿工作。名单中的雕塑家廖新学、司徒杰(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1944年毕业生)后来是否参加了浮雕工作,不甚清楚。在后来的工作中,由于纪念碑浮雕的安放位置不断变动,四个方面组的工作并不突出,主要是每个浮雕小组中的画家与雕塑家团结一致,共同工作。
大约在1953年6、7月间,参与纪念碑浮雕画稿的画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回到各自的单位。此后的纪念碑美工组,就基本上是雕塑家了,然后就是浮雕工人制作。
作者:欧阳广彬
敬业的牌坊牌楼雕刻厂家,我们专注、用心制作,追求极致……..
版权属于: http://www.ql009.com/shidiao/ 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本文来自:http://www.ql009.com/shidiao/archives/11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