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门楼和门楼牌坊叫法不同,在今天基本不区分门楼和牌坊的区别,村门楼和门楼牌坊作为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是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符号,在我国纪念性建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有些地方还将农村石牌坊称为村门石牌楼,实际上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从形制、规模及材质做工等均有着显著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牌坊或者牌楼,其功能意义是相似的,均是用于纪念、表彰、标志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多位于宫苑、孔庙、陵墓、祠堂、衙署和重要道路的起点、路口、桥头、村口、宅前等位置。与中国其他传统建筑形制不同,牌坊无论其形式上单调或者丰富、结构上简单或者复杂,装饰上粗狂或者精细,从它的变化万千的形式中找到不变的根本,就是两根柱子,上加上一根横梁的门洞造型,因此有些古籍也将牌坊解释为“类似门洞造型的纪念性建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村门门楼牌坊这一特点对它的历代图片样式起源与演变进行追溯。
一、最早的牌坊样式-衡门
关于农村牌坊造型的起源,建筑史学家刘敦祯先生在他著作《牌楼算例》中这样描述:“牌楼之发达,自木造之衡....”,他认为牌楼建筑是由古代的衡门演变而来。而关于牌坊的起源时间,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较为认可的说法是始于春秋中叶。在《陈风衡门》写道:“衡门之下, 可以栖迟”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衡门相关描述,当时称之为“衡门”,即“横门,以横木为门”。衡门的结构极为简单,左右两根柱子中间架一根横梁,构成简易的门,与甲骨文字中的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就结构造型上看,衡门显然已经具备后来牌坊的基本要素,可认为是牌坊结构的原始雏形。唐代颜师古注《汉书》中记载:“衡门,谓横一木砖门上,贫者之所居也。”由此可见,古代衡门时常也作为简朴、清贫之意。
二、村口门楼牌坊样式-坊门
门楼牌坊形制和名称的最终形成,最直接的影响是从我国古代城市营建制度“里坊制”而来。隋唐时期,受封建制度的影响,我国在城市营建方面多采用里坊制,棋盘式的道路将城市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区域。在唐代以前,这些方形区域被称为“里”,唐代则被称为“坊”。坊与坊之间一般建有坊墙,坊墙之间均开辟道路,并设有“坊门”。坊门的形式,通常是在左右两侧各设一根望柱,柱子上边架一横梁, 一般均有门扇。由于古代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城市中每个坊也因居住的人不同所以体现的功能等级也不同,如古代唐长安城永兴坊居住的是宰相魏征等达官贵人,平康坊则多为风尘歌妓女子,因此每个坊门常悬挂书写文字的牌匾以作标识,这便是坊的由来。
坊门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其也是古代城市发布信息公告及旌表功能的重要地方。唐代时期城市内是实行宵禁制,所以官府会将一些通告张贴在坊门上以告示坊中居民,也会将在科举、军事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者的事迹张贴于坊门之上进行表彰,这种做法在古代被称为“表闾”、“族表” ,这功能被后来的牌坊完美地继承。唐代白居易在《失脾》诗中这样描述:“宅院小墙库, 坊门贴榜迟”,也印证了这种说法。
随着唐朝的覆灭,里坊制消亡,城市中的坊墙慢慢被拆除,“坊门” 因具有一定功能性而得以保留,成为跨街而立而不连墙体的“独立建筑”,继续发挥着旌表、标识、纪念、装设等功能,逐渐成为了一种荣耀的象征,应用于庙宇、陵墓、祠堂、主要街道等场所并延续至今。
随着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的发展、提升,建筑建造技术也不断提高,对坊门的建造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样式,逐渐对其装饰、造型、建造工艺也有了考究。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雕刻精致的的“华表柱”与坊门相结合,将坊门原先简单的两根望柱,置换为精雕细琢的华表柱,组合而成新的坊门形制,这种门被称为“乌头门”也就是现在简单的村门牌坊图片样式。尽管乌头门的形制,做工、精美程度要比普通坊门、衡门高出不少,但依旧满足不了权贵的需求,因此在部分地区,人们将中国建筑中“阙”的造型也吸纳到牌坊的营建当中。由于阙的建造工艺、技术水平要求极高,随着时间的演变,阙也逐渐成为权贵富人的象征。正因为阙有如此功能,古人便将阙的顶部造型“复制”到坊门上,在坊门的上方加盖多层楼顶。这种加了楼顶的坊门比乌头门、棂星门更加庄重气派、美观大方,因而受到人们青睐,也成为牌坊的另一种重要形制一屋宇式牌楼。
今天的新农村村门牌坊有很多就是棂星门和乌头门样式,在广东、湖南、江西等地的村门牌坊图片样式基本都是檐楼式牌坊,就是棂星门上加檐楼,就是今天新农村村门楼牌坊的基本样式。
公 司:嘉祥县石牌坊、村口门楼、石大门门牌牌匾制作厂家,敬业的雕刻厂家。
联 系:欧阳经理
手 机:13176197913
地 址: 山东 济宁 嘉祥县 石雕城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3512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号
- 我的微信号扫一扫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