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之家:从祭祀、生产到住所的功能演变

avatar 2024年5月30日19:02:35 评论 201
摘要

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但实际上在古代,家更多指的是夫妇、家庭。

家是人与神沟通的地方

祭祀对于中国古代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物体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地神、人鬼三类。天神叫祭祀,地神叫供奉,宗庙叫享乐。天地诸神祭祀的是天子,王公大臣祭祀的是山川,百姓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孝经·十章书》说“祭祀是联系,是人与神​​的联系。”祭祀是人与神沟通的一种方式。

中国古代之家:从祭祀、生产到住所的功能演变

祭祀需要场所,家很大程度上就是祭祀的场所。《礼记·王制》云:“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官吏有三庙”,“庶民祭祀,以寝宫为之”。天子的七庙,即四亲庙(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二祖庙(曾祖父的父亲和祖父)、始祖庙。诸侯的五庙,即父亲庙、祖父庙、曾祖父庙、太祖庙、始祖庙。官吏有三庙,即一昭庙、一穆庙、太祖庙。

中国古代之家:从祭祀、生产到住所的功能演变

普通百姓只有“睡祭”。在古代,睡祭是祭祀祖先的常见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睡祭的基础上形成的。有趣的是,宗庙的正房是庙宇,王宫的正房是宫廷,而普通百姓家的正房是卧室。三者其实功能相同。

民间的正房称为卧室或家,卧室祭祀是家庭祭祀,通过这样的对话,人们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中国古代之家:从祭祀、生产到住所的功能演变

家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地方

家庭也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载体,而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形式实现。美国学者史蒂文认为,“在工业化之前,家庭是经济生产和交换最重要的商业机构,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自给自足;每个家庭的不同成员也密不可分地参与生产基本物质产品的工作。”

中国古代之家:从祭祀、生产到住所的功能演变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宗族制度。宗族作为政治、经济、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此时个体家庭是宗族最基层的单位。据《周书》记载,西周时期,庶民的具体家庭已成为生产经营单位,但土地仍为宗族所有。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为2—7人,每户由一名成年男子担任户主,家庭要根据人口数量承担徭役。此时个体家庭尚未脱离宗族独立,生产方式为“共耕共辎重”。 据《诗经·周颂·梁书》记载,在氏族内部,各个家庭之间形成一种劳动合作关系,即“氏族齐收五谷”、“出则共耕沟,入则共居氏族”。以家庭为单位,人才可以实现与自然的有效对话,而不是让自然主宰自己。

中国古代之家:从祭祀、生产到住所的功能演变

中国古代之家:从祭祀、生产到住所的功能演变

家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情感港湾

《易经》说“外有伤者,必归家”。甲人卦在明夷卦之后,就是说受了伤之后,必须归家。归家的原因,一是“亲情之谊”可以依靠,二是“悲喜之情”可以共享,不必为了仇恨或利益而与人争斗。家是夫妻、父母子女对话的场所。比如《尚书》说:“立家,当勤筑墙垣,唯顾铺地葺草。”但其实,在古代,家更多的是指夫妻、家人。比如《诗经》说:“桃树幼嫩,花开灿烂。子将出嫁,宜其家。”这里的“家”是指夫妻成婚之后的家庭。

中国古代之家:从祭祀、生产到住所的功能演变

另外,《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妻和睦,如弹琴。兄弟和睦,乐而纵容。利于家,妻财皆得欢心。”后来的《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说法:“吾闻亦闻,家道修好,天下可治。”“家道”即修夫妻之道,即夫妻对话和睦,夫妻和睦相亲相爱。南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写道:“孙休投降晋国,晋武帝厚待他,将他嫁与姑母的妹妹蒯氏,一家亲近。”家亲近,就是说夫妻关系非常亲近、亲密、相亲相爱。

中国古代之家:从祭祀、生产到住所的功能演变

此外,“家”还可以指妻子儿女。《后汉书·列女传·皇甫珪妻》:“安定皇甫珪妻,无名氏之女。珪先丧妻,后改嫁。”这里的“室家”特指妻子。宋庄纪鱼《鸡肋篇》卷二:“广南俗多僧为市,多发财。又有室家,其女多嫁僧。”这里的“室家”特指妻子儿女。

概括而言,家是人的情感的归宿和庇护,是人身体的栖息和庇护,是亲情的维系。因此,《易经》中进一步讲到“家安则国安”,《大学》中讲修身、治家、治国、平天下。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