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藏传佛教建筑中的藏式宗堡建筑

avatar 2024年4月20日08:00:52 评论 571
摘要

喜马拉雅地区是藏传佛教建筑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一、藏式宗堡建筑概述三、喜马拉雅地区宗堡建筑的艺术特征宗堡建筑,这种藏文化特有建筑类型,随着藏传佛教在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传播,出现在印度大吉岭、拉达克、不丹等地,成为这一地区的藏传佛教标志性建筑。

喜马拉雅地区是藏传佛教建筑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藏传佛教在这一地区有较强的影响。 这里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藏传佛教建筑,如寺院、寺院、宗堡等。 至今仍有许多僧人在此修行。

目前,该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主要分布在印度北部边境的锡金、噶伦堡、大吉岭和克什米尔,以及不丹和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 这些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是寺院、庙宇,还有少量作为王宫和政府机构的藏式宗堡建筑。 宗建筑分布在不丹、锡金、拉达克、大吉岭等地,但大多以寺院的形式出现。 那些被称为“宗”的宗现在只在不丹见到。 这既是藏传佛教的象征和卓越的影响力,也是藏族思想文化的体现,也是藏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最有力的证明。

一、西藏宗堡建筑概况

宗座建筑是西藏主要的官方建筑类型。 宗堡曾是西藏地方政府县级管理机构所在地。 在藏语中,“宗”本身就是“城堡”或“村庄”的意思,清代典籍也称其为“营”。 现有研究资料表明,西藏宗堡建筑大规模出现于元末明初西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 [1] 巴摩竹巴取代萨迦政权,在西藏建立新的政教合一政体后,特别是蒋曲坚赞统治时期,开始在其管辖的乌藏地区建立“宗”级政权。 ,并建有宗堡,专供宗本,相当于县令,管理行政事务。 西藏第一个“宗”是仁崩宗,成立于1352年,比帕木珠巴地方政府上台早两年。 江曲坚赞在维藏较重要的地区,先后建立了贡宗等十三座大宗。 直至清朝、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府仍沿袭“宗”、“习”制。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根据地域大小、人口数量和地理重要性,分为边区、大区、中区、小区。 宗派有四个层次。 卞宗、大宗辖人口200户至300户。 通常,只有汴宗和大宗只有一名僧俗宗主,一级宗主是五品官。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西藏共有122个教派(营),每个教派162人。 有相当于宗级的宗堡147个,人口约100万。 [2] 西藏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宗建筑有:江孜宗、日喀则桑珠色宗、曲松等。 宋宗、琼结琼结宗、定结定结宗、扎囊白玛宗、亚东巴里宗等。其中江孜宗因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时的江孜之战而被毁,尤其著名。

历史上,藏传佛教在喜马拉雅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带动了宗族建筑向外传播,对喜马拉雅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官方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不丹()、锡金()等传统上与西藏政治、宗教、文化联系密切、基本不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其行政区划仍使用“宗教”一词。 诸如不丹的帕罗宗、廷布宗等名称。这些“宗”署大多建于17世纪,是藏族宗喜制度完善后在这一地区传播的结果。

2、喜马拉雅山藏族宗堡建筑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是中亚和南亚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该地区涉及的国家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不丹。 喜马拉雅地区[3]的北部边界是我国的西藏。 东以印度不丹和锡金为界,中部为加德满都谷地和不丹下城,延伸至印度阿萨姆平原; 印度西部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克什米尔; 以及南部巴基斯坦的K2峰。 。 整个喜马拉雅地区东西长1120公里,南北宽1600公里。 这个狭长的月牙形地带大致可分为3个具体地理区域: 1.中央山脉。 以喜马拉雅山为标志,这里是世界上人烟最稀少的地方。 主要居民是夏尔巴人。 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尼泊尔索隆布地区,海拔约五六公里; 2. 内喜马拉雅山谷。 这里森林茂密,农作物种类繁多。 居民主要集中在不丹廷布、锡金甘托克、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 3.南麓平原。 这主要是指印度的大吉岭,居民有藏族、印度人和尼泊尔人。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次大陆文化和西藏文化之间的过渡地带。 历史上,它是印度佛教文化进入西藏的主要通道之一。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邀请尼泊尔(尼泊尔)、天竺(印度)的高僧来西藏翻译经书、弘法。 相传著名高僧莲花生大士从尼泊尔进入西藏。 在西藏历史上,据说藏文的发明者吞米桑布扎曾到克什米洛(克什米尔)学习梵文,并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藏文字母。 当佛教在印度衰落、穆斯林控制印度北部时,喜马拉雅山的偏远让佛教得以生存。 11世纪,古格国王邀请摩揭陀国(孟加拉国)高僧阿底峡到阿里托林寺说法三年。 后来,阿底峡尊者在西藏各地弘法九年,对藏传佛教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 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蒙古记忆)藏传佛教建筑中的藏式宗堡建筑

历史上,喜马拉雅地区深受西藏的影响。 直到1642年迪桑巴被推翻后,卢克巴(不丹)、车孟雄(锡金)和拉达克继续向西藏进贡。 17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神权政权在西藏取得统治地位。 曾经统治西藏的噶玛噶举派在势力衰弱后,逐渐在喜马拉雅山寻求发展,并试图在那里推行西藏的政治和宗教。 统一的政治制度。 随着英帝国主义的入侵,西藏在印度北部、拉达克和锡金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不丹境内的“宗”制度还比较完整,并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宗”人。 宗的官署和宫殿。 值得注意的是,与西藏的宗堡多建在山顶不同,不丹和锡金的宗堡,尤其是宫殿,多建在平地上。

1.不丹的宗建筑

17世纪,格鲁派统治西藏。 阿旺朗杰(1594-1651),竹巴噶举派高僧,1616年来到不丹,成为不丹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宗教和世俗双重权力的法王,世称“萨布顿一世”在历史上。 根据西藏地方政府的政治模式和不丹的自然地理特征,沙布东一世国王将不丹划分为3个地区(后改称省)和7个大小不同的宗。 这三个地区是不丹东部 ( )、不丹中部 ( ) 和不丹西部 ( )。 这七个洞分别是帕罗(Paro)、达加纳()、廷布()、普纳卡()、通萨()、布姆唐()和扎西冈()。 [4] 不丹后来的宗(县)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目前,不丹的宗堡建筑包括:

廷布宗( Dzong):是一座大型城堡,由 I 于 1641 年由 Phajo Dagon Shipo 改建为一座小寺庙。其大部分原有建筑被火灾和地震摧毁,但又多次重建。

帕罗宗:帕罗宗位于肥沃的帕罗山谷,海拔2,250米。 这曾经是长城的石刻,据说其起源与莲花生大士在10世纪初建造的一座寺庙有关。 其中,仁蓬城堡(宗)的早期建筑可以追溯到900年。现在的城堡主体建于1646年,是帕罗宗政府所在地。

普那卡宗:又称“普那卡冬宫”,由沙布敦一世于1637年建造,现为不丹国王杰堪布(杰)的冬宫。 1955年之前,这里是不丹王宫。 由于这里气候温和,王室成员通常在冬季搬到这里。

宗:据传说,该宗由 I 于 1638 年至 1639 年建造。 据说,在不丹历史上,这个教派的教派曾经是不丹最强大的教派。

(蒙古记忆)藏传佛教建筑中的藏式宗堡建筑

通萨宗:位于不丹中部,是哈宗到扎西岗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据说,宗堡是不丹国王沙布东一世建造的最大的城堡,也是不丹王室的祖居。 宗堡的瞭望塔称为“雍布拉康”,其建筑形式也是仿藏式雍布拉康的。

扎西冈宗:这座宗位于不丹最东部的玛纳斯河畔。 它由第三代黛布拉·贾乔加尔·米尼朱·坦帕(Tempa)于1667年建造。 19世纪之前,扎西岗宗对整个不丹东部地区拥有政治统治地位。 该宗现在是连接不丹东西干线公路和扎西冈-桑卓宗卡公路的交通枢纽。

2. 拉达克的宗建筑

意大利藏学家杜兹在《西藏考古》中认为,拉达克是喜马拉雅地区的中心和过渡地带,其建筑装饰艺术具有中亚和犍陀罗风格。 9世纪之前,拉达克一直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籍中,西藏阿里地区称为“羊通”,又称“象雄”或“象雄”,与古格、芒玉并称“阿里三味”。 16世纪,拉达克遭到莫卧儿帝国的入侵,一度成为其附庸。 17世纪中叶,拉达克国王Drei 任命竹巴噶举派的一位高僧为国家顾问,当时他与(不丹)的关系非常好。 《波罗乃传》提到:1679年,应噶举派高僧那罗达巴之请,蒙藏联军总司令噶登才旺会见拉达克国王,并带来了乐成,赐比图、赤塞等宗和庄园7处。 [5] 由此可见,当时拉达克应该有宗堡建筑。 清朝道光年间,清政府仍对拉达克行使有效管辖。 例如,当时驻藏大臣慧贤上报的奏折中说:“这个地方(拉达克)想与西藏搞好关系,每隔一两年就派人到西藏去。达赖喇嘛”[6]

由于拉达克历史上一直是印度与中国南疆、西藏和中亚地区的贸易枢纽,在西藏与印度旁遮普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贸易中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和印度对这一地区觊觎已久。 随着清政府的衰落和英国对印度的统治,英国于1846年单方面划定了西藏和拉达克之间的边界。但时至今日,这段边界仍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

目前,拉达克地区仍散布着一定数量的藏传佛教寺庙。 这些寺庙通常建在岩石之上,是典型的依地势而建的堡垒建筑。 在首都列城,建于16-17世纪的王宫,建筑造型与布达拉宫相同,高9层。 据说,松赞干布所著的《摩尼全集》是这样描述布达拉宫的:“红山上三墙环绕,红山中央建有九层宫殿,共有999间。”房间。” 然而,这座拉达克国王的宫殿早已废弃。 拉达克仍保存下来的代表性宗建筑包括:

喇嘛尤鲁寺:这是拉达克最古老的寺庙。 寺庙的地点是由马尔巴的上师悉达查亚那洛巴( ,956-1040)选定的。 相传他在洞壁冥想三年后,用神通排干湖水,建寺。 这座寺庙中最古老的建筑称为 ,据信是由洛桑仁钦桑波 ( ) 或其弟子建造的。 洛桑仁钦桑波与藏传佛教在拉达克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在古格、斯皮蒂和拉达克建造了许多寺庙。 玉如寺曾是拉达克最大的文化中心,最多时有僧人400多人。 目前这里有40人练习。

Tikse :它是拉达克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寺庙的布局与拉萨大昭寺相同。 它围绕庭院而建,是以僧房为中心的早期寺庙。 这座寺庙的主殿建在这座山顶城堡的最高点上,被认为是拉达克神圣力量的象征。 这座寺庙长期以来因其藏历新年庆祝活动而闻名。 这时,寺庙里的僧人手执白靴列队,标志着庆典仪式开始。

(蒙古记忆)藏传佛教建筑中的藏式宗堡建筑

赫米斯寺:距首都列城约50公里,是一座建于17世纪的格鲁派寺庙。 有学者认为,寺庙内垂直排列的彩绘木雕是典型的克什米尔风格。 寺院正殿上层除僧房外,还设有接待皇室的套房。 寺庙下方山坡上星罗棋布的小房子,是为寺庙耕种土地的农民的家,也是寺庙的佃农。 这种现象也是西藏庄园制度的体现。

列城皇宫:拉达克最早的宫殿建筑,出现于14世纪,位于拉达克列城圣湖畔。 宫殿遗址周围现在有两座寺庙,以及众多的灵塔和玛尼石。 16世纪,拉达克国王达什·南扬统一了拉达克,后来在岩石上修建了一座俯瞰城市的堡垒,名为“胜利”。 100年后,拉达克国王Sange 将这里扩建为王宫,列城成为连接中国和印度的重要贸易中心。 这里的繁荣一直持续到19世纪查谟国王占领拉达克为止。

斯皮托克寺( ):是1834年查谟国王征服拉达克后王室成员的住所。宫殿和寺庙都是带有木制阳台的高层建筑,呈现出与西藏宫殿不同的地方特色。

3. 锡金宗堡建筑

历史上,锡金与我国西藏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据说,五世达赖喇嘛于1641年从拉萨来到锡金,任命第一任锡金王公平措朗杰,并承认锡金为西藏的附庸国。 虽然这种说法未必可靠,但18世纪中叶,锡金第四任国王去世后,西藏派出摄政王协助年轻的国王治理国家。 19世纪初,英国开始干预锡金事务,并在甘托克设置政治官员。 尽管如此,锡金仍然与西藏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锡金王室和西藏的权势贵族甚至与秦晋成为了朋友。 1930年代,藏族贵族夏扎家族的长子嫁入锡金王室,娶了锡金王公的女儿。 印度独立后,锡金被并入印度,对外事务受印度管理。

锡金首府甘托克意为“平顶山”,周围环绕着宝塔。 最著名的宗教建筑是皇家寺庙。 据说这座皇家寺庙是仿照不丹的通萨宗而建的,也以“宗”命名。 与不丹皇宫类似,这座宗堡也是建在平坦的地面上。 它仅具有皇家寺庙的功能,缺乏宗的防御和官方功能。

三、喜马拉雅山宗堡建筑的艺术特点

宗建筑是藏族文化中独特的建筑类型,随着藏传佛教在喜马拉雅山的传播,出现在印度大吉岭、拉达克、不丹等地,成为该地区标志性的藏传佛教建筑。 喜马拉雅学者罗纳德·博尼( Boney,M.)认为,由于锡金、不丹、大吉岭以及尼泊尔索洛洪布地区都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这里的藏传佛教基本建筑类型和艺术特征并不一定是藏传佛教的基本建筑类型和艺术特征。全部。 讨论。 [7] 笔者认为,喜马拉雅山宗堡的建筑功能、建筑风格以及艺术装饰,不仅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翻版,而且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 而且由于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印度与中国南疆、西藏以及中亚贸易路线上的重要一站,因此在建筑装饰上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汉文化影响。 这个特性就是“调和”或者“混合”。 有国外学者在研究拉达克佛教艺术时曾指出,“(该地区的艺术)至少融合了五大佛教艺术风格因素,即:印度风格、克什米尔风格、中亚风格、中国藏族风格和大陆风格”。中国风格。” [8]斯坦因在他的《西藏文明》中解释说:“藏人从一开始就试图调和不同风格,从周边大国借来的风格与西藏风格融合在一起,这并不奇怪。”[9]这一说法也很重要。适用于喜马拉雅宗堡建筑,本文仅选择不丹宗堡建筑为例。

(蒙古记忆)藏传佛教建筑中的藏式宗堡建筑

作为政教合一制度的建筑表现,西藏称为“宗”的建筑是县级政权所在地,而不丹所谓“宗”更多的是“城堡寺庙”。 作为行政中心,“宗”不仅是不丹的主要寺院,也是喇嘛、大师的重要住所。

不丹的宗堡基本上是藏族宗教建筑类型的变种,也可以说是藏族宗堡和尼泊尔宫殿建筑的结合体。 不丹宗堡的外墙坚固,由石头和粘土制成,有明显的向上尖角。 内墙多由木柱、门楣支撑。 不过,不丹的宗堡通常没有西藏的宗堡那么高,只有两三层楼高。 而且,宗堡大多建在平地上,水平延伸,与当地的山地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的屋顶不是藏式平屋顶,而是有一定的坡度,屋檐较大。 屋顶覆盖着木瓦。 如今,它大多由金属或混凝土制成。 建筑顶层为金制或铜制的尖顶,与尼泊尔寺庙建筑的顶部颇为相似。 这可能是受加德满都谷地尼泊尔建筑影响的结果。

与早期西藏寺院的建筑规划类似,不丹的宗堡由一座四边形建筑组成,周围环绕着一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庭院。 中央塔被称为“utse”,用​​于标记宗教和世俗区域。 划分。 在不丹,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区别非常严格。 这样的设计更像是桑耶寺等早期寺庙建筑。 但西藏现存的宗建筑中,区分世俗场所和宗教场所的方式是不同的。 例如,藏族丁杰宗是一座集办公、仓储、监狱、佛事等功能于一体的衙署。 它建于17世纪末。 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徽”字形。 南北长42米,东西宽26米。 米,高2层,分前后院,功能分区清晰,僧俗区域:一层前廊两侧为马厩,中间为庭院,东侧为两间仓库,西边有牛棚和仆人房。 后院是办公区,中间有一个80平方米的正厅,周围是仓库和牢房; 二楼前院为居士及职员宿舍,后院为佛堂、僧侣宿舍、仓库。

不丹的宗堡区别于寺院的另一个特点是,宗堡内往往有一座防御性的廊桥,作为连接宗堡与外界的唯一通道,类似于西方城堡的吊桥。 例如,著名的帕劳宗保留了一座由粗木柱支撑的桥梁。 这种建筑形式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也有发现,但在西藏的宗堡中却没有发现这样的设计。

建筑装饰风格多少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寺庙的屋檐上有飞龙,大殿的柱子上有盘旋的龙等等,许多寺庙的门楣装饰上也有色彩缤纷的阴阳图案。 这些龙形装饰和阴阳图案大多是通过融合和借鉴藏族装饰艺术首先传入喜马拉雅地区的。 地方特色在某些特定部位的装饰上似乎更为明显,如寺庙入口、窗棂、角兽头等。

参考:

[1] 编译:《西藏简史》、《西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44页。

[2]王耀、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词典》,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蒙古记忆)藏传佛教建筑中的藏式宗堡建筑

353 页。

[3] [7] [9] 米..

按。 2002:14~15, 151, 56.

[4]朱再明等主编,《民族编年史——不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55页。

[5][6]周维洲,19世纪前后西藏与拉达克的关系及其划界问题——西藏桑巴战争,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118页。

[8]霍伟、李永贤,《藏西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页。

作者单位:周静,李田,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论文来源:《西藏研究》,2008.04,第77-85页。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