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塘寺的历史
扎塘寺位于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南岸。 是藏传佛教传播后期著名的道场之一。 该寺为弘期后期如美楚臣细饶弟子格西扎宝斯所建。 关于扎堂寺的修建时间,目前存在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始建于吐蕃时期,也有人说建于11世纪左右。 藏文史料《青史》记载:
扎堂寺是由如美宗众人尊崇的扎宝斯格西所建。 它的寺庙特别漂亮。 辛酉七十岁时(宋元丰四年,1081年)奠基扎堂寺。 直到他79岁……基本完成了,剩下需要做的项目就交给他了。 侄县、协和县、楚县均于归佑前三年(宋元佑八年,1093年)建成。 这座寺庙的总建造时间为13年……扎巴格西圆寂后,著名的扎塘却吉登顶巴方丈接掌了扎塘寺庙。 寺庙内保存有11世纪至20世纪的精美壁画。
可见,扎堂寺始建于公元1081年,创始人是西藏著名掘金人扎巴鄂西。 扎塘寺早期为噶举派寺庙。 12世纪下半叶改建为噶当派寺庙。 这可能是受到义藏阿底峡大师教法的影响。
13世纪萨迦派统治西藏时,扎塘寺再次皈依萨迦派,寺主为雅隆扎西曲德。 因此,寺院经堂的壁画中至今仍保存着萨迦派创始人的壁画。 清朝时期,蒙古准噶尔人入侵西藏,扎塘寺遭到严重破坏。 20世纪30年代,热振活佛摄政时,对年久失修的寺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西藏民主改革后,扎堂寺逐渐衰落。 文革期间,扎堂寺大雄宝殿二、三层被毁,附属建筑全部拆除,内墙、中墙被毁。 目前仅存扎堂寺。 唐寺第一层正殿及外墙建筑。
二、扎塘寺的建筑特色
从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传统来看,始建于公元8世纪的桑耶寺对后来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和佛教艺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于是,洪朝后期的许多寺庙建筑都仿效桑耶寺的建筑作为自己的范本和范本。 比如建于公元10世纪左右的阿里托林寺和山南扎堂寺,可以说是桑耶寺作为吐蕃时期建筑典范的继承和发展。
从审美观念来看,坛城及坛城建筑造型最集中地代表了藏传佛教建筑的审美思想。 因此,扎堂寺的建筑风格也是按照密宗坛城的模式来布局和建造的。 从藏文文献来看,当时的扎塘寺建有内、中、外院墙三层。 院墙外有一圈壕沟,用于防御和排水。 中心庭院围墙内有避暑诵经场、仓库、厨房等建筑。 中院墙与外院墙之间还建有拉康佛塔。
内院围墙中央是正殿。 其建筑理念、殿堂布局、建筑风格和技法均受到西藏第一寺桑耶寺建筑思想的影响。 从扎塘寺壁画中保存的寺庙建筑图来看,内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由东边的僧舍和拉章,南边的贡布佛殿和丹增佛殿组成,卓玛拉在西。 由北康、敦珠拉康、观音殿等10个建筑单元组成。 大雄宝殿建筑外观为五层,实际为三层。 殿顶为镀金紫铜屋顶。
扎堂寺坐西朝东,寺庙建筑布局呈坛城“十”字形。 大殿原高三层,现仅存一层。 据说另外两层在文革期间被毁。 大雄宝殿由石墙建成,整个墙体坚固挺拔,体现了藏族寺庙的传统建筑工艺,追求坚固、实用、雄伟、神圣的寺庙建筑的宗教建筑美学。
扎堂寺正殿一层主要由门廊、经堂、佛堂、回廊等组成,门廊有方柱2根,面积34.2平方米(长17.1米)南北宽2米)。
经堂正门宽3米,两扇正门上部镶嵌着两尊圆形铜像。 经堂面阔5间,进深6间。 它有20根柱子,其中八角形(14根)和方形(6根)。 它们均高3.9米,其中6座高达6.7米。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佛寺内的这些柱子上雕刻有不同形状的装饰图案,如马头金刚、文殊菩萨,还有莲花、卷草纹花卉装饰图案、动物装饰图案等。如龙和狮子。 花卉、动物的装饰图案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生动地展现了藏传佛教装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宗教内涵。
据司徒却吉嘉措《古代文物史》记载:“扎堂寺大殿(面积20根柱子)内有敬香室(面积12根柱子),其上有长卷纹图案。四周墙壁,中间有佛经,嘉牟尼佛和八大弟子的雕像。 (参见仲布次仁多杰主编的《西藏十世纪至十二世纪的寺庙》第95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从扎堂寺早期的建筑布局分析,当时的建筑布局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考虑到了僧众集体诵经、打坐修行的需要。 护法殿、度母殿、罗汉堂,特别是大雄宝殿的祈年回廊等建筑设施,既满足了僧侣们的日常佛教活动,又满足了信徒礼佛、祈福的宗教需求。
因此,扎塘寺的僧人非常自豪地称该寺为“无居扎仓”,因为扎塘寺比桑耶寺有五大优点:一是扎塘寺的外围面积比桑耶寺大。 更大的弓意味着多 0.9 米; 其次,外墙四周绘有千佛壁画。 三是二楼供奉着护法神热胡拉。 四是正殿供奉护法神木鸟王。 第五,一层供奉龙王。 美珠思坚和多杰禅堆,寺庙的主要护法神。 可见,扎堂寺建设初期,充分考虑了寺庙的建筑美学特点。
3、扎堂寺经堂壁画
从扎堂寺的相关史料来看,扎堂寺早期,各个佛殿内都画有大量的壁画。 例如,外墙上画有千佛壁画。 尤其是正殿的壁画内容丰富,工艺精湛。 遗憾的是,这些历时近千年的壁画大部分在“文革”期间被毁。 目前扎塘寺的壁画主要保存在大雄宝殿一层的经堂、中央佛堂和祈祷回廊。 但从时间上看,除中央佛堂残存11世纪早期的壁画外,经堂和祈祷回廊的壁画均晚于中央佛堂的壁画。
经堂是僧众集体念经礼佛的重要场所。 一般来说,藏传佛教寺庙的经堂上都绘有不同教派的壁画。 由于扎塘寺历史上曾由噶举派、噶当派、萨迦派管理,寺内的壁画也展现了三大教派的特色。 如西壁绘有金刚手菩萨、莲花生大士、扎堂寺祖师扎巴欧西等; 南壁绘有上师、阿瓦图里、永达弥玛、卓弥释迦牟尼等。 北壁绘有索南尊木班禅、卓贡却吉巴巴、阿旺图登等噶举派高僧大德像。
大雄宝殿庭院周围还绘有许多壁画,如萨迦派创始人贡秋嘉布、贡嘎宁波、索朗齐莫、扎巴坚赞、贡嘎坚赞、八思巴等人的肖像。 他们三人一组,表情各异,态度更加真实,凸显了萨迦族领袖的气质和个性。 这些壁画可以看作是13世纪以后萨迦派掌管扎堂寺时期的产物。
此外,扎堂寺大经堂凹窗眉墙左右两侧还绘有十八罗汉壁画。 风格与贡嘎县贡嘎曲德寺壁画十分相似,但在罗汉坐位、装饰背景等方面略有不同。 其壁画绘制于17世纪左右。
经堂门两侧有近年重新绘制的壁画,如四大天王、无量寿佛、护法神、释迦派祖师等像。
4、扎塘寺早期壁画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扎堂寺最早的壁画是经堂中央佛殿内的大型佛说法,其年代可追溯到11世纪左右。 《佛法》是扎堂寺最早、艺术价值最高的壁画。
每幅讲经图均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上、下、左、右绘有人物。 从两幅佛说法图来看,人物的排列和设计很有讲究。 佛头两侧各有两组罗汉像,分左右九人。 佛腿下排列着菩萨和施主。 人物排列有序,表情神态各异,袈裟上的图案各异,目光、姿态各异。 有的双手合十,有的结印,有的手持优婆罗花,有的手持法宝。 罗汉的袈裟有的为深红色,有的为蓝色。 它们的头灯各不相同,以深红色和青色为主。 人物表情刻画细腻,有的微笑,有的沉思,有的惊讶,有的若有所思。 从壁画的构图和布局来看,虽然弟子们都以主佛为中心,形成焦点和透视的构图关系,但每一位罗汉在群体中都表现出鲜明的个体特征。 例如,当许多弟子将目光投向佛陀时,有几位尊者却移开目光。 这种人物处理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匠心。 鲜明的对比给画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需要指出的是,壁画中罗汉的袈裟是严格按照中国佛教僧人的祖袍或三袈裟绘制的。 如果不熟悉中国佛教僧侣的服饰,或者绘画时有规定的中国粉书,很难画出如此真实、生动、传神的画面。 又相传十八罗汉云游各地,是为了护法救度众生。 因此,圣贤们穿着各种颜色的僧袍,随意地观察、为各种众生说法。 因此,有文献记载说,十六圣人在印度时,身穿印度僧服; 在西藏时,十六位圣人穿着藏族僧服; 中原汉代时,穿汉族深袖僧服。 。
仔细阅读这些罗汉壁画,让我们忘记了千人一面的单调和乏味。 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差异与统一等等,都在画家的智慧和精彩的画作中一一展现。 他们一一消失得无影无踪。
严格来说,扎堂寺的大型讲经图可分为十幅。 每张图片分为两部分。 由于扎堂寺已有千年历史,大殿年久失修,屋顶漏水。 因此,顶部的几个亭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和破坏。
顶部右上角法像中,佛手持法印,周围各画八罗汉。 画面排列均匀、整齐。 不过,在壁画下部的罗汉布上,却多了几尊罗汉。 例如,在下节的经论图中,我们发现佛陀的左侧画了八个罗汉,右侧则画了十一个罗汉。 左侧说法图下部,佛陀右侧有九罗汉,左侧有十一罗汉。 上图中的字符都是十八个。
综上所述,扎堂寺罗汉最显着的特点是:1、人物多为方脸、浓眉方脸,或留有小胡须或鬓角,造像古朴。 2、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腻,面部轮廓的勾勒和融合突出。 尤其是凹凸混合法的运用十分娴熟。 3、对袈裟的种类、形状的描述真实生动,富有真实感。 总之,法画中的罗汉形象在整个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
扎堂寺早期的壁画中,除了佛说法中的十八罗汉外,最精美、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佛莲花座下左右两侧的供养菩萨像,以及精美的单干菩萨像。或交叉茎卷草图案。 装饰图案等
例如,南墙北端的壁画以佛为中心,描绘了周围的人物。 佛面相庄严,圆脸,拱眉慈眼,大耳宽肩,身穿右袒袈裟,内藏僧枝,右手置于胸前。 左手放在腿上,手持审判印,穿着黑底花靴,结跏趺坐于仰卧的莲花座上。 佛的头部有一个椭圆形的红色头灯,蓝色和绿色的灯光交替。 内背光为绿色和蓝色,外环为红色和蓝色。 深红色的袈裟十分醒目,但却庄严肃穆。 尤其是佛陀的打结手印,细腻生动,仿佛佛手印凝聚成整幅画的中心,表现出个体与整体的完全统一。
佛莲花座左右两侧,布上有佛菩萨像。 从画面上看,左右各有八尊佛菩萨。 顶排是两个人,中排和底排是三个人。 这些图形以非常密集的方式排列。 菩萨都头戴高冠、长裙,样式各异、风格各异。 有的冠前面有三片叶子,后面有一个布冠。 每个皇冠都有不同的颜色。 他们的耳朵从肩膀垂下来。 他们戴着大耳环。 有些长袍的衣领是敞开的,都有椭圆形的红、绿、蓝头灯。 供养菩萨的全部供品面向主尊。 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印不同。 一切菩萨相貌优美,神态庄严,神态愉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佛莲花座下的十字茎卷草图案和下方站立的四位身着袈裟的女神都很特别。 有学者将他们视为身穿唐装的施主。 正如画家于晓东所言,四女身着唐装,宽袍大袖,圆脸长眼圆鼻小嘴。 从画法到造型,都继承了汉代雍容华贵的唐画风格。 看着壁画有种恍惚的感觉。 敦煌。 与汉族艺术稍有不同的是,四个人物的造型也具有艺术个性,与扎堂寺壁画挺拔、刚毅、雄伟、古朴的艺术风格相一致。
不过,笔者认为,这幅画中的女神虽然具有唐代女性的特征,但从艺术造型上来说,却具有中亚壁画中女神的特征。 人物挺拔的造型和轮廓很容易让人想起萨珊时期的萨珊艺术,而这种手法也经常被运用在人物造型上。 这种人物形象在西藏壁画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这种建模技术如何影响西藏山南地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南壁西端布有佛说法图,以佛为中心,两侧为半身罗汉、菩萨像。 佛陀头发扎成高髻,身穿宽袖衬衫,袖口有花卉图案,身穿红色袈裟,边缘饰有小花。 双手结于胸前,结法轮印,脚穿红底花靴,结跏趺坐于仰莲花座上。 多于; 左右两侧各塑罗汉、菩萨半身像三十八尊。 每个雕像后面都有一个椭圆形头灯。 背光颜色主要有绿色、红色和蓝色。 顶部有罗汉像。 他们穿着汉族袈裟。 左肩胛上的钩子与今天相同; 菩萨坐于罗汉像下,身着宽襟宽袖长裙。 上排的菩萨站立,下排的菩萨跪着,有的合掌,有的结莲花印,造型优雅,神态威严,散发着一种慈悲、圣洁、和平的宗教意义。 艺术家深刻理解和传达了菩萨慈悲救度世间、超脱生死的佛教美学思想。
佛莲花座下方,左右各蹲着两只狮子,回头吐舌,气势磅礴。 有趣的是,雄狮的脚踩在莲花上。 其上绘有枝叶缠绕的卷草纹装饰图案。 很凶猛。 动物与美丽的花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众生和谐、平等、共生的理念。 菩萨右下侧还绘有三尊较小的施主像。 她们头戴花冠,身穿翻领长裙,双手合十,恭敬地礼佛。
西墙南端壁画中,佛居中央,头戴高髻,圆脸,大耳肩,眉间白发,身穿V字形绿袍,内红边外面还有一件深红色的袈裟。 他双手打法轮印,脚穿黑底鞋。 结跏趺坐于上翻莲花座上。 菩萨像群位于佛莲花座下,每侧八尊。 她们头戴高冠,垂发或披肩,圆脸,拱眉高鼻,肩挂耳环,项链,下着宽襟宽袖长裙。 有些人双手紧握在一起。 有的手持莲花结印,造型优美,恭敬虔诚。 尤其是花冠造型独特,颜色淡雅。 诸菩萨的肤色各不相同,面部肤色,尤其是眼睛的融合手法,更是独一无二。 人物肤色基本为白、红、黄、棕、黑、绿、蓝。 但在人物设色上,浓淡恰到好处,尤其是过渡色,控制得非常准确,使得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都色彩饱满,形神兼备,颇具魅力。
西墙北端壁画中,佛陀处于中央,头灯椭圆形背光,头戴高髻,身穿红色袈裟。 左手置于腿上,右手结地印,双足交叉,背结跏趺坐。 主佛周围共有三十一尊罗汉像和菩萨像,十九尊罗汉像和十二尊菩萨像。 一切菩萨的衣着各有不同。 虽然都头戴高冠,但造型、风格却各有不同。 尤其是画面中的女性人物,无不透露着端庄、优雅、高贵、质朴的气质。 在这里,艺术家们也用他们精美的绘画,生动地描绘和传达了对佛菩萨的赞叹,以及对神圣之美的追求和渴望。
佛像莲花座下,供奉着一对头戴花冠、神情雍容、五官秀丽的菩萨像。 他们上身裸露,天衣飘带。 它们饰有耳环、项链、项链、手镯和臂章。 她们穿着条纹短裙,腰间系着红丝带。 胸前打结结印,赤足,以俏皮的姿势坐在仰卧的莲花座上; 两位菩萨中间的卷草纹基座上供奉着三座噶当塔。 底座为莲花图案,中间有一个十字。 佛尘装饰,尤其是二菩萨肩上的莲花装饰,充分表现了佛教世界的纯洁与美好。 画面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印度马球艺术,雍容华贵、绚丽纯粹的宗教审美情调。 。
北墙西端的壁画构图与以往一致。 佛在正中,发髻高髻,身穿左右袈裟,结法印,跏趺坐于仰卧的莲花座上。 共有菩萨像14尊,上小下大,分布于左右。 她们穿着大翻领、宽袖长裙。 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摆出莲花姿势,生动迷人。 大佛莲花座下,左右各绘两只西域风格的狮子。 造型生动,笔法细腻。 风格与印度和中原地区的狮子雕像不同。 威严中蕴藏着女性之美。
另一幅佛说法图的莲花座下,还有一对塔内菩萨像。 其艺术手法清晰地展现了印度波罗时期的绘画风格,深刻地传达了古印度壁画注重“情”、“味”、“美”的造型特征的美学思想。 造型优美而不妖艳,端庄而不矫揉造作,线条细腻而不繁琐,表情充满了菩萨救世、慈悲之心的宗教情怀。 赤裸的菩萨显现出无瑕庄严的容貌。 她们戴着数量众多、精美的项链、五叶王冠和印度风格的围裙。 整个佛龛和头部逆光都是蹄形,方脸,有眼线。 像一把弓一样,外眼角突出脸部,下唇微微突出,指尖卷曲,肩部的头发弯曲垂下,两侧的头发卷起来。 线条画得十分细腻,全身的宝石上都有“亮点”,而他周围的卷草、植物等花卉装饰的线条则画得流畅优雅,极具节奏感和规范性。 腰腿间伸展的坐禅带、车头灯西侧的带带鸟、卷草图案等,也是自扎塘寺以来首次出现在藏族壁画中。
从早期壁画分析,整体构图严谨,形成以佛为中心的构图格局,上下左右安排人物与画面的关系,周围有各种半身像,罗汉的头一般向中间的佛倾斜。 中间的主佛像为坐像,高约1米,周围的半身像高约0.5-0.7米。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雍容华贵,线条流畅,色彩淡雅。 尤其是眼睛、眉毛、鼻梁、嘴唇、手印绘制得精致优雅,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例如,有的罗汉画有胡须和下唇,下巴上绘有肉纹,颈下绘有三个肉纹,可以说准确地描绘了罗汉的性格。
壁画中的菩萨、施主形象更是微妙、栩栩如生,确实独一无二。 人物肤色多为橙红色,少数为绿色,衣服为大红色,头灯红绿相间,衣服为袈裟。 底色没有平坦的区域,并用花朵装饰。 一般来说,以红、橙、绿为主要颜色。 人物均以红线勾勒,服装多为红线,也有部分用绿线。 综上所述,早期壁画中的菩萨造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所有女性人物的头冠造型独特、独特; 二是菩萨面容精致优雅的涂抹。 三是袍服款式不同,四是服装的装饰图案。 优雅而精致。
从整个藏传佛教壁画艺术的发展来看,扎塘寺早期的壁画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义藏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印证了扎堂寺壁画艺术与周边民族文化的多元交流。 从早期壁画遗存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印度波罗艺术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丝绸之路河西敦煌、西域于阗的绘画技法、汉画风格,甚至中亚萨珊王朝艺术风格。 影响,它们在扎堂寺似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就了早期壁画在人物刻画、画面布局、服饰装饰、技法色彩等方面的多元文化色彩及其精湛的绘画艺术手法。
5、扎塘寺晚期壁画
与早期正殿壁画相比,回廊内的壁画也颇有特色。 壁画虽后期重新绘制,但仍保留了元明以来大型佛教传说壁画的艺术传统和风格特征。
经堂内的壁画形状如汉字“凹”字形。 内壁壁画主要有千佛、无量寿佛、药师佛等,底色为淡黄色,形成千佛的特色。 与此相呼应的是祈祷回廊外墙上的壁画,主要绘制以释迦牟尼佛传记为主题的大型壁画。
佛传壁画的布局以佛陀修行的主要故事为主线,表现了佛陀的诞生、出家、剃度、菩提树下、初转法轮、涅槃等故事。这些大型壁画以画面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佛陀一生中最重要的修行的八个阶段,也就是佛教史上所称的“八次觉悟”的过程。
艺术家绘制佛传壁画时,首先以佛为中心,围绕主像描绘传记故事。 例如,佛陀的本命盘画在佛陀弟子的旁边。 在图片中,玛雅夫人站在莲花座上,用右手握住树枝。 佛陀从右腋下出生,周围是两个女仆。 王子的脚踩在莲花上。 ,以及宫殿女士的场景射击箭。 (请参阅第三封封面上的图片23)另一个例子是佛陀任命的图片,生动地描绘了苏德霍达纳亲王的命令的场景。 王子用左手握住头发,用右手的新月刀剃光头发。 (请参阅第三封封面上的图片24)此外,这些壁画还包括佛陀树下佛陀的生动场景,第一次转动佛法的轮子,并宣讲佛法。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已故的 壁画并不像早期壁画那样详尽和精致,并且要注意这些人物细节的轮廓和融合,但它们仍然表现出一种免费,灵活,简单和自然的创造力。 尽管它反映了佛教的故事,但这些角色和背景已被国有化。 似乎 被邀请到白雪皑皑的西藏重新演绎他成为僧侣并成为佛陀的旅程。 甚至王子的母亲玛雅夫人和公主的两个也变成了一个藏族妇女。 与其他神庙的佛教壁画相比,扎坦神庙的佛教壁画更加关注角色与自然背景之间的关系。 图片的景观,树木,鲜花,岩石和其他构图都会注意稀疏和空白。 与一些具有许多角色的佛教壁画不同,这张照片很拥挤,给人一种气密的感觉,真正达到了壁画艺术创作的新领域。
佛陀的涅rv图是代表性的壁画。 它生动地展示了佛陀的涅磐的过程。 与和壁画中的涅磐图相比,这座寺庙的涅rv图只描绘了一些细节。 个人角色,但仍然是生动和表现力的。
尽管佛教壁画中有很多人物,但每个角色的外观和个性特征都描绘了。 例如,在图片中,有医生和医学提供者,老年人和年轻捐助者,婆罗门,女巫,瓜尼·菩萨,佛法保护者Vajra, Boats等。
在《佛经回廊内壁》上的千佛壁画的规模宏大。 千佛被分为四个上和下排,并在带有吉祥云图案的装饰图案之间绘制。 佛陀坐在莲花座上,触摸地面,周围是吉祥的云。 底层装饰有吉祥的八种宝藏图案。 例如,固定的佛陀与浮动云一起绘制,从而产生了整合运动和静止的美学效果,并创造了虚拟和现实的共存。
在走廊的某些地方,还有雄伟而勇敢的保护者雕像,例如红色的脸,长白胡子和面包。 它们裸露,腰间绑着一条短裙,用人头绑着,左侧弓箭站,右边的箭头绑着。 握住左手的火球。 他握着长长的魔法武器,右手握着人类头骨,并握住长柄魔法武器。 他用每只脚踩到一个人,两个人靠在左右,右边的长魔法武器被插入脚下的人的胸部。 在保护器周围,还有绵羊头,狗头,猪头,狮子头和饥饿鬼魂的图像的绘画。 此外,后来重新粉刷的壁画包括三个高约1米的阿米塔伊斯佛像。 佛陀的头上有一个圆形的脸,头上有五花冠,裸露的上身,一条长裙子,耳环,耳环,项链,项链,手镯,臂章,臂章,脚链和丝绸用作装饰。 手印包括愿望印章,冥想印章,辩论密封和地面接触密封。 他坐在莲花座位上的莲花位置。
据说,当 修复了 时,大厅里有十个以上的佛陀雕像,包括戴着五个佛陀的王冠,八个大佛的门徒,欢乐的佛陀,欢乐的佛陀和无辜的佛陀的第三个佛陀雕像以及愤怒的神灵和金刚佛的雕像。 。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雕像是重塑和绘制的。
根据历史记录,关于回廊中的壁画,它们是由13个修道院的13个大西达斯()绘制的。 然而,从修道院的祈祷走廊中的壁画风格来看,它非常接近Samye修道院祈祷走廊的壁画和附近 的 二楼的壁画。 它也可能受到周围寺庙壁画的影响。 影响。
总体而言,扎坦神庙祈祷回廊中的已故佛教壁画已被完全定位和国有化。 很少见到尼泊尔和印度风格在早期佛教壁画中的影响。 它表明,经过将近一千年的艺术实践,藏族佛教壁画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意技术和绘画艺术理论。 它不再是盲目的参考和模仿,而是发展和创新。
简而言之,在神庙中的壁画艺术价值在于其在多种文化和艺术的本质上的一体化,使其受印度人物,汉朝和西方地区的角色影响,在角色建模,线条轮廓,线条,线条,线条,线条上的影响下。颜色应用,组成和布局以及装饰图案。 ,Guge,甚至中亚和其他地方,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致技术,在藏族佛教艺术的历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