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狮辽宁博物馆藏石狮子什么时候出现的?

avatar 2023年11月11日00:01:17 评论 851
摘要

狮子作为石狮雕刻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石狮雕刻影响深远。宋代狮子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陵墓狮子向生活化和装饰化发展。清代的狮子造型,程式化特征更强,墓道守卫狮、守门狮,都是雌雄成对的,雌狮都伴有小狮。中国狮子雕刻造型更多地来源古代艺术家的想象,这种想象又明显制约于不同时代的民族自信心和审美倾向。

大家一定都见过石狮子。 在古代,一些富贵人家的门口常常矗立着两只威武的石狮子,看上去非常高大威严。 那么石狮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有什么作用呢?

辽宁博物院藏狮子

石狮子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狮子这样的动物。 狮子是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传入中国的。 汉武帝时期,汉朝希望联合月氏攻打匈奴,于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 “丝绸之路”的开通,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各地的关系,不仅向西域引进了丝绸、青铜器、玉器等,还给当时的中国带回了许多新奇的东西。

除了石榴、葡萄、胡萝卜、蚕豆等食物外,西域各国还向中国送去了骆驼、鸵鸟、汗血马等神奇动物,还有我们称之为“百兽之王”的狮子。 ,正是在这个时候被送到中国作为贡品。

由于狮子形象威严,符合当时的“帝王精神”,深受历代帝王的喜爱,因此外国友人常将这种动物作为祭品供奉。 与此同时,狮子的绘画和石雕也逐渐出现。 石狮子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群狮辽宁博物馆藏石狮子什么时候出现的?

纠结狮子老照片

有什么作用呢?

狮子很受皇帝的喜爱,被认为是可以辟邪的吉祥动物。 石狮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古代除皇帝外,只有王公贵族和七品以上的官员才允许在家门口放置石狮子。 为了获得狮子带来的“吉祥”,普通百姓开始在节日期间表演舞狮,这一传统至今仍然存在。

为了显示主人的地位,各家所用的狮子也有等级。 这种品位体现在狮子的发型上。 据史料记载,对石狮子头上的“疙瘩”有严格的规定:古代一级官员衙门前的石狮子,头上有十三个疙瘩,称为十三太保; 从一品官以下,越低越少一个结,第二级有十二个髻,第三级有十一个髻,第四级有十个髻,第五、六级都是九个髻,前面是七级以下的官邸不得放置看门狮。

可想而知,皇宫门口的石狮,头上的“卷毛”最多,有45只,自然象征着皇帝“九五岁王”不可动摇的地位。

汉晋狮子

汉代狮子的造型为虎头狮身,昂首挺胸,庄严威严,刚劲有力,敦厚坚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侧面看,动感的脊柱形成S型线条,狮子显得矫健、充满跳跃感; 装饰手法多样,有圆雕、浮雕,还有线、面、体相结合,雕刻出鬃毛、颌须、身上的卷云等。 图案、火焰图案等

群狮辽宁博物馆藏石狮子什么时候出现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大多数狮子看起来都在向上看,好像在向前迈出几步。 体形庞大,姿态凝重,气势磅礴。 款式圆润俊秀,造型豪放飞扬,纹饰华丽。

唐代的狮子

唐代狮子的造型逐渐定型。 狮子石雕多呈蹲姿,呈三角形。 狮子形象鲜明刚健,体态雄伟,气势非凡。 它将写实与装饰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建筑感和厚重感。 狮子作为石狮雕刻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石狮雕刻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石狮-上海博物馆藏

宋元金辽狮子

宋代狮子最显着的特点是从陵墓狮子发展到日常生活和装饰。 这一时期,除了皇陵之外,石窟、寺庙、祠堂、民居、园林中也出现了许多石狮雕刻。 与唐代的石狮相比,宋元石狮的造型趋于写实,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工艺精湛,装饰意趣更丰富。

群狮辽宁博物馆藏石狮子什么时候出现的?

明清狮子

明清狮子的特点是:明清狮子构思精巧,雕刻细腻,动感十足,造型多变,装饰华丽繁琐; 传统的狮子形象已上升为民族文化符号。 在民间文化中,狮子几乎成了吉祥鸟兽的代名词。 狮子艺术已从佛教圣地、寺庙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狮子幼狮、狮子滚绣球、狮童进门、狮子嬉戏等象征性题材,几乎在所有民间艺术门类中都有广泛运用; 在民间建筑装饰中,门狮、门枕、柱子、桥梁、栏杆、屋顶、照壁上随处可见狮子的形象; 还有流行于南北的舞狮、儿童狮头帽、狮头鞋等。

北京故宫博物院-干清门前的狮子

明代是中国狮子艺术后期发展的高峰期。 从现存作品来看,明代虽然极力恢复唐宋雄伟的风格,但传统的狮子造型却经不起世俗化、商业化的潮流。 从此,狮子的造型逐渐变得更加程式化。 到了明代,狮子的形象广泛出现。 不仅在一些帝王陵墓、宫殿等纪念性建筑前,甚至在普通民居前也能看到很多狮子。 明代皇陵的狮子追求唐宋的威严,但与唐宋相差甚远。

明代狮子整体气度较弱,特别是十三陵中的狮子,造型臃肿,形象呆板。 虽然它们用料考究,制作精美,但缺乏内在的精神和气度。 从形象上来说,行走的狮子或站立的狮子都很少见。 看到的都是蹲着的图像,装饰性越强,以狮子滚绣球、母子狮等造型较为常见。 十三陵中的石狮子虽然体型还比较大,但已经失去了原来宽阔厚重的气概和古朴干练的特点。 圆柱形的身体和蓬松的卷发缺乏表情的表情,只感觉到一种无力感和无力感,仿佛没有石头的重量感。 因此,这些石狮子在陵墓前不再具有那种威慑作用,只是作为陵墓内的装饰品。

清代的狮子造型更加程式化。 守墓狮和守门狮都是雌雄一对,雌狮身边还带着幼狮。 精神状态方面,有下降的趋势。 比如,皇帝陵墓前的守卫狮子就没有人看守,狮子就变成了装饰品。 雕刻技术也已达到成熟、风格化的阶段。 卷发、铃铛雕刻精美丰富,眼睛、嘴巴、鼻子、尾巴等细节雕刻得一丝不苟。

群狮辽宁博物馆藏石狮子什么时候出现的?

比如故宫里的那对铁狮子,虽然还是蹲着的,但身体却是容易躺着的。 头部极大,其宽度超过胸部和肩部的总和。 胸部狭窄内缩,四肢短小,头顶肌肉如疙瘩,卷发呈高螺旋状,嘴巴扁平,缠着彩带,卧着一头小狮子。在身体上。 小狮子被踩了,缩得像乌龟一样。 雕刻虽精美,但太过复杂,缺乏气势。 造型注重细节,整体感不强,表情趋于喜庆。 到了清末,造型大多笨重,不顾整体,甚至粗糙丑陋。 繁琐的装饰只能表现造型理想的迟缓和审美情趣的庸俗化。 宋以来国力衰落,就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根源。

古代,人们通过数石狮头上的“卷毛”来判断房屋主人的地位高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狮子的“卷发”与释迦牟尼佛的发型非常相似。

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指天,一指地,独一至尊,一吼如狮,降伏百兽。” 据说佛教徒用狮子来比喻佛陀,形容佛陀的无畏无惧、法力无边。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将动物“神化”,石狮子在古代最早被用来守护墓地。 前面说过,狮子在古代被认为是瑞兽,所以当时的石狮子经常出现在王公贵族的宫殿里。 墓前两侧的神道,起到驱邪的作用。

唐宋时期,石狮子的工作逐渐从“守墓”转变为“守门”。 石狮子除了具有辟邪的作用外,还具有招财纳福的作用。

石狮一般成对出现,一左一右。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一山容不下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成对出现的石狮,过去是一公一母。 那么到底哪一个是男哪一个是女呢?

群狮辽宁博物馆藏石狮子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男在左,女在右”。 细心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两只狮子一脚踩着绣球花,另一脚踩着一只小狮子。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系列来判断石狮的雌雄。

清代景泰蓝狮子香

古代有“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 当时的人们自然认为雄狮应该拥有力量。 因此,雄狮常常用前爪踩一朵绣球花,或者将一朵绣球花放在两只前爪之间。 这是权力和全球统治的象征。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妇女常常被要求为丈夫和家庭“生儿育女”。 因此,母狮常常用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只前爪之间躺着一只幼狮。 这也有一个美好的寓意:房子的主人将会子孙昌盛,人丁兴旺。

中国狮雕更多源自古代艺术家的想象,显然受到不同时代的民族自信和审美倾向的制约。 秦统一中国后的汉代,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狮子雕塑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仍然表现出雄浑朴素的艺术风格。 唐朝时期,中国国力强盛。 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前,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是其他朝代很少能比拟的。

当然,狮子造型的种类不止上述几种。 每种类型无一例外地宣扬着雄伟、有力、博大、雍容的精神。 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胜于武,寄托人文理想的狮子雕塑逐渐趋于甜蜜和琐碎。 《美丽历程》中李泽厚的形象就很能说明问题。 植根于民族自信的审美理想在古往今来的狮子造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