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赏石文化深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文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他们追求物与自我的统一,希望融入自然,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 在纯净、宁静、优雅、悠闲的观赏过程中,体现出一种不凡、精致的生活方式,并由此衍生出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什么是石头? 古人说它是“云根”; 杜甫说:“水流不流,则察云来不及”。 文征明感叹“泉石之瘾难愈”。 在文人眼中,石头是微观山峦的形象。 石头不是山的物理表征,而是象征性的理想形象。 它们的作用就是代替梦中的仙境美景。
百人瞬间拳出千里
山石厚重,不可移动。 人们最初对岩石十分尊重,甚至神化山川。 但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知识的发展,我从沉思、知足的平静生活态度中,逐渐体会到了山水之美。
南朝宗丙在《画山水序》中说,人们之所以重视山林,是因为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终日徜徉在山水之间,所以“画三寸”。纵向,高达千人;横向墨色“数尺,相距数百里”,将山峦一一纳入画中,或将龙缩小至一寸,用同一块石头来描绘。模拟山水,以“一拳百人,眨眼千里”的微缩场景,表达了江湖临泉的思想和寓意,为人们开启了赏石文化的源泉。后人。
这块石头充满激情,醉乡醉梦
东晋末年,诗人陶渊明返乡后,以农耕、赏菊、赋诗为乐。 闲暇时,他在东篱下饮酒。 他的周围都是巨大的岩石,长达10英尺。 据说,他每次喝醉后,常常会坐在上面、躺在上面,就会觉得这块石头和它有关系。 该地因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而被命名为“觉醒石”。 因此,被视为赏石创造的鼻祖。
后世工程师孟曾有一首诗:“谁知一石能多情,曾送圆明醉故乡”,充分描述了他迷人而浪漫的态度。
亭前叠石殿内藏石
在文人官员中,最有名的就是白居易,堪称唐代赏石专家。 他在我国第一部赏石文化专着《太湖石》中详细论述了太湖石的观赏特点、欣赏价值和分类标准。
白居易深爱太湖石。 他在《草堂集》中写道:“石聚成山,水围成池,善山水,累疯了。” 晚年居洛阳时,更“亭前堆石,堂中藏石”,曾得杭州“天柱石”一处,苏州“太湖石”五处,运至香炉峰北益爱寺西,周围植有松竹,为晚上休息的地方。
其好友牛僧孺曾为白居易的五维太湖石作诗纪念:“太湖石形态奇特,秀丽无双。” 牛也懂得其中的乐趣,是石痴的反映。
龙碧慧兰祝融奇峰
著名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也很喜欢当地的奇石。 他曾用“柳州八景”之一的柳江底的一种砚石“龙壁惠兰”制作了一块砚台,赠送给好友刘禹锡。 据《素园石书》记载,诗人杜甫还收藏过山峰突兀、意境深远的《小祝融》。 祝融峰原是南岳七十二峰中的最高主峰,足见诗人对奇石的喜爱。 心。
此外,张祜、卢龟蒙、皮日修、杜牧等文人墨客也是奇石爱好者或收藏家,并留下了一些赞美奇石的诗篇。 张祜因收藏太湖石而闻名于当时。 然而,他所收藏的名石在他去世后就散落一地了。 自称“天穗子”的“世间散人”卢龟蒙甚至为此痛哭流涕,说道:“豪门散落石笋林”,对此他深感悔恨。
碧池香龙根月叠山
为所有文人雅士所喜爱的“爱好”,与皇室、名流的提拔是分不开的。 宋代赏石最著名的故事应该是宋徽宗因“花石纲”而毁掉了北宋和米芾的“拜石”。
宋徽宗曾下令在江南地区大规模搜寻奇花异石运往汴京。 运送花石的船只往往编成十艘船为一班,称为花石班。 宋徽宗的所作所为进一步促进了赏石文化的繁荣,但也赢得了毁掉北宋国运的名声。
美景已随清梦,雪浪入屋抒我相思。
另一位著名大师苏东坡也是一位赏石爱好者。 他提出“石因文而丑”的赏石观,广泛收集奇石。 着有《取云石养石》、《双石》、《壶中》等。 《九华》、《奇石祭》等多首诗赞美此石,其居所名为“雪狼斋”,也是因苏轼对“雪狼石”的喜爱而得名。
苏轼去徽州,路过壶口时,在李正辰家里看到一块奇石。 其形似一座盘旋山,又如壶中九华山,故取名“壶中九华”,并作《想我》诗一首。 池塘太寂寞,百金可买美玉。”八年后,苏轼再次路过壶口,不料“壶中九花”已被别人夺走。
东坡叹息道:“美事已随清梦而死。” 他很伤心。 第二年,黄庭坚路过户口,李正臣拿着苏轼的两首诗来看望他。 此时,人与石都已不在,山谷里充满了叹息。 其随苏诗韵,作七韵诗,感慨无限。
东坡隐石有雪浪石、小游洞天石、沉香石、石脂等,我以为雪浪石有孙志伟的奔流水图的样子,高兴极了,当即给书房取名为“雪浪斋” ”。 他首创用水供纹彩石的方法,还提出用盘供石,为后世文人所效仿。
东坡还对奇石的鉴赏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石因有文而丑,一丑字,乃石千姿之源。丑而雄,丑而美。” 丑而美的审美观念也被后人反复剖析。
米芾迷上了拜石
宋四世家米芾对石头的痴迷,对石头的痴迷达到了顶峰。 米芾可谓“古今最著名的赏石家”。 他还喜欢丑陋的石头。 就任安徽无为郡县令时,米芾第一次进入衙门,就看到衙门的庭院里矗立着一块大石头。 它“形状丑陋”,但“朴实无邪,有绅士之气”。 吩咐仆人更衣,整理帽冠,在怪石前行礼。
米芾在东坡著作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赏石四要:“薄、绉、漏、透”,至今仍是鉴赏太湖石的标准。
“素园”有燕山,“云林”有知玉石
赵孟俯写信给张宇。 他一生最欣赏米芾为人,也以收藏石头为乐。 他的《玉恩堂山研》石之一,“峰峦起伏,岩壑幽深,雍容华贵,雍容华贵”,后被《素园石书》作者林友林祖师所得。 。 传至佑霖,佑霖十分珍惜。 碑文曰:“仙云润壁,是石非石,为我祖所藏,为人间带来大福。”
图片 林友林家族世代藏石,到他这一代已经不少了。 他尤其喜爱“六合石”(即雨花石)等五花八门的鹅卵石,并一一称赞,甚至将奇石的名字“清莲坊”作为自己的名字。 见过的奇石有很多,他也曾广泛寻找过。 他的著作《素源石谱》堪称目前最全、图文并茂的石谱手册。 详细介绍了雅石的产地、采石条件、命名由来和造型特点。 以及文人墨客之间的赞美之词。
后来,宰相杜衍的孙子、被誉为“云林俗人”的杜皖根据文人赏石、玩石的经验,总结撰写了赏石专着《云林石谱》,后被收入其中。 《四库全书》中。 有116种石头。 对于每一颗奇石,都说明了它的产地和采集方法。 其形状、颜色、等级也有描述。 更难得的是,石谱还介绍了鱼类化石和植物化石的起源。 ,充满大胆的猜测和科学的思考。
天工字画审丑显石之美
元代学者继承了宋代对石头的雅致和好奇的传统。 赏石不仅可以用来缅怀故乡的山河,还可以抒发郁闷的心情,因此受到知识分子的广泛喜爱。 最具代表性的有赵孟俯、段多胜夫妇、倪瓒、朱德润、张宇等。
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瓒将绘画的方法运用到园林管理中。 曾参与《狮子园》的策划。 盆景石的创作得到充分发展,将中国园林之美融入到素朴的盆中,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玩石者的审美观。
清代大画家石涛和他的前辈倪瓒一样,将绘画技法与造园技法融为一体。 在扬州,他用太湖石,亲手建造了一座布置精美的“万石园”。 虽然是人为之物,但看上去却像是天作之作。 。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行事古怪,才华横溢。 他深谙“李、西施为一”的辩证原理,首先肯定了米芾赏石四则,认为他“尽了石之美”,“知何为善,何为善”。好的”。 同时指出自己“不知恶中有善”,进一步发展了苏东坡、米芾等人的“丑石观”。
他认为丑石“丑陋却雄伟,丑陋却美丽”,是完美的产物,因此“一块生命力凝聚成石头”。 看似凹凸不平、崎岖险峻,但却是“丑中带奇”。 绝对很难用普通的审美角度去看待它,就像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陌生的人一样。
妙舞天地灵石传说
“石头是天地之精华,当它们组合成石头时,便承载着大地而出,是那么的坚固,奇异。” 当文人赏石时,他们眼中的石头就是微观的自然山河,代替了他们梦中的仙境。 文人赏石首先是基于个人的主观思想; 由于观赏、品鉴角度的不同,在文人笔下,天然奇石也被赋予了多重意义。
这些文人受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在诗、书、画艺术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修养。 他们参与了从赏石、画石、评石、藏石、叠石到山峦叠石等造园活动,创造了一种受传统文人思想影响的文化景观,渗透到充满诗情画意的传统赏石语境中。绘画兴趣。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