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亚博收藏的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

avatar 2023年11月7日17:01:18 评论 444
摘要

旧金山亚博收藏的中国佛教造像计有七十余尊。4至6世纪的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启蒙和黄金时代,尤以制作精美的北朝造像闻名于世。馆藏的佛三尊立像是这一时期造像碑作品的典范。造像碑铭文由此也成为了研究佛教艺术的珍贵史料。此尊造像是北齐时期题材和雕刻巧妙结合的典范。馆藏的两尊弥勒佛堪称初唐时期的佳作。

佛教艺术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已在中国流传。 四川等地的铜钱树和摩崖石刻上都发现有佛像。 这些佛像的风格受到犍陀罗佛教艺术(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其佛教艺术融合了希腊和印度风格)的影响。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可以说是此类早期佛教造像的代表。 雕像束发、高髻、禅印、及肩袈裟、厚厚的U型衣纹。 这些都是犍陀罗佛像的基本特征,但佛像的面容不再是犍陀罗的高鼻深目,而更像北方的蒙古人。 这尊佛像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年代(公元338年)的佛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造像从传入到中国化,在风格上与中国审美不断融合和创新,创造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旧金山雅博收藏有70多尊中国佛像。 根据造像材质的不同,分为金铜、石雕、陶瓷、玉木等。 其中,以石雕居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且不少精美绝伦。 本文将选取几件石雕进行简单介绍。 这些石雕最初由芝加哥著名收藏家布伦戴奇收藏,并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给雅博。

三尊佛立像,北魏,公元533年

北朝造像碑

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启蒙和黄金时代,尤以精美的北朝造像而闻名。 北魏后期的佛教造像造型更加规整。 器身趋于扁平,线条概括、简洁,纹饰丰富。 再加上长眉、眯眼、抿唇笑脸,洋溢着一种庄重又精致的美感。 品尝。 馆藏的三尊佛立像就是这一时期的造像和碑刻作品的典范。

三尊佛立像(局部)——中心圆圈是佛头,里面有莲花花瓣。

碑正面刻一佛二菩萨。 菩萨脚下有护法狮子。 现在只剩下他们的尸体了。 佛菩萨面容瘦削,身躯修长。 其头、手、脚均类似圆形雕塑,佛衣饰有高低浮雕,展现不同层次。 例如,佛身上的中式袈裟,裙摆和腿上饰有重叠的褶皱。 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火焰状背光源,背光源上从中心向外以减法正负雕刻的手法画出五个装饰圆圈。 中心圆圈为佛头灯,内有莲花花瓣; 边圆是过去七佛。 外圈周围有六位飞天。 上部有一手持香炉的人形兽。 飞天可能持有莲花花蕾、香和乐器。 优雅、清晰; 圆尖处画第四圆,圆内有一佛坐莲花座打坐,两侧飞天。 最外圈是飞舞的火焰图案。

三尊立佛像(细节)——最外圈有飞舞的火焰图案。

旧金山亚博收藏的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

五圈纹饰图案排列紧凑,线条清晰流畅,为碑营造出佛教世界的极乐氛围。 这里的平面描绘装饰不仅是成功的背景衬托,而且与安静的佛像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对比。 碑底刻有六位施主,头戴官帽,身着官服,优雅地站立在华盖下。 他们三人一组,左右站立,面朝中间,里面有一尊人形兽,手持香炉。

三尊佛陀立像(局部)——石碑下方有六位施主。

铭文显示,大部分属于赵氏家族。 整座碑题材齐全,装饰手法多样,雕刻精美。 是北魏晚期造像碑构图和造型的巅峰之作。

三尊彩绘站立佛像,东魏石灰岩。 北魏以后,东魏政权接近汉文化,北齐的延续其实就是汉朝。 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呈现出进一步中国化的特征。 雕塑的脸颊比之前更加丰满,躯干的线条也逐渐变得柔和。

三尊佛立像 北齐 石灰岩

进化到北齐时,脸型变得更圆,嘴唇和脸颊丰满,四肢开始呈现立体外观。 藏品中的一尊雕像通过腹部服饰、身体纹理的细致刻画,体现了北齐造像对自然风格的追求。

旧金山亚博收藏的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

佛像碑,西魏,公元549年。 石灰岩藏品中的西魏碑融合了两种造像碑风格,即双面多层佛龛风格和千佛碑风格。 碑正面为三段式构图。 上段采用减阳加阴雕的手法,描绘了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讨论佛法的图。 人物描绘得雍容华贵,颇让人想起魏晋时期的名人。

佛像碑(正面部分)——摩杰居士与文殊菩萨讨论佛法图。 人物刻画颇让人想起魏晋时期的名人。

中段为主龛,内浮雕一尊佛坐像、二菩萨二弟子像,上空浮雕飞天。 人物圆润的脸型和装饰繁复的悬佛座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下部刻有八位捐赠者以及铭文和誓言。 碑背中央雕有一龛,内有一佛立像,二菩萨立像。 上面有十二尊小佛坐像,下面有铭文。

佛像碑(背面)

碑的侧面还刻有小佛坐像和铭文。 建碑祈福,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 众多的铭文和小佛像证实,这块石碑是山西太平地区的一群信徒集资刻成的,并记录了造像的时间。 造像碑上的铭文也因此成为研究佛教艺术的珍贵史料。

旧金山亚博收藏的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

弥勒菩萨盘腿像,北魏,公元六世纪,石灰石

六至八世纪弥勒佛像

北朝是弥勒信仰盛行的时期。 中国的弥勒佛像有菩萨形和如来形(即释迦牟尼形)两种。 它们是弥勒佛在世间修行菩萨道,继释迦牟尼成为未来佛的形象写照。 弥勒菩萨形主要表现弥勒佛在其居住的兜率天宫修行说法的场景。 此时的弥勒身着菩萨服装,头戴宝冠、项链。 他盘腿而坐。 另有弥勒坐像,右手指放在面颊上,左足半盘跏趺下垂,表示正在等待下一次的重生。 弥勒如来之形是指在龙华树下继承凡间如来后的境界,即未来佛,其形象与释迦牟尼的形象相似。

北齐弥勒菩萨半莲花像,公元551年,大理石

藏品中的弥勒佛头戴高冠,细眉高高,眯起笑眼,抿嘴微笑,神秘莫测。 体形瘦削修长,覆丝肩在腹下相交,呈圆形饰纹。 菩萨左手垂下,持左侧帛,右手施无畏印。 连衣裙轻盈贴身,图案重叠重复,线条对称流畅。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内有一尊年代久远的石灰岩弥勒佛像(公元509年)。 它具有相似的外观和魅力,也可以作为该雕像时代的参考。

弥勒佛像,唐代,公元 675 年,石灰岩

藏品中的思维弥勒像虽然采用了常规的造像形式和构图,但其设计和制作却是独一无二的。 采用镂空手法雕刻出花园背景,为汉白玉作品增添了清新、轻盈的视觉效果。 弥勒佛左足立于莲座上,半跏趺坐于两棵大树之间。 树干盘绕一条巨龙,两根枝叶交织成圆拱形背屏,四只飞天环绕中央一座方塔。 这些细节都是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的经典形象的描绘,而方形的宝塔则是释迦牟尼的灵塔。 莲座和方塔象征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承人。 弥勒佛脸方方正,头戴冠冕、项炼,躯干和四肢清晰,肩膀和手臂圆润,下身着贴身的薄裙。 两侧为陪侍菩萨,腹部向前突出,一腿侧立,膝盖微曲,呈休息姿势,开创了后世菩萨身形的新潮流。 人物造型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并受到印度笈多佛雕塑(Gupta)风格的影响。 这尊雕像是北齐题材与雕塑巧妙结合的典范。

旧金山亚博收藏的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

立佛像 北齐 大理石

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出土石刻造像2000多尊,其中不少是北齐、隋代的。 曲阳(定州古城)盛产大理石。 公元6世纪时是佛教造像的生产中心之一,至今仍被誉为“雕塑之乡”。 藏品中的弥勒佛像和立佛像无论从材质还是造型上都应该属于同时期的本土作品。 虽然立佛像的身体仍然比较平坦,但整体轮廓圆润,腹部略微向前突出,增加了视觉的体积感。 佛身着及肩袈裟,袈裟薄薄,紧贴身体。 U型服装图案由双钩和负线组成。 平行和下垂之间的距离减小。 节奏感十足,为同类作品所罕见。 佛的左手在如意印中,右手在无畏印中。 他留着盘旋的发型,高高的发髻,方脸,表情友善。 是北齐佛像中的精品。

弥勒佛像,唐代,约公元 700 年,石灰石

从北齐开始,中国石佛造像趋向于描绘身体部位和服饰纹理的细节。 到了八世纪的唐代,佛像的造型更加自然逼真,雕刻技艺精湛,从而形成了中国式佛像的格局。 馆藏的两尊弥勒佛是初唐时期的杰作。 未来弥勒佛的形体与释迦牟尼佛的形体几乎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弥勒佛的坐姿和手势。 弥勒佛不是结跏趺坐,而是跏趺坐于莲花上。 手势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与弥勒菩萨一样盘腿,左手握住衣角按左膝,右手结无畏或法印; 另一种是一手掌向下压膝盖,另一只手结无畏印或法印。 打印。 两尊弥勒佛额头方正,面颊丰润,衣着透明,线条生动流畅。 整体造型工整自然,表情平静祥和。

佛头,龙门石窟,唐代,约公元700-750年,石灰岩

河南龙门石窟的擂鼓台三窟建于武周唐时期。 博物馆内的佛头原本属于其中一个石窟中的大佛。 佛像盘发,发髻高高,面庞圆润,俯视,眼睑微闭,眼珠乌黑,表情自信而从容。 从头部的巨大尺寸来看,原来的佛应该很高。 由此看来,如果从向上的角度看这个头部,佛的脸变得更加温和、慈祥,这确实是最初设计的初衷。 独特的创意和娴熟的雕刻技艺,是唐代雕塑具有高度写实性和表现力的原因。

旧金山亚博收藏的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

菩萨和罗汉像

菩萨和罗汉分别是大乘和小乘佛教徒在学佛之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对菩萨、罗汉的崇拜体现了佛教信仰的世俗化。 菩萨、罗汉雕像是众生的反映,其形象和表情往往真实、生动,更具人性化。

北齐响堂山石窟大势至菩萨头像石灰岩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右侧的菩萨,与左侧的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合称为“西方三圣”。 大将军的形象大多头戴王冠,王冠上插有花瓶。 藏品中的北齐菩萨面圆,嘴唇丰润,面颊饱满。 大大的拱形眉毛下面是细长的眼睛。 双眼皮用细线勾勒,嘴唇抿起轻笑,下巴刻意刻出。 这些独特的造型和手法与河北响堂山石窟当代造像如出一辙,应该是石窟造像的原貌。 头像表情自信愉悦,制作相当精美。 为北齐石刻造像中的精品。

辽代大势至菩萨立像 大理石

进入唐代后,菩萨造像更加丰富、世俗化。 细腰、倾斜身材的S型身材已成为主流。 体态浑圆,服饰华贵,造型手法成为后世的典范。 馆藏的辽代大势至菩萨延续了唐代风格,又不失契丹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总的趋势是脸庞丰满圆润,颈粗胸宽,具有北方人刚强粗犷的风格。 衣服贴身,图案华丽。 长长的丝织物从左肩垂下,右手托着,在腿前形成一道弧线,给雕像增添了刚柔相济的美感。 菩萨头戴宝瓶冠,两侧悬挂的宝串呈戴珠式,似乎是契丹特有的装饰。 石榴形头灯与北齐大威王冠上的图案一致,说明佛教题材的基本公式是一致的。

金代罗汉像,公元 1108 年,大理石

佛教历史上有十六、十八、五百罗汉。 他们也是追随释迦牟尼听法说法的弟子。 因此,罗汉像多是世俗僧人言行的反映。 馆内金代罗汉像,外貌形态栩栩如生的胡僧。 罗汉内穿袈裟,外披袈裟。 衣服的层次结构被细致而清晰地描绘出来。 衣服又轻又薄,显露出他瘦弱的身形,胸前突出的肋骨清晰可见。 服装图案的曲折既写实又具有装饰性。 前组平行弧线自上而下递增,富有韵律感,与竖向造型形成和谐对比。 罗汉的头呈圆锥形,高耸,象征着他的智慧已经达到了终点。 面容清晰,高鼻深目,颧骨突出,卷眉胡须栩栩如生。 罗汉微微侧着头,似乎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什么。 造型设计捕捉到了这瞬间的动静,为原本静止的雕像增添了不少活力。 罗汉像的背面也有人物和服饰图案的写实描绘,这与罗汉像是三维作品的理念是一致的。 此石像是中国宋金时期罗汉造像的代表作。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