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孝牌坊信息已整理归档
1月初,新化县眉山文化研究室向媒体透露,他们将正式整理归档巍山乡“四都古节孝坊”的资料。
1月16日,笔者来到该乡四都村六组,看到了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古节晓牌坊,矗立在静谧山野的古驿道上。 高约9米,宽约10米,四柱三门,三层。 它是由花岗岩制成的。
小牌大柱呈八角形,直径0.4米。 它稳稳地立在一块3米长的会稽石上。 柱下端有10根夹杆,夹住鼓石。 石鼓直径约1米。 鼓下装有莲花花边。 须弥座,石鼓上部刻有一对石狮、一对石象,可爱倒立。
“五龙”持“圣旨”二字
笔者观察:牌坊柱头有方斗拱,斗拱上立斗拱,置平斗拱,架起一层斗拱,置平斗拱,凸出屋檐。 这些层相互堆叠以实现稳定性。 主楼比副楼高1米多,上盖游廊式屋顶。 山脊末端有10个角。 主建筑正脊中央置有一葫芦形冠。
临屋村村干部曾先生向笔者指出,牌坊中央两侧各有五龙手持圣旨的图案。 楷书“圣旨”二字。 五龙的造型和雕刻工艺都相当精美。 牌坊东侧两侧悬有神像,手持写有“一品在朝”、“太阳将高高升起”等字样的横幅。
第三扇门上方两侧各有三块匾额。 正面右层匾额为湖南布政使请旨奏疏。 据说吴文峰的妻子邹氏,性情如宋君般坚毅,品行如冰雪般高贵。 她一边流泪,一边白头纯贞,赡养父母直至老去,教育儿子读书,走过寒月。 ” 结婚5年,夫妻恩爱,但丈夫去世后,邹女士一心赡养公婆,直到他们去世。年纪大了,还把儿子教育成才,考取科举,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人。
嘉庆二年,皇帝第一次下诏
笔者注意到,左侧高大的牌匾上,刻着礼部殿的批准文件。 嘉庆二年(1797年)12月16日,皇帝首次下旨:“遵请,‘核准宴席’,并命‘地方官赐银子三十两’,‘全家赐银三十两’。将自行建造方”。
有趣的是,中门上方刻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初一颁布的一道圣旨。 看来皇帝也在正月初一工作,没有休息。 这是皇帝第二次下诏修建牌坊。 碑上写着吴邹氏:“叔范一甲,后今宜昌,早养夫养子,以孝为忠”。
牌坊西侧有铭文匾额三块。 左右为“熙冲”、“论音”四字。 中间是嘉庆皇帝的圣旨:吴文峰“格调清雅朴素,常迎良神……皮振甲之誉”。 荣获“广东秀芝郎”称号。
吴文峰之子吴兆奇于乾隆五十九年当选。
笔者从花岗岩碑上看到,所有的铭文都是正楷,每个字都工整严肃,字迹到位,雕刻也十分精细。 这是一件非常高的艺术作品。
笔者从相关史料中发现,这座牌坊是吴文峰的儿子吴兆奇按照命令修建的,历时十几年。 他自幼在守寡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 乾隆五十九年,第十九次科举进士。 嘉庆十三年,入常德府读书,后升任岳州府教授。
据吴氏后人介绍,介孝坊后面曾有介孝祠,堂内悬挂着皇帝赐金匾额。 如今祠堂已毁,匾额已无存,仅牌楼历经185年仍保存完好。
牌楼为何能躲过文革而完好无损?
牌楼为何能在文革中幸存下来并完好无损?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默默守护牌坊的吴文峰第七代传人吴以廷先生。
在牌坊一侧的一栋旧平房里,笔者找到了75岁的退休职工吴益廷。 吴先生说,1964年,他在新化县“县委工作组”任职。 “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家乡彭家村的曾铁志刚从部队回来。 “他是副排长,负责安排工作。” ,他可能和公社一些干部发生了小矛盾,没有安排工作。 在吴先生的帮助下,曾铁植后来在文革期间担任苍溪公社武装部长和四渡公社武装部长。
吴先生回忆,文革期间,曾铁植告诉吴先生,公社、大队决定砸毁村边的牌楼和七层宝塔。 我们应该做什么? 吴先生伤心地说:“我们不能砸!” 曾铁志问发生什么事了? 怎么保存呢? 吴老师告诉了他方法。
来砸牌坊的前一天晚上,曾铁志在党委上说,牌坊不应该被砸。 一:石头太硬太大,砸了也没用。 二:牌坊被炸毁后,会影响周围房屋和人员的安全。 如果房屋和人员受到损害,谁来赔偿? 三:拆牌坊时会发生打斗。 ,如果有人从高处坠落身亡,谁负责? “后来大家都退缩了,就这样保存下来了。” 吴先生说起这件事还是心有余悸。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