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龙柱:神灵、瑞兽主要来源于人们想象的神话传说。 经过时间的演变,有的与宗教思想结合,特别是受到道教、佛教的影响,转化为特殊的力量。 继而被人们信仰和崇拜。 在中原寺庙的装饰中,神像和瑞兽占有相当的地位。 它们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幻想,以及国家和人民对和平世界的希望。
中原寺庙的装饰色彩丰富,雕刻华丽,尤其是石龙柱,是装饰的重点。 在河南寺庙中,石龙柱往往是神灵地位的象征。 因此,石龙柱的雕刻也代表了信徒对神的虔诚。 因此,雕花石柱构成了中原寺庙建筑的一大特色。
一柱一龙、一柱二龙:
龙身围柱,龙尾在上,龙头在下。 看起来就像是从天而降,龙头高举,爪子夹着珠子。 一柱一龙可分为:A、柱身纯粹雕刻成龙形,其间最多有白云。 B、柱座上还设有各种水生图案,雕刻精美,但艺术水平较低。 台湾寺庙龙柱的发展不仅在形式上由简单变为复杂,在使用上也演变成无节制的泛滥。 许多寺庙甚至依靠龙柱的数量来取胜,而不考虑其空间布置和视觉审美效果。 它们仅用于炫耀的目的,而失去了寺庙中龙柱的意义和价值。
石雕花鸟柱:
石花鸟柱所发挥的作用虽然不如龙柱那么庄重、正式,但其装饰作用大于其象征意义,而且其位置突出,因此其装饰性能受到特别重视。 其位置一般位于三川殿后台阶的檐柱上或后殿前廊的檐柱上。 花鸟柱可分为:
迎凤柱百鸟石雕:石柱上下两端各有两只凤凰,牡丹和数十种各色鸟类穿梭于花木间。
石雕龙凤柱:下为龙首,上为凤凰的构图,其间点缀人物、走兽等装饰。 是日据时期流行的雕刻风格,如新竹城隍大殿的檐柱。
迎梅柱百鸟石雕:梅花柱周围盘绕着浓密的梅花,树上栖息着形态各异的各种鸟类。 雕刻极其复杂、精美。 除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又因为它是国花,“百鸟朝梅”还蕴含着“万国来朝梅花”的隐喻。
特制石雕花鸟柱:左右方檐柱内侧有以竹、山茶、桂花、柳、梅、菊为主的花鸟构图。 它不是雕刻整根石柱的形式,而是单个画面的组合,并在石柱上进行挡墙雕刻,如台北保安宫三川殿后檐的柱子。
石雕蝙蝠柱:“蝠”与“福”同音,因此蝙蝠在民间传统中常被用作吉祥装饰图案,作为“带来吉祥如意”的象征。
石蝙蝠柱的圆形柱体雕刻在白色花岗岩上,背景是飞翔的蝙蝠和云彩,形成“蝙蝠云”的吉祥主题。 “幸运”的象征意义。 柱子另一面刻着道光丙申年(公元1836年)王德禄写的一副对联:“波平风顺水道福,军民感勇敢而富裕的人们的仁慈。” 它有对联的形式。
石像柱:
石人柱与花鸟柱一样多位于三川殿后台阶上或后殿前廊檐柱上。 最早出现在石柱上的人体雕塑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 早期,龙柱上只有八仙和动物作为附加装饰。 日本占领后,装饰以历史小说中的战争人物为蓝本。 这种“人物骑马”纹饰,至今仍被用作龙柱纹饰。
人物石柱可分为:
单体人石柱:罕见,仅见于勐嘎龙山寺和中离仁海宫。 类似的风格。 勐嘎龙山寺后殿的人物柱是观音山的石刻。 以“郊游笔记”为主题。 其中有十多个人影,其中有身穿战袍的武士,有正在打柴的樵夫,还有穿着僧服的和尚。 有人站着,有人坐着,有人蹲着,也有人骑着马车。 还穿插着花鸟走兽、重山奇石、秀树雕塑。
花鸟人物柱:一侧为牡丹、麻雀等花鸟组合,一侧为“人物骑马”的历史故事。
石刻对联:
寺内的石柱中,有一种以文字为主题的“对联柱”。 位于四点金柱、辅点柱、辅壁柱、回廊柱、门柱上。 由于其位置显着,容易成为视觉焦点,其装饰、美化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楹联柱的形式是先写在木板或竹板上,然后挂在柱子上。 挂对联的样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抱柱楹联:图为弧形木板,如横水而过的勐嘎龙山寺大雄宝殿。 ※筠连:竹形,如中坜仁海宫的中庭回廊。 蕉叶联:蕉叶形式。
综上所述,石龙柱虽是寺内的主要石柱,但其他花鸟柱、蝙蝠柱、人物柱、对联柱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像盘龙柱那样有明显的风格发展,但总体上可以看出早期作品的形式比较简单; 到了现代发展,题材更加丰富,雕刻精细,但艺术水平也越来越高。 有的甚至在雕塑上画出轮廓,使之更加醒目,但却是画蛇添足,破坏了石柱原有的材质和形式之美。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