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和链雕
镂空雕和链雕是圆雕相对独立的雕刻技法。 它们通常与圆形雕刻或其他技术相结合,使雕塑更具表现力。
雕花又称镂空,即把石材上不表达形象的部分镂空,保留能表现形象的部分。 由于镂空雕刻难度很大,从石材的选择、作品的布局、工具的配置到雕刻的程序都与一般的雕刻技法不同。 雕刻用的石材必须细腻纯净,尤其是镂空部分,不能有裂纹或高密度砂格,否则容易造成破损。 雕刻所用的工具除了一般的雕刻工具外,还需要长臂凿子、挑刀、底铲、钩刀、小锯等专用工具。 由于镂空雕刻的内部风景采用放射状的方法来克服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镂空风景的设计要求是最好有多个侧面是透明的。 一般来说,开的方向越多,孔越密,就越容易雕刻,效果也越好。 雕刻的过程是“先外后内”。 外景和其他内景的冲裁、切割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雕刻。
链雕是将一块石头挖空,雕刻出整条可移动的石链的雕刻方法。 此法源于玉雕,但比玉雕难度更大,因为石头并不比玉坚韧。 如果不小心,链条就会断裂,石头就会被毁坏。 。
链雕对石材的要求也非常高,必须严格挑选和鉴定。 一般情况下,细、硬、纯净、无结构的寿山石比较适合。 在孕育相位石的时候,也应该特别小心、细致。 首先,必须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能够巧妙地避免出现裂纹和砂格。 雕刻时,链条可以和其他风景同时制作,但不能急于刺穿、去掉环。 必须等待作品打磨完毕,然后慢慢去除环。
脱环是一项非常精细且极其困难的工作。 先用小钻孔,每个孔之间留有轻微的距离,然后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小心地把线圈一一去掉,并用“可返修打样膏”固定,直至完成。 链节雕刻完毕后,将胶合部分浸泡在温水中,慢慢脱落。
微型雕刻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细节而闻名的雕刻技术。 中国细密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微雕。 战国时期,印章小如粟,但印章有红、白两种颜色。 王树园的著名作品《核船》也是中国历史上微缩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用铁笔在印章上题写、绘画,以抒发情趣、自娱自乐。 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后,寿山石微雕艺术也开始出现。 清初,杨选、刁斌都在寿山石刻上刻有奇特图案的小字。 “西门伯益派”雕刻大师林青青,经常用极细的笔法在草丛、石缝中进行雕刻。 后来,有人会在印章的方柱四面刻上极其精细的古诗词,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和制作年份。
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应用,微雕艺术成为一门独特的新艺术。 作品中刻的文字越来越小,内容却越来越大。
微型雕刻特别注重材料的选择。 石材纹理必须绝对纯净,不能容忍任何砂格或裂纹,因为半个砂点上可能需要刻10多个汉字。 其次,微雕刀也是特殊的薄刀,必须既呈锥度又锋利。 第三,要有特别纯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这样才能在雕刻时做到“刻意雕琢”。 第四,要屏住呼吸,全神贯注,集中思想,一口气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 第五,剑法动作要稳、准、狠。 只有这样,书法和剑法才能完美统一。
微雕艺术是“在微观”。 越精细,做工越精细,价值也就越高。 微雕也是一门非常注重画面和构图的艺术。 这就是“本质的意义”。 微雕雕刻师首先必须有深厚的书画功底。 虽然微雕精细到肉眼无法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依然十分精美,就像大型书法杰作一样。
纽扣雕刻
纽扣雕刻专指印章上部纽扣的雕刻。 属于圆雕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效果。 但与圆雕相比,它具有三个显着的特点。 一是物体图像较小,受限于印章的尺度,一般小于10立方厘米; 其次,它只表现物体形象的上部,不像圆形雕塑需要全方位表达; 另外,纽扣雕刻的内容多为动物,尤其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如:螭、狮、龙、虎、辟邪、饕餮等。因此,纽扣雕刻也被称为“兽纽”。
纽扣雕刻的历史与印章息息相关。 有封印,才会有按钮。 据有关历史考证,最早的印章始于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 原来的印章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王公将相、大臣达官贵人的专用品。 原来的封印按钮也非常简单朴素。 它只是在封条顶部钻了一个小孔,用来系紧领带以方便携带。 因此,印钮又被称为“印鼻子”。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根据使用者的职位和官衔的不同,印章的材质和纹饰也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例如,秦朝的官玺不仅采用金、银、铜等不同材质来区分官员的等级,而且在印钮的装饰上也加以区分。 汉代皇帝用玉印有虎扣,太子、诸侯、宰相、太子、三王子、将军用金印有龟扣,俸禄两千石的傣族官员用铜印纽……此后,历朝历代,上至帝王,下至各级官员,所用的印章纽扣,多为尺、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骆驼、鸟、敖、熊。 、 蝙蝠和十。 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