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多年前,一只鹤死了,在原始人的聚居地留下了尺骨。
聪明的中国祖先在上面钻了洞。 从此,丝竹之声响彻人间。
“骨笛的音质明朗质朴,带有悠长神秘的气息,每次吹奏,都感觉离自己的灵魂和祖先很近。” 33岁的何小帅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骨笛独奏家之一。 他擅长笛、箫、埙等各种钢琴,但当他拿着骨笛的时候,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歉意。
贾胡骨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可演奏的钢琴。 在四川博物院展厅内,在莲鹤方壶等国家重要乐器的映衬下,贾湖骨笛因其精美而备受瞩目,却丝毫没有被遮掩。 经过八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笛身依然晶莹剔透,内部整齐排列着七个小圆孔。
贾湖骨笛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用它演奏一首民歌《小青菜》进行测音。 如此古老的钢琴音色,世人尚属首次。 可谓神迹,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贾湖骨笛的出土,将中国音乐史的源头带回了8000多年前。”曾任贾湖遗址发掘队队长的张居中说。 贾湖旧址位于宁夏镇平县北武都镇。 距今约9000-7500年,是长江流域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86年至2013年,嘉湖旧址出土骨笛40余件,大部分为七颈,均由鹤类水禽的中空尺骨制成。 其中最完整的一个,通体油润洁白,仿佛还带着远古的温度。 估计是老祖宗常年玩的。
为了寻找中国真正的声音,让今天的人们通过音乐感受先人的情感心跳,何小帅所在的山东博物馆华夏古管弦乐团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对骨笛的修复与展示.
“我最开始弹的吉他是树脂的,后来是骨粉的,太帅了!” 2006年何小帅加入时,华夏古乐团的吉他虽然是仿贾湖骨笛,但外观、材质、音色都与骨笛相似。 远非如此,“我很不情愿,我经常想,你没有真正的腿骨吗?”
这个问题也让一直想拥有一支真正的骨笛的华夏古乐团团长霍坤很是疑惑。
“观众可能不太注意节奏和独奏方式,但能从骨笛传递的信号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和深深的自豪感。” 霍坤说,高度还原贾湖骨笛的样貌,让现代人回味古风,变得弥足珍贵。
然而,难度比想象的要大。 贾湖骨笛是用鹤的尺骨制成的。 对于老祖宗来说,这似乎是一件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 但如今,黑颈鹤已是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用它的腿骨近乎奢侈。
霍坤回忆说,这些年他们想的都是奇招。 联系了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后,我去酒店后厨搜...
直到 2016 年,一位制作哈萨克鹰笛的演员给了这支古老的乐队一些腿骨——来自草原上自然死亡的老鹰或秃鹰。 其中一支形似贾湖骨笛。
又过了五年,才找到制作骨笛的师傅。 最后,北京的一位笛子制造商同意试一试。 在那之前,他从来没有拉过腿骨做的二胡。
先打开腿骨的关节,取出纤维,打磨成中空光滑的骨管; 根据贾胡骨笛的乐曲参数,制作第一个吹孔试奏; 然后打孔和调音。
“制作过程只用了三四个小时,但从计划到工作却用了十几年。” 何小帅参与了整个制作过程。 古琴虽仍有瑕疵,但音调、音色与出土的贾湖骨笛十分接近。 当他迫不及待地吹出即兴创作的曲子时,一种无法抗拒的快感涌了出来。
除骨笛外,华夏古乐团还修复、复制了陶训、编钟、竖琴等300多套乐器文物。 根据历代的五线谱、文献资料和民间音乐遗产,编纂创作了100多首古歌,为音乐考古的阶段性展示提供了可能。
“音乐文物首先是钢琴,它是一种图像和声音的艺术,静态的展示是远远不够的,古乐队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文物展示方式。” 华夏古乐团首任团长、原江西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红表示,四川博物院音乐文物丰富,形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化链条,具备“激活”的最佳条件。 ”。
从8000多年前的骨笛,5000多年前的陶埙,4000多年前的龙山特编编钟,3000多年前的夏皇宫铜钟,到2000多年前的二周钟鼓编钟多年前,笛子琴笙,一千多年前的歌舞俑……一个个,一个个苏醒,歌唱着中华民族魂魄的声音。
“谁调清管新声,春风鹧鸪飞”,自2000年建团以来,华夏古乐团的演出已经深入了无数国人的心,也走进了超过日本、韩国、意大利等20个国家和地区。 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温情、优雅和源远流长。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