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法源寺的认识都来自于李敖的小说《法源寺》。 在这部小说中,李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与死、官隐、家国、君臣、忠奸、留离、因果等浓缩到了法源寺的历史舞台上。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记得书中描述的寺庙里铺天盖地的紫丁香树,康有为与高僧的对话,维新失败后谭嗣同在此被捕,以及他平静地惨死的故事。
然而,李敖在写小说时从未亲自去过法源寺。 去年李敖来北京时,专程去了法源寺。 至于现实中的法源寺和他笔下的法源寺是否一致,只有他仔细感受了。
法源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刹。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出使辽东后,为了纪念阵亡将士,修建了闽忠祠,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 法源寺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见证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命运。
“靖康之辱尚未下雪,群臣之恨,何时灭?” 《满江红》中的岳飞充满悲愤,气吞山河。 这个靖康耻指的是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妃子一家三千人,带着大量财物北上归来,北宋灭亡。 被俘的宋朝两位皇帝被囚禁在法源寺。
法源寺大雄宝殿二进门梁上,“法海真源”大匾依然醒目。 这是乾隆皇帝亲临法源寺时亲笔书写的匾额。 去年李敖来的时候,又借用了这四个字。 他为法源寺题词是“法海真源在此”。
“法海的真正本源是什么?” 前来参观的年轻人询问寺里的和尚。 这大概是法源寺的和尚给游客讲解的最常见的基本问题了。
牛街清真寺:见证中外宗教交流史
牛街路口向南不远,临街的马路东侧建有一座非常显眼的传统建筑。 这就是牛街清真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望月楼。 与很多传统建筑不同,牛街清真寺坐东朝西。 望月楼对面的长影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因此,望月楼也是牛街清真寺的正门。 只是这扇门很难打开。 仅在盛典当天开放。 一般情况下只能从南侧门进入。
寺内建筑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带有阿拉伯风格的装饰。 布局是中国宫殿风格和阿拉伯清真寺风格的结合,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 寺内还藏有明弘治九年(1496年)《奉祀寺谕》碑、清康熙圣旨匾额、阿拉伯文等多件珍贵文物。以及《古兰经》的波斯手稿和印刷本等。
记者赶到时,几名外地穆斯林正在进入寺庙礼拜。 一位经常来这里的村长告诉记者,外国穆斯林朋友每天都来这里参观、礼拜,这里已经成为对外的重要窗口。 清真寺内至今仍保存完好,历史上中外宗教交往的见证。 南面碑亭的铭文是波斯文。 寺东南有两座海墓,埋葬着两位为中国伊斯兰教做出贡献的海外宗教人士。 学者。
村里的长辈们对牛街清真寺的古老历史感到非常自豪。 据说这座寺庙的历史比北京的历史还要悠久。 1996年,清真寺隆重举行千年庆典。
穆斯林十分热情好客,但参观牛街清真寺的人也要注意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
白塔寺:尼泊尔人设计的白塔
“平泽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这首曾经传遍北京街头的童谣中提到的白塔寺就位于阜成门妙应寺位于内大街北侧。
“白塔寺”是“妙应寺”的俗称。 它由一座寺庙和一座宝塔组成。 白塔始建于公元1279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寺庙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建筑风格也存在差异。 大白塔是一座藏式碗盖塔,是一座特色藏传佛教建筑; 该寺是一座正宗的中国佛教建筑。
进入由三扇小拱形门组成的“山门”,可见左右两侧的钟楼、鼓楼。 古时有“晨钟暮鼓”之说。 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因此钟楼和鼓楼分别位于东侧和西侧。 朝南最大的殿堂是“天王殿”,殿内正面供弥勒佛坐像,两侧供奉四大天王。 穿过天王殿,便是第二重殿“大觉殿”,殿内可见到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 第三大殿“七宝造像殿”原供奉的七尊佛像虽在“文革”期间被毁,但现在供奉的是从护国寺迁来的整尊楠木佛像,也极具观赏价值。
只去故宫、颐和园就能欣赏到乾隆的书法吗? 答案当然是“不”。 在第四大殿“三世佛殿”,乾隆亲笔题写的“六神通”匾额,让我们真正领略到这位古代皇帝的多才多艺。
乍一看,造型酷似佛教净水瓶的白塔,是妙应寺不可错过的最美景观。 该塔是由尼泊尔工匠阿尼戈设计建造的。 当时年仅17岁的阿尼戈,没日没夜地工作,废寝忘食,度过了近九年的时间。 最终,到了元朝统一中国的那年(1279年),这座翻碗式的大白塔作为标志矗立在大都。 一份特别的礼物献给了忽必烈汗。
白塔的造型源自古印度的杜波式塔。 是一座典型的藏式佛塔,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元代藏式佛塔。 白塔由砖砌成,并涂有白灰。 高约51米,直径18.40米。 塔的外观由塔基、塔身、相轮、伞盖、宝瓶等组成。塔基呈四边形,向外凸。 它是由两个须弥基座堆叠而成。 塔基有一圈巨大的莲花花瓣支撑着向下略呈锥形的塔身。 它的顶部是十三相轮。 ,称为“十三天”,象征佛教中的十三层天堂。 塔顶末端有伞盖和花瓶,伞盖四周饰有流苏、凤朵。
万寿寺:京西小故宫
万寿寺位于西三环紫竹桥东北侧。 经过三次修建,形成了集寺庙、宫殿、园林于一体的建筑格局,被誉为“京西小紫禁城”。
万寿寺的全称应该是“果果万寿寺”。 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为明清两代皇家寺庙。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高宗指定万寿寺为太后诞辰庆典场所,因此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寿,进行了第三次重修。
寺前有长河流过,旧时有码头。 春末夏初,皇帝和太后乘水路从故宫到颐和园避暑,都会在此停靠下船休息片刻。 万寿寺大门上方有清顺治二年皇帝御赐的石匾,上书“诏建万寿寺护国”。
前往万寿寺最好分三路:中路为主体,方丈院在东,宫殿在西。 中路为主体建筑,山门内有七进院落。 北面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即大延寿殿)、万寿阁、大禅堂、御碑阁、无量寿殿、万寿塔等,各殿两侧。 有配殿、厢房。 东路是方丈院和花园,是僧人的生活区。 乾隆年间,西路改为宫殿庭院。
北京美术馆就“藏”在这座著名的古刹里。 作为一座综合性美术馆,目前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近5万件,涵盖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 藏品品类广泛,主要有历代字画、名人题字书信、宫廷织绣、宫廷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印章等,其他还有青铜器。 、玉器、竹木角器、佛像、鼻烟壶等等。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欣赏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师的传世作品,有宋代至民国古籍十万多册。
智化寺:聆听京乐“音乐化石”
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路过鹿米仓附近的小巷,你会听到一阵悠扬的音乐,这与普通的佛教音乐不一样。 顺着声音走,就到了知化寺。 那么你将有幸听到被誉为“音乐化石”的京乐,还可能见到京乐唯一的继承人,80多岁的张本兴老人。
与北京的许多寺庙相比,知化寺规模并不大,但作为明代大太监王振资助的一座家庙,其规模和气势却令人惊叹。
知化寺的看点有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京乐。 这种音乐化石源自明代,被一代又一代艺术僧侣口耳相传。 至今已传承27代,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清皇寺音乐、福建南音一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
知化寺是北京音乐的发源地。 现大悲殿内保存有三首珍贵乐谱。 他们的存在记录了北京音乐的传承。
最早的乐谱是智化寺第十五代艺僧容谦抄写的乐谱。 此乐谱于1964年在知化寺发现,为康熙三十三年乐谱; 二是水月寺郎坤光绪乐谱。 (1903); 以及智化寺第二十六代艺僧张本行编撰的乐谱。
智化寺的第二大景点是“转轮藏”,这是北京现存最早的转轮藏。 藏殿是智化寺前的西配殿。 由于殿内没有宝座,只放置了一座转轮藏。 ,故称“藏宫”。 北京现有车轮收藏三处。 除了知化寺之外,一个在颐和园,一个在雍和宫。 后两件均是清代所造,比智化寺的那件晚了数百年。
第三个亮点是“黑砖”。 智化寺正殿的红墙覆盖着黑色琉璃瓦屋顶,这在国内现存寺庙中是罕见的。 明清琉璃瓦的品级为黑色,排在黄色、绿色之后,但使用上略有差异:明代的皇家寺庙、皇家寺庙主要使用黑色琉璃瓦; 清代的皇家庙宇、皇宫都使用黄色或绿色的琉璃瓦。 寺内覆黑瓦,以佛经为蓝本。 黑色象征着风的颜色,寓意着强大。 如来开悟后,亦以风降魔。 这个意义与“智慧”正好相反。 “风”用来降魔,“慧”用来救度众生。 另外,还可以看看凿好的石碑,石碑上凿有“王震”二字。
天宁寺:辽代幽州的标志性建筑
凡是想去天宁寺的人,都找不到它的位置。 这座高大的砖塔在几英里之外就可以看到。 这是最明显的标志。 据史料记载,契丹占领幽州后,国号辽,北京成为辽朝的首都。 天宁寺塔是当时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天宁寺目前正在进行重大整修,平时关闭。 记者第一次去那里时被拒之门外。 门卫说,只有初一、十五才开放。
果不其然,9月22日农历八月初一一早,天宁寺大门打开,信众纷纷到来。
与很多寺庙不同,天宁寺的殿堂很少,感觉相当空旷。 相传天宁寺塔北面原有大觉殿、光山戒坛等建筑,寺西北原有院落,称为师府。 现仅存山门、大殿,以及残存的一些残碑。 不过,这其实缺少了密集建筑的紧迫感,宽裕的空间让砖塔显得更加雄伟。 一位游客从东侧抬头望塔,感叹道:“已经九百多年了,你看上面的雕刻,有的已经脱落了。”
天宁寺塔高57.8米,塔身八角,十三层飞檐。 每层屋檐自下而上递减,每层均饰有风铃。 塔顶为砖砌成的二层八角莲座,其上有宝珠作为塔刹。 1976年唐山地震时,宝塔倒塌。
记者前往当天,工匠们正在大殿内雕刻一尊木质佛像,佛像的面貌和姿势已经基本显露出来。 据说,佛像高4.8米,重5吨。 预计10月份基本完工。 原来,天宁寺大雄宝殿内曾有一尊铜佛像,后来因历史原因被毁。 现在的木质佛像将不再上漆,只给佛像打一层蜡,以保持原貌。 “佛像将放置在汉白玉莲花座上,整个佛像高7米。”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