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门位于南山,旧称普陀山(见图)。 正面有一巨石如海狮,名“金狮拜佛”。 西邻独孤圣地、南天源绝园景观,北邻金狮。 海滩东临紫竹林,南海观音。 风景非常美丽。 真可谓“海上有仙山,山上有美景”。 南山是一座悬于海中的小山。 仅当退潮时才连接。 最初与普陀山主岛有天然石门之隔。 后来建了一座石桥,名叫环龙桥,又名大观桥。 从此,两山相连。 桥上有两堵石墙,相对如门。 因南山位于普陀山最南端,故名南天门。 门侧刻有清代定海总司令兰力题写的“山海大观”四个大字。 门内原建有宏伟的观景亭,1987年因年久失修倒塌。 现在的大观蓬是1997年重建的,共有殿堂8间,建筑面积380平方米。 殿内供奉白玉观音像,高3米,重4吨。 这是泰国华侨蔡卓明夫妇赠送的礼物。 帐篷旁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可以通过石阶登上岩石顶。 岩顶平坦,有两个小水潭。 池中水清澈见底,俗称“狮子眼”。 岩石上有“龙华大会”、“维护南天”、“海岸孤点”等石刻。 传说这里是八仙渡海时聚集的地方,也是孙大圣闹天宫时从这里升天的地方。
西天门位于心形石景区上方(见图)。 山腰有一块蟾蜍石与一块巨石相连。 两块石头相对如门,上面覆盖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西天法界”四个字。 门右侧巨石上刻有“护持菩提道”、“世间明镜”等字样。 西门外有一块大石头,形似蛇头。 形象逼真、生动。 有一个关于观音与恶蟒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入口右上方,有一座石壁矗立在顶上,形似一位腰挎包西行的老和尚,名曰达摩。 清代吴起有诗云:“小梁台堂草茂密,面壁亲传少室氏,方归西无寻,谁留明光。”明月照孤峰。” 山中僧人有诗咏童书:“嵩山人如墙,补之。落笔如人,独峰独峰,谁能遇青山?” 如今,由于树木茂盛,达摩已隐匿其中。 据说,西天门是佛教信徒前往西天法坛听观音说法的必经之门。
东天门位于普陀山鸡宝岭山脉上(见图)。 这扇门是由几块自然堆积的巨石砌成的。 门旁有一洞,似石室,名法华洞。 法华洞不仅有洞天、洞内潺潺泉水,还原有建筑法华洞庵、望虚阁。 周围有“无畏石”、“一鬼霞山石”等许多奇岩怪石。 自然风光非常美丽。 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 1981年法华洞安、望虚亭相继被毁后,该景区已荒废。 2000年7月,普陀山佛教协会投资千万余元,在法华洞旁新建了花园式妙公纪念馆、东西碑亭、法华楼等新景观和设施。 总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米,其中苗公纪念馆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 该殿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屋顶有石瓦,中间有石斗拱、石柱,殿前有石栏杆。 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景色迷人。 相传东天门是东海龙王觐观音的出入口。
北天门位于“海天佛国”石之上、望珠石旁,原本是由几块大石砌成的。 后因年久失修,门石崩塌废弃。 几块门石还在,但现在普陀山的年轻人已经不认识这个门了。 北天门周围古树参天,门下有1080级石阶的祥云路。 据说,这条路原本是一条岩石纵横的天然山路。 沿途风景虽美,但路途险峻,难以攀登。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慧济寺住持文正、庆祥集资用石块修建。 路边枝繁叶茂,鸟语花香。 西侧的青玉溪从百花山顶流向山脚,潺潺潺潺之声时断时续。 曾有诗赞叹此景:“溪水清凉,赞镜中倒映人心。谁说的?望海难看水。雨后,飞泉十丈外。” 祥云路边,还有一块大石,刻着“海天佛国”四个大字。 文笔有力,引人注目。 这是著名抗日将领侯继高写的。 相传侯继高驻山抗击倭寇时,佯装去佛顶山拜佛,敲锣开道,引倭寇入山,一举歼灭。猛扑下来。 “海天佛国”四个字凸显了普陀山山海美景的特色,后来成为普陀山的代名词。 “海天佛国”石上又叠有一石,形似斜钟,直插蓝天,云雾缭绕,险峻神秘。 石上刻有“云浮士”三个大字,但题刻者姓名、年龄不详。 相传,1962年大文豪郭沫若游览普陀时,曾以“佛顶山上有佛”为上联,向同路人寻求答案,并要求找一位普陀山人与之相配。第二联,全都颠倒了。 按顺序读,就会形成一个句子。 当时大家苦苦思索,也没有答案。 后来,后山有个姓郭的山人,为诗题下了“云托石,云托”这句。 听过的人都被吸引了,一时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