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谈起这个话题,73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学者范锦石就会神采飞扬,立即开讲。
10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甘肃文化周开幕之际,“敦煌艺术展”也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向公众揭幕。 范锦石受邀来到上海,向公众讲解敦煌之美,并为数字敦煌项目的推广发声。
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甘肃省,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 是保存完好、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佛教艺术遗产。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敦煌莫高窟自发现以来,一直遭受着自然环境破坏和洞窟本身老化的“双重威胁”。 山体裂缝、风沙侵蚀、旅游破坏等多种因素导致这座独特的艺术宝库日渐老化。 “我们只能延缓这种老龄化趋势,但无法扭转它。”范金石说。
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敦煌,给本已脆弱的莫高窟壁画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接触电脑三维动画并惊叹“大开眼界”的范锦石认为,他可以为整个洞穴中的每一个洞穴、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一个数字档案。敦煌石窟,最终形成了数字敦煌壁画展示中心,解决了旅游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
数字敦煌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庞大、高科技的工程。 范金石告诉新华社记者,20世纪9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与梅隆基金会、西北大学合作,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摄影采集和图像处理,全面开展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研究工作。石窟数字作品。
数字敦煌工程的推进难度很大。 此前,国内文博单位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数字化研究。 范金石说,莫高窟素有千佛洞之称,又被称为东方卢浮宫。 洞穴环境十分复杂,洞内光线昏暗。 普通相机和摄影无法捕捉到洞穴的天花板、雕像和佛龛。 拍摄时,每个洞穴都是拍摄数万张照片,然后拼接成一张大照片。 如果是一个有300平方米壁画的大洞穴,拍摄的照片数量将达到45000张以上。 可想而知,任务艰巨,后期的图像拼接更是挑战。
“幸运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43个洞穴的数字化,现在这些洞穴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展示。” 范金石表示,包括榆林窟在内,敦煌石窟现有洞窟490余个,未来5年将有147个甲级洞窟实现数字化。
千百年来,神秘的敦煌一直闻名中外。 吸引人们的是它不朽的艺术和宗教之美。 范金石表示,数字敦煌工程最重要的意义是“拯救和保护敦煌之美”。
与敦煌相伴近半个世纪的范金石表示,提到中国古代艺术,不可能不想起敦煌。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举世闻名,形象十分动人。 其实只是一个护身符,但她的两条飞带却自由自在,飘逸潇洒,灵动敏捷。 它们比西方教堂里带着两个笨重翅膀的天使更轻、更敏捷,也非常美丽。 但如果敦煌以这样的速度“腐烂”,后来的观众将无法欣赏到敦煌的美丽。
“对比敦煌石窟一百年来的档案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们认为保护得很好,但洞内的彩塑和壁画仍然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坏。” 范锦石举了莫高窟第61窟的例子。 该洞俗称文殊殿。 原来有一尊狮子雕像,如今只剩下“狮子尾巴”,旁边莲花座上的雕像也不见了。
2011年,数字敦煌的重要工程“游客中心”即将完成主体工程封顶,预计2013年向公众开放。这个可容纳200人的数字展示中心,将让中国人以及外国游客无需入洞即可欣赏十大名洞。 此举有望大大减少旅游开发对莫高窟造成的损害。
对于这位被称为“敦煌女儿”的老人来说,数字敦煌的梦想已经不再遥远。 但她仍担心数字敦煌项目数亿元的资金缺口,必须多方筹集。 在她的不断努力下,敦煌基金会在美国成立,香港敦煌之友捐款近千万。
千百年来,莫高窟一个又一个洞窟被逐步开凿,依靠的是上至封建帝王,下至百姓的众多“捐助者”。 如今,人们参观莫高窟时,经常可以在修复后的彩塑和壁画旁边发现感谢捐赠者的铭牌。 范金石表示,希望更多社会机构关注敦煌保护,数字敦煌也需要“支持者”。
敦煌艺术展中,第158窟的巨型涅槃卧佛以4:5的比例再现。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