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椿坪位于峨眉山黄茅峰脚下,海拔1120米。 地上建有一座千佛禅寺。 一进山门,银灰色的灯光下就显示出“红春晓雨”四个耀眼的大字,让你清楚地明白:这里风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清晨似雨非雨。 诗中的“雨”玩弄了“绿湿衣裳”的趣味。 正如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在《二阙题》中所唱的:山路无雨,天青水湿人衣。
峨眉山洪椿坪
延道法师1992年在峨眉山洪椿坪寺出家,1996年至1997年在峨眉山佛学院学习。2004年10月至2010年4月任峨眉山咸丰寺监寺。 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任峨眉山佛教协会理事。 2010年4月起任峨眉山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2010年8月起任峨眉山洪椿坪寺监。
表演艺术硕士
这次拜见烟道大师,来到洪椿坪采访,应验了不可思议因缘论。 延道法师是洪椿坪寺的监寺。 出家的头两年,他住在洪椿坪。 直到2010年,岩道大师才再次住进洪椿坪。 采访当天,峨眉山阳光明媚,就连素有“红春晓雨”之称的红春坪也阳光明媚。
岩道大师说,山里已经连续下了一个月的雨了。 虽然降雨量不大,但寒冷潮湿的环境对寺庙住僧的健康和古建筑的保护十分不利。 沐浴着阳光,我们坐在院子里,每人一杯茶花,采访开始了。
(1)相传坪上古大椿是当今亭桂街仅存的一处。
话题就从我最想知道的“洪椿坪”寺名的由来开始。 中国佛教寺庙一般称为寺院、尼姑庵、禅寺等,但以地名命名的寺院在国内还很少见。 延道大师说:宋代时,该寺称为千佛寺;宋代时,该寺称为千佛寺; 自明代起,称为千佛寺或千佛寺。 至今,洪椿坪山门上仍悬挂着“千佛寺”匾额。 因寺前有三千年树龄的红椿树,且这里地势为平坦的堤坝,故名“红椿坪”。 也许洪椿坪这个地名更容易被人们记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称其为“洪椿坪”,但“千佛寺”却不被人们记住。
现存千年古树
说完,岩道大师也领着我出了山门,看了看仅有的两棵枯死的红春古树。 其中一个在雷雨中被闪电劈成两半。 恩道大师介绍着,不禁感叹道。
如今,千年菊花只剩下一根孤零零的干枝,但生活在其上的其他花草树木似乎仍在延续着它的生命。 如今的洪椿坪,掩映在竹林柏树之中。 在历代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普贤菩萨圣地。
采访中,一些信徒也站在我们旁边聆听师父的讲述。 他们偶尔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问题,上人脸上带着微笑,热情地解答问题。 上人说:只要大家想学佛,就必须提供设施,让信众可以向我提问。 这也是命运的结果。 另外,我们的寺庙有一个闭关室。 近年来,没有师父闭关。 成熟了,有了师父,有了闭关修行的伟大愿望和条件,从常住洪椿坪寺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愿意实现的。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正因、缘。正因,名曰佛性;有因,名菩提心。二因二因,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延道大师为信徒解答疑问
[]
(二)西檐出宝峰,南立面秀雅
晋代时,印度僧人宝章曾在洪椿坪草上禅修。 当我问是否还有宝杖和尚的遗骸时,岩道大师举手指着东峰说道:现在只剩下一座山峰,名叫“宝杖峰”,因为时间相隔太远,没有了。它的踪迹。 还发现了其他遗址。
《峨眉山志》记载宝章和尚:“晋代千年高僧宝章,印度人……魏晋时,东渡此地,入蜀,礼敬普贤菩萨。” ……”据当地志书记载,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据信宝章和尚确实来到了峨眉山。
除宝章和尚外,曾驻守西洪春坪的高僧贤士也不少。 民国冯清月的《双百字联》第二联,总结了该寺历代大师的功绩。 “远方宝藏锡,灿烂绣头茅草,智造竹山院落,奇善心咒泉,万民安宁,净业有智慧,一生进步。有时。机缘棒击,咒语抛去;时时讲经,蒲团读书。真空悟,不碍神通,故启发白狗执书,青猿洗钵,野鸟念佛,蛇斋戒。”
衍道大师讲解百字联
其中,明代和尚德信(德信)用棍子从天池汲取甘露,解决了洪椿坪的缺水问题,让寺里的僧人喝上了甘甜可口的“西藏泉水”。 这仍然是对炎道大师和所有常驻大师的致敬。 延道法师还特意带领我们去瞻仰了德信(德信)和尚的舍利塔。 大师恭敬地拔掉了塔旁的杂草,擦拭了石碑上的泥土。 正是有了历代洪椿坪大师们的努力,洪椿坪才得以繁荣昌盛。
延道大师在德信和尚舍利塔前
说到楹联,洪椿坪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楹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除了上面提到的“双百字楹联”外,还有唐代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帝王所写的楹联,对于研究洪椿坪寺的发展及其人文自然条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岩道大师指着客厅门口挂的一副对联:“不如以真面目对待自己,总以大肚皮待人。” 他说:你别看这副对联很短,文字很简单易懂,但这十四个字却包含了很多内容。 一篇关于如何在社会中表现以及对待他人和自己的好文章。 尤其是和尚,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更不用说修行了。
衍道大师从一副对联就能阐释学佛人的感悟,不禁让人佩服大师的精进与修养。
洪椿坪除保留大量楹联外,还留有清康熙皇帝御赐的匾额和楹联。 牌匾上写着:忘却尘埃的烦恼; 联云:兮妃常近鹤,杯不惊鸥。 此联现刻于石碑之上,至今犹存。 它的质量非常高。 寺内还供奉着民国木雕千佛莲花灯。 灯笼高2米,直径1.2米。 柱子周围有七条龙,雕刻精美。 精美绝伦,巧夺天工,是峨眉山珍贵的佛教文物之一。 民国二十八年,时任中华民国革命政府主席的林森在洪椿坪休养了数月。 同年6月,在寺内举行接受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的仪式。 林森如今居住的房子被称为“林森花园”,已成为洪椿坪重要的建筑文物。
古碑
千佛莲花灯
看了这么多的文物,听了烟道大师的介绍,我们不禁感叹小小的洪椿坪承载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推动者和传承者,我们更有责任让大众认识到这一点。
[]
(3)既然心中已有山林美景,又何必去理会寺外市井的喧嚣呢?
在与言道大师的交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言道大师对洪春平的理解和喜爱。 这种爱源于上人20世纪90年代初在此出家的缘分。 大师深情地回忆起刚在洪椿坪出家的日子,每天在厨房帮忙做饭,亲近老师傅,接受老师傅的指点解惑。 时隔多年,衍道大师再次居住在洪椿坪。 他从一个初闻佛教的探究僧人,成长为一位修行的大师。 从师父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他正在山野间打坐,超凡脱俗。 诚心学佛。
延道法师参加佛教活动
当我问师傅平时怎么练习时,师傅说:除了每天早晚课和大家一起练习外,平时他自己读书写字。 除了诵读佛经外,上人还喜欢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书籍。 在师傅的宿舍里,我看到师傅的书桌上摆放着各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还有可供抄写的笔、墨、纸、砚。
衍道大师在案头练字
据说是笔墨纸砚,不过笔用了多年已经光秃秃的了,墨是一大瓶墨水,纸是普通的草纸,砚台也是有角的盘子丢失的。 压纸所用的重物是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 我在惊叹师父简单的书写工具的同时,也仔细观察了师父的房间。 原来这么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延道大师看出了我的疑惑,回答道:出家并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更加注重佛法的修行。 就像我的写作一样,写作更多的是一种心态的培养,而不是刻意追求一部书法作品。 一个人不同的心情可以通过言语反映出来,是喜悦还是悲伤。 写作时,可以忘记这些喜怒哀乐,补充精神。 这也是一种修行! 另外,洪椿坪还是一个修炼的好地方。 现在我在一个方便的地方。 在完成寺院日常事务的同时,我还应该提高个人修养,以身作则; 我们要加强寺院的学术风范和道风建设,让这座千年古刹再次焕发光彩!
后记
感谢岩道大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他提前安排了住宿和膳食,以便我们可以在下一站咸丰寺继续采访。 在此,我向严道法师和红椿坪监狱的驻守法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和感激之情。 结尾只是言道大师亲笔写下的一句座右铭,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大师甘于寂寞、不求名利的博大胸怀。
如果没有官员,何必担心呢? 如果你没有钱,何必担心呢?
如果你不再教书,就没有贤人会轻视你。
然后你设立法庭,铸造一座铜山,
只是为了穿衣吃饭,肚子不觉得饿的话,可以保暖身体。
官方,别想了;
别想钱。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