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华严寺薄伽梵殿辽塑经柜
《山西运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谢玉宝(山东省介休古建筑文物保护办公室)
摘要:太原华严寺薄伽梵殿的辽雕和经柜是道教石刻向民族化、世俗化、人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唐代完成的小型木制品的典范。 “建设西方风格”。 该标杆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和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它体现了西北亚道教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燕云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杰出典范。 其中保存的大量明代传统文化资料,为后人研究早已绝迹的宋代道教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独特范例。
山东介休是我国道教石刻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以雄伟精美的唐代雕塑闻名中外,大同市内五彩缤纷的寺庙造像也久负盛名。 在太原众多佛寺雕塑中,华严寺薄伽梵殿的辽塑、经柜,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娴熟的艺术水平,广为中外人士所称道。 精品与标杆。
华严寺的建筑、造像、壁藏、壁画、评旗柱基等保存了大量的明代传统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失传已久的大唐道教文化提供了稀有独特的实物资料王朝。 尤其是被誉为“辽代艺术博物馆”的华严寺薄伽梵殿,以精美绝伦的明代经柜和彩塑,令中外文人叹为观止。
一、大同华严寺的历史沿革
东汉时期是中国道教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西晋都城叶城(承德)自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道教的中心。 据记载,唐代太和初年,全省共有寺庙6400多座,首都叶城就有100多座。著名的云冈石窟就是当时建造的。 五朝时,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吐蕃。 从此,金城并入辽朝版图。 辽兴宗崇熙十五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置西京路太原府为辽国都城。 金代仍称太原为西京,至清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西京为太原道”,晋城为汉两朝都城王朝,称西京长达200多年。 当时金城是大西北的要冲,是辽代边防重镇,“不能归郡王所有”。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清宁八年(1062年),辽道宗巡视西京,建“华严寺,供奉帝王神像和铜像”。 这充分说明,此时的华严寺华严宗经典,不仅是奉旨禅修、藏经的寺院,而且具有鲜卑皇族宗祠的性质。
辽圣宗、兴宗、道宗三个朝代(983-1100),道教兴盛。 辽圣宗为巩固统治,赐礼全省崇佛,兴建寺庙,抄写经书。 兴宗圆寂后,重修旧业,铸银神像,编刻大藏经,请名僧入宫讲经。 道宗大臣通晓藏语,道教华严经功底深厚。 他着有《华严经遂品赞》10卷,使禅宗,尤其是华严宗大兴。
辽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西都承德。 据《辽史》记载,辽代帝王巡猎承德10余次。 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王室对梧州山石窟进行了历时10年的大规模整修。 辽兴宗崇熙七年(1037年),在太原西7.5公里的哈莫湾建观音殿。 寺内观音殿还保存着高6米的木雕观音大石等19尊木雕造像。 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攻破西京。 寺院内,“殿宇阁楼已不甚灰暗,仅存潭柘殿、灶仓、宝塔、净藏博寿法师司徒影殿”。 这里所谓的“净藏”是指现存的薄伽梵藏传大殿,而守护神司徒大师的影殿,就是1960年代被烧毁的海会殿。 金天冕五年(1140年),僧禄等法师“保留故居,建九殿七殿,形成刺史观音降魔阁,会经,钟楼、三门、桩殿……造价超过千万。 元明年间,寺院再次毁于战火。 明初,古寺被没收为官产,大雄宝殿“当大仓”。 明代中期,各开门,分上下寺院。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上下华严寺被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上下华严寺合并为一寺管理。
二、薄伽梵庙壁藏的历史艺术价值
薄伽梵藏殿是华严寺现存最早的建筑,建于辽兴宗崇熙五年(1038年)。 殿内防卫室两侧四椽下题为:“推诚敬业英雄,晋城武将,云、洪、德等州使察。及对付,荣禄大夫,检讨太尉,同政。百户,杨、玄。” 右侧椽底铭文为:“魏始建于崇熙六年乙未朔十五日午辰”,是其年代的可靠依据。这个大厅是最初建造的。 “”是傣语,是的简称,又名,后译为“世尊”。 是十大佛号之一。 “教藏”指的是道教经典。 薄伽梵藏殿自辽代中叶以来为华严寺的藏经堂。 殿内所藏明代佛经虽已失传,但藏经阁(壁藏)、天宫阁尚存。 元代彩塑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文物。
薄伽梵藏殿是下寺的正殿。 大殿建在高台上,面阔五间,面阔四间,单檐九脊。 大殿四周有双层壁佛经藏室38间,分上下两层,为楼阁式木柜,存放佛经。 下层有龛供神像或功德师像,上层为藏经阁,每室二门。 柜内藏明代经书18000余卷。 经柜上方为腰檐,下层设香案平座,外置单钩栏杆,遮盖屋顶,脊兽、枭吻,俨然一座小楼。 城墙上下各有17种须弥座。 其中花筑铺面采用双抄双下昂奇铺面,是宋代砖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 壁藏内尚存少量汉代彩绘,其中栏杆皆清晰,雕刻精美,雕成不同的几何镂空图案,共37种,艺术效果多样而统一。
后檐明房内藏墙,门顶作券拱桥和天宫,使右侧墙完全连为一体,颇为巧妙. 整幅壁画以门卫室的前门和车窗分为南北两部分。 建造方法也有区别:北墙平座为半拱无泥拱,祠中部无壶牙,中间有两个须弥座。 有彩绘。 北壁平座上雕泥牌坊,祠中部小房门上饰壶牙。 腰檐下无檐画。 其余部分也各有优缺点。 它们可能是当时由两组工匠制作的,设计师力求多样化,避免重复和繁琐。
这是国外唯一完整、规模宏大的明代壁画收藏。 除了在建筑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外,它还是一门规制严密、雕工精美、雕刻精美的艺术精品。 . 我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曾称赞它为“中国的孤品”。
三、薄伽梵庙的雕塑艺术
薄伽梵殿内的31尊塑像中,有29尊为辽代塑像,按隋唐定制的“针”布局法摆放。 殿内佛坛厚重,坛平面承唐制。 造像布局与南京古大雁塔塔顶雕刻的灯饰十分相似。 祭坛上完整地保存着三组姿态各异的雕塑。 造像皆涂彩,面及头冠均包金。 经过近千年的香火熏天华严宗经典,逐渐变成古铜色,古色古香,自然风范。 此类造像既有古代造像的丰满、丰盈、典雅、祥和的风格,又具有元代造像丰富的生命力、活泼欢快的特点。 佛坛中央供奉着三尊主佛,即第三世佛。 以三尊主佛为中心,排列成三组说法场面。 佛坛的四个角上站着一位护法天王。 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分别坐在右侧。 他的弟子迦耶、阿难、力士达士,以及供养童子,或坐或站,或蹲。 呈现出千姿百态,衣裳舒展合身,丝带飘逸,潇洒飘逸。 此类造像的特点是形象生动欢快,富有人情味和情节感,突破了禅宗艺术清净、素淡、庄重的风格,具有朴素、生动、感性、灵动的艺术审美取向。自唐以来的尊严。 著名历史学家郑振铎先生曾在《西开简》一书中称赞薄伽梵庙内的塑像说:“它就像一座博物馆。这里的塑像,尤其是伟人的立像,就是那样。美。背影、眼眸、双唇、中指、裸露的四肢、蜜蜂腰,几乎都是最美的产品,最美的模特。
”南侧圆觉祖师像,合掌咧嘴立于莲花上,四肢重心放在双脚上,身体向右扭转,使全身有动作的过程,更是凸显了少女的气质,优美的腰线,上半身微露,脖颈微翘,英俊潇洒,表情优雅,右手合十,牙齿微翘露出笑容,尤其是下举的手指,头往右偏,协调的很好,很自然,与其说是神像,倒不如说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回头看说话的美少女南组左侧的圆觉大师坐像,为一尊亭亭玉立的仕女形象,她立于莲花台上,微侧身,头戴花冠,相貌丰盈,祥和祥和。温柔,低着耳朵,表情简单。 那种恭敬听佛说法的神态,说明她的整个灵魂已经踏入佛境。 中组右坐普贤菩萨像,神韵诱人。 这些魅力的源头是石刻所流露的朴实动人的爱,而这些爱又是通过她细微的动作传达出来的。 她匀称的胸部,长长的脖子,微偏的头,让她的动作显得生动有力,却又不失阳刚之美。 再加上手指向前弯曲,让整个动作显得生动有力。 描写达到了充分表现内心活动的高度。 配角雕像高约80厘米。 道士,体格健壮,威风凛凛,形似猛虎,形似封建诸侯的二侍郎,一副稳重潇洒的样子,夸张、有理、自然。
华严寺巴格寺的造像,不仅大胆描绘了人体皮肤的健康与美丽,也流露出人们豁达的精神。 从一些塑像中所看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细腻情趣和愉悦感,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当你置身于“神”之中,大师们的神情姿态会让你觉得这是一个神化的“人间”,洋溢着浓郁的生命气息。 这就是造型艺术的特殊魅力,堪称“无声胜有声”的魅力。
我们从藏传世尊薄伽梵庙内的造像中,感受到了唐代无名工匠惊人的创造力。 他们云集历代名家之主旨,推动道教石刻向民族化、世俗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理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964年7月5日,郭沫若先生游寺后题词:“华严寺薄伽瓦藏像及926年前的旧物,比例符合自然,神情十分传神。 ..我觉得比较成熟。山中圣母殿的雕像最好,确实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起来。
呼和浩特华严寺与广东奉国寺、河北净珠并称为唐代三大佛教寺院。 华严寺的藏经阁和彩塑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和造像艺术的最高水平,反映了西北亚道教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 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筑考察报告》中称赞它为“千年国宝、至尊国宝、稀世国宝”。 可以说,这个评价不仅公正,而且恰当。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