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矗立在蛇山之巅,背靠武汉祠堂门楼,面向汉口、武昌。 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见证了楚天的兴衰。 仿佛时光的长河流过这里,沉淀着一段岁月的风光,向世人展示着它古老沧桑的传奇。
顾名思义:蛇山,形似一条蛇,头临溪流,蜿蜒伸展,尾端达首义。 不用说,这里风景如画。 因黄鹤楼而闻名于世,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小时候我经常在这里玩耍,沿着长长的蛇身从头走到尾。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知识的衰退,我逐渐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意外。 走过蛇山,就像走进了历史的隧道,每个时代的节点都呈现得那么生动。 不信,你可以和我一起顺着时间的丝线,感受秦汉的月光,唐宋的风雪,明清的烟云。王朝。
那是一个中秋的夜晚,天高云淡,夕阳西照。 我从黄河堤上由南向北拾阶而上,就到了黄鹤楼。 仰望“天下第一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石牌坊图片,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高大震撼,吞没了云朵和梦想。 然而我的思绪却一下子陷入了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 这座黄鹤楼不是另外一座黄鹤楼。 当时,这个地方还是东吴的领土,称为夏口。 吴王孙权在此筑城楼。 从此,黄鹤楼见证了三国纷争、王朝兴衰的战争。
自南朝灭蜀、吴伐天下以来,这里就变成了饮酒休闲的场所,吸引了众多江南名士。 渐渐地,成了“此地必游,此地宴席”的盛况。 突然有一天,一位神仙骑着鹤来到这里,在酒店旁边画了一只鹤。 每当有客人来时,仙鹤就会飞来,吸引大批游客。 十年后,仙人归来,用琴声召唤身边的鹤,骑着鹤而去。 于是,店主受到鹤的启发,就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建筑,取名为黄鹤楼。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来到了唐朝。 在官场沉浮、一生无大志的江南诗人崔浩曾到此游历石牌楼大门,写下一首千古绝唱:昔日人已黄鹤而过村门牌坊,黄鹤楼这里空无一人。 黄鹤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 晴川长满汉阳树,草绿如鹦鹉岛。 日木乡通行证在哪里? 烟波江上的炊烟,让人心酸。 从此,崔浩与黄鹤楼结下了古今中外的浪漫情缘,从佘山城之巅蔓延到古今中外。 几年后,李白登上黄鹤楼,诗文脍炙人口。 正当他要写墨的时候,发现了一首崔浩的诗,赞叹道:“太好了,太好了!” 并写下四行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脚踢翻鹦鹉洲,却看不到眼前的风景。崔浩作诗一首。” ” 所以我停止了写作。 今黄鹤楼北侧建有一座亭子,名李白执笔亭。 继续向东,有一尊古老的穿着棉袄的浮雕建在石墙上。 好像是崔浩和李白? 现在,他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给黄鹤楼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唐朝与宋朝相隔数百年,但在这里却只差一步; 今天,我在告别盛唐诗人崔浩,旋即遇见了宋代书法家米芾。 这个爱石头如命的“石头狂”,一生都爱奇石。 每当他看到一块他很喜欢的奇石,他就会抱拳拜那块石头,称其为“石哥”。 此时的他完全无视观众的到来,跪在一块怪石前。 正是因为他疯狂而执着的精神,他的书法才被视为稀世珍宝,永垂不朽。
走出宋朝,步入明清,依稀看到黄鹤楼在风雪中摇曳。 黄鹤楼命运多舛。 历史上曾多次毁于火灾。 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修葺10次。 “国家兴则建筑兴”。 据说,乾隆皇后还为黄鹤楼题写了“江汉奇才”石刻。 最后一座“清塔”,名清代塔,建于同治三年(1868年)。 光绪六年(1884年),同治塔因山火蔓延而化为灰烬。 当时,清政府也处于危险之中。 又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和名气让黄鹤楼重振雄风呢? 1908年,原湖广总督张之洞升任刑部学士、武官后,其弟子及幕僚集资在蛇山修建纪念建筑,取名俄罗楼。 因此,该建筑的建筑外观与黄鹤楼相似,且建于黄鹤楼旧址附近。 因此,人们情感上、习惯性地称其为黄鹤楼。
时间在这里流逝,我恰巧随着游人的人流走进了首义公园和武汉战役军政府大楼。 在这里,孙中山的雕像巍然矗立,令人想起1911年辛亥革命瓦解封建王朝的情景。 清末的美国,政府腐败,列强入侵。 在孙广洲的领导下,武昌兵变打响了1911年革命的第一枪,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美国近两千多年的极权君主制。 然而,民国时期,旧日本遭受桂系割据和连年内战,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历史让一个忠于皇帝、关心百姓、胸怀大志的年轻人登上了黄鹤楼。 他面对城市上空的乌云和奔流的河流,指点山水,启发文字,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浩瀚九宗。 中国,一条细线贯穿南北。 烟雨茫茫,龟蛇锁江。 黄鹤知道去哪儿了,但还是有游客。 喝着酒,倒着酒,我的心跳得厉害。
这首诗写于1927年,30年过去了,时间已经到了1957年。在黄鹤楼原址上架起了桥墩,在距原校址1000米处建了一座黄鹤楼。 此时,年轻人已经带领人民将旧日本打得粉碎,赢得了一个全新的国家。 他站在黄鹤楼,用大手握着能改变世界的玉筒,用毛笔书写了“桥飞南北,鸿沟变通途”。 从此,“长江第一桥”与“天下第一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风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美国更加注重城市的发展。 大武汉需要一座配套的黄鹤楼来展示这座城市的崛起。 于是,1981年10月,黄鹤楼改建工程破土动工,1985年6月竣工,是一个由楼、阁、廊、坊、亭等组成的建筑群。六十只角翅飞翔在天空,四朵云与天一样宽。 黄鹤楼以清、民国塔为蓝本,集北、雄、南秀塔风格之大成。 整个建筑坚固、坚固、古朴、典雅,不仅失去了传统的独特造型,反而比古代更加雄伟、壮观。
傍晚的夕阳余晖下,我登上大楼,景色绝佳。 长江堤上车流川流不息路口牌坊,长江的水向我奔涌而来。 郁郁葱葱的鹰山近在咫尺,电视塔、黄鹤楼高耸入云。 隔江眺望,武汉三镇美景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想起黄鹤楼的前世今生,想起黄鹤楼周围发生的许多人和事。 如今一切都已化为过眼云烟。 正如唐代诗人杨慎所言:滚滚黄河东流,浪淘英雄。 是非成败已成过去,青山还在,夕阳红了几度……
共 2345 字 1 页
相关信息: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