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喜欢家乐福的一件事:唐代建筑。 即使开始有点晚,只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可以随时开始。 遵循从外行到初学者的认知过程:“读万卷书松江唐经幢,行万里路”,先看看身边的古建筑。
江南所谓“古塔古寺”,多为后人修葺。 它们看起来是全新的,没有时间或记忆的痕迹。 在南京这座现代魔都,在一堆假古迹中考察古建筑更是难上加难。 经过仔细筛选,发现了一些值得一看的“原物”。 从年代看,大概是明中晚期至清代的塔楼、木结构、石雕(不包括元清及后世重修的建筑)。
1)清代方塔
宝山方塔
宝山方塔,又称“兴盛教寺塔”,清初碑亭形制。 呈方形,故又称方塔。 兴盛教寺始建于五晋,方塔始建于清代。
建造年代:清朝熙宁、元丰、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 公元1068年,就在宋神宗赵煦即位称帝不久,王安石来到北京,奉命炫耀四肢,扛着出改革。 .
砖木结构,五级圆形,高42.5米。 大部分砖雕保留了62%的清代原物; 方塔顶塔刹高7.85米,由覆盆子、相轮、宝瓶和四根波风索(均为铁件)组成。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这样描述宋代的多层木碑亭:“每个房间都比较狭窄,木柱之间竖起木柱以固定木门,多用作壶门。与塔身相比,砖雕比柱子略大。檐角多用菱角牙。
有几点值得一提:
*辽宋以来,我国碑亭多为平面八角形,但此塔仍沿袭魏晋四圈旧法。 是砖塔中少见的结构。
*宝山方塔现存砖雕三分之二(111件)和部分梁柱仍为明代原物。 如果放宽标准(没有立式木预制构件),也可归类为早期木结构。 是清代须弥座保存最多的单体建筑。 之前看到有专家分析,宝山方塔的须弥座仅占辽代240座“应县木塔”的一半,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建筑。
*地理环境:方塔遗址原为唐宋古靖远闹市区。 这里居住着许多地主绅士,富人来来去去。 据考古发现,这里地下有许多唐宋遗迹。 在地下3米深处,发现了古靖远石河的故居。 旧福文庙、关帝庙亦在此,可见此古塔在当时当地的重要性。 方塔园内,尚有后人流离失所者:清代碑亭、清代天后宫、宋代望仙桥(飞越此处)。
老照片里的方塔很漂亮
2) 千年石刻
宝山堂石刻
石雕是道教建筑的一种。 “楼”原指佛像前用珠宝、绢饰的柱子,后改为经柱。 石雕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楼顶、楼身和底座。 主体为楼身,刻有经文和佛像。 我国唐宋以前曾轰动一时,多置于铜渠东路、庙宇等处,也有置于墓内、墓内、墓旁。 南宋以后,石雕生产趋于衰落。
明代中后期,盖楼之风愈演愈烈,影响由南至北。 雕刻的造型越来越华丽,规矩也越来越严格。 广州最著名的古石刻,宝山一处,安亭古意园两处。
宝山堂石刻全称“佛尊胜陀罗尼石刻”松江唐经幢,现位于广州市崇明区佛山中学。 石楼建于公元859年(孝昌灭法15年后,道教复兴)。 材料是石灰石。 1962年重修,共21级,高9.3米。 楼的8面刻有《佛尊胜陀罗尼经》及序文,以及建楼题字。 其余各层的斗拱、腰带、檐篷等,雕工精美,华贵华贵,有海水纹、宝面莲花、卷云、壮士、天王、菩萨、供养、盘龙、蹲伏等。狮子等
去的时候正好是中学放暑假,接待室好心放了。 找到的时候很激动,但捡起来还是有点可惜。 上面说了,这些全身雕塑很难看清楚,因为它们护敌轻敌……好在建筑物高大雄伟(从照片上感受不到),还是可以想象几千年前大唐的风采。
在正式开馆的宝山广富林遗址陈列馆,主办方用唐代石刻搭建了一个唐代靖远街市场景(上图)。 关于建楼原因,相传北宋中叶,宝山是江南水乡。 地势低洼。 当然,这应该是当地道士为了祭祀死去的亲友而建的。 楼身刻有陀罗尼经文,可驱邪避邪。 如果您在建筑物周围走动或给食物一次,您将得到祝福。
《唐传流云》中有诗云:流云映唐石雕,艳阳照宫形。 亭亭玉立,景色迷人。
再来说说古邑园内的两座古石刻,时间比较晚。 一座建于唐咸通八年(867),一座建于唐显庆二年(980)。 香寺)大雄宝殿前。 石雕高近7米,呈八角形。 由底座、托架、腰部、檐篷等各层组成。 还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卷、莲花瓣、海水等图案。
惟隐阁前的石刻,就雕刻的精细程度而言,比宝山堂的石刻保存得更好。 您可以通过放大相机来查看细节。 天王和菩萨的形象都很美。
古仪园古石刻
南殿前的楼房比较矮小,估计是之前损毁严重,部分部位出现故障,修缮无力。
咸通、乾符属晚唐。 唐懿宗、熹宗在位时,朝政大权在握,以淫乱治国。 加上黄巢起义的造反,普通人只能在佛界谋求内心的平静。
北京的这三块碑刻,在明代同类碑刻中名列前茅。 特别是宝山碑,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十分罕见。
3) 普东塔
古意花园普东宝塔
古意园的另一古文物是荷塘普通塔(原为安亭云香寺佛塔,后迁至古意园)。 普通塔的“普通”并不是塔名,而是道教丛林中所谓的塔陵。 通常是僧人圆寂后在寺内供奉骨灰和舍利的地方。 许多佛寺都有普通宝塔。
建造时间: 明宋江十五年(公元1222年)由甘子敬夫妇所建。 1935年由安亭学者姚明辉提出。
塔为石结构,平面八角形,五层,高6.6多米,雕刻精美。 第一层为八角形,雕有四大天王塑像,上层为八角石座; 第二层为八角形,四面各雕圆形神像,覆檐承托莲花座。 有云龙塑像。 上层为圆盖; 第四层为四角形,刻有神像,上层为八角形盖。 第五层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 系统极其复杂,但整体还是很和谐的。
地面上,感觉还没有完全保存下来,有很重的修复痕迹。 因置于古邑园荷塘内,观赏距离有点远,通常被游园者忽略。
4)青龙塔青龙镇
青龙塔
青龙塔又名济云寺塔,位于北京市崇明区白河镇。 是一座具有近1300年悠久历史的寺庙。 青龙寺塔建于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 当时,该寺名“保德寺”,又名青龙寺。 八十年后,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重修寺院,改名“隆福寺”。 又名“青龙寺塔”,又名“青龙碑林”。
建筑特色: 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毁于战火,现仅存清代所建塔楼,残高30余米。 原高约41.5米,现残高29.9米。 每层有腰檐,砖须弥座,平座护栏为木制预制构件。 内壁平面呈圆形,逐层内收旋转45度。
初耸入云的青龙塔,是海船驶入青龙港的航标。 巍然屹立,在北京独树一帜。 明朝末年,青龙江渐不通,海船不能靠泊。 从那以后,它已经下降了。
青龙寺
现在,青龙寺的香火在当地还是比较旺盛的。
这是青龙塔的另一张旧照片。 木结构已经消失,只剩下砖砌体。
1956年,台风再次吹倒塔刹,刹上的宝瓶骤然坠落。 瓶身为黄铜铸葫芦形,上有“明崇祯十七年八月铸”字样。 此瓶现藏于崇明博物馆。
唐宋青龙镇
唐宋时期的青龙镇素有“东南巨镇”之称,是“名门望族富商巨贾”的聚集地。 清朝时期,青龙镇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小镇气势磅礴。 镇内有“三亭七塔十三庙二十二桥三十六牌坊”。 当时的人们称它为“小扬州”。 宝山博物馆内还有青龙港专题展厅。
广州博物馆“青龙镇窑址考古展”拍摄的部分展品: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广州窑青釉褐彩狮子纹执壶(唐)、龙泉青釉长颈瓶(明)、青釉莲瓣纹碗(宋)、木柄射手纹银嵌金漆勺(明)、龙平寺古墓金棺木棺(清)、长沙窑褐釉锣鼓(唐)
如今,青龙镇早已湮没在农田之中,唯有矗立的青龙塔,才能依稀忆起昔日的繁华。
这种古迹,看似不起眼,实则是先民留下的文化瑰宝。 一石一木,真正走过千年,孤零零,独立存在。 作为一个粉丝,穿越古代的过程就像是根据地图寻找线索,更像是玩游戏来闯关升级。 当你亲身验证历史文字记载,了解古建筑辞典术语,掌握新知识时,那种愉悦的心情远胜于平时的旅游欣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