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信仰是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avatar 2023年9月21日07:00:24 评论 526
摘要

文化发展先重树文化信仰谈及文化信仰,卓新平也从信仰与文化的关系视角,就当前的文化重建和文化繁荣给出了相当有力量和意义的评论。他认为,文化的产业化不能割舍价值的内核,没有价值层面的文化信仰,一味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就可能误入歧途。卓新平结合20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与社会现实,特别强调了信仰包容的意义。

卓新平:信仰是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像一只小鸟,触碰黎明,在它还坚强的时候歌唱。’”2012年3月21日,华北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中心主任李祥平主持研究 在“中国信仰峰会”主题沙龙上,著名宗教学家卓新平作了题为“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与信仰宽恕”的开幕演讲。

如何重建公众信仰,处理不同性质的各种信仰之间的冲突,信仰在当代中国道德体系重建过程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都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 卓新平的讲话主要针对这样的问题。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兼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民族委员会委员。 还参与国家宗教重大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信仰是人类追求知识的产物

卓新平:信仰是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卓新平在讲话一开始就强调,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信仰的作用不能被搁置。 因为“敬畏感是一种宗教情结,它表现出信仰的超越性,引导和控制人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是法律制度、秩序等社会规范的重要补充。由于法律是社会的表面规范,它是被动的、强制的,有了这些敬畏之情,就会得到人们深刻的思考,就会给予人们积极主动的回应和支持。”

卓新平说,没有信仰,就会出现“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救”等问题。 或者“当孩子被车碾过时,路人视而不见”。 这些道德困境和价值空缺正在考验和折磨着中国人民的良知。 他举例说,正是在这些道德和意义危机中,中国人民开始呼唤道德价值和信仰意义的回归,寻找失落的精神花园。 比如,在“离开雷锋时代”之后,他们又提到了“雷锋精神”。 ”,重塑“公民雷锋”形象;北京、上海还联合上演话剧《信仰》,用文艺的方式将信仰带回当代公民社会的舞台;关公崇拜也被“列为一个世界遗产”被有识之士规划他回归自然。

那么信念到底是什么? 卓新平在回信中引用了美国作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一句话:“信仰就像一只鸟,当黎明还很强烈时,它触碰黎明并歌唱。” 他说,这是因为信仰面向未来,让人为未来而奋斗。 。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理解信仰。 信仰涵盖了神圣和世俗两个层面,人们还应该看到信仰内部和信仰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和探索的空间。 “因为信仰是人类追求知识的产物,是对‘未知’的一种模糊的、神秘的、神圣的、整体的把握。事实上,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的问题也有‘自我解答’和‘自我解答’。”尚未回答。‘自我解释’。已知是有限的,未知是无限的。信仰的表达有其平等性。无论是什么层次的信仰,在理性和确定性上都是相似或相似的。很难说这个高低,这个是真的,这个是假的。”

依靠信仰分层来解决信仰冲突

卓新平:信仰是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卓新平指出,信仰虽然具有最典型、最鲜明的排他性,但人类的信仰不能是单一的。 他认为信仰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信仰也可以分为多个层次。 例如,信仰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世俗信仰和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认为其目的只能在未来的彼岸(来世)。 )可以实现,而世俗信仰则是从“此岸”、“此世”的角度着眼于人类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 世俗信仰按涉及领域和范围可分为政治信仰、社会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大众信仰、民间信仰等层次。

“这样一来,信仰的存在就有了不同的空间或领域,它们彼此相关,但又不完全对等。不同层次的信仰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齐头并进的。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 、民族信仰,甚至宗教信仰,我们可以在社会政治层面努力协调、达成共识。”卓新平说。

在卓新平看来,之所以需要对信仰进行分层,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性质的信仰常常被误解、混淆,从而产生不必要的信仰之争。 “因为不同的信仰被混淆并放在同一层面上对待,很多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就显得极其复杂,不应该敏感的问题变得极其敏感。如果把两种信仰放在同一层面上去理解,造成的排他性凭着执着和独特的信仰,会让双方都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很多问题都会陷入僵局,永远无法解决。”

卓新平表示,如果信仰回归到各自不同的固有层次,两种信仰就有可能和平共处、共存。 “目前中国对信仰的认识其实已经到了这个临界点,它对同一层面的认识,让宗教问题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如果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社会作用宗教的功能和功能也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用和发挥。”

卓新平:信仰是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文化发展首先要重新树立文化信仰

谈及文化信仰,卓新平还从信仰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对当前的文化重构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颇为有力和有意义的评论。 他认为文化产业化不能放弃价值核心。 没有价值层面的文化信仰,一味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可能会误入歧途。

“在明天的中华文化重构中,我们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由此产生的时尚话语‘文化产业’也应该引发我们的反思。‘文化产业’不能是工业化造成的趋势。”文化物化、物质化、庸俗化、商业化,“教育产业”、“体育产业”在“文化化”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应该给“文化产业”敲响警钟,切不可受到影响。以文化改造‘前线’,走向文化大众化、文化迂腐的演变。” 他指出,文化的发展繁荣首先应该是文化精神的回归和传承,让我们重新树立文化信仰、崇尚文化敬畏,进而让我们的文化之魂留在我们的精神园地; 其次,要重视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功能建设。 只有以此为前提,文化产业才能健康发展、取得积极回报。

信仰共存需要宽容精神

卓新平:信仰是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在演讲的最后部分,卓新平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宗教宽容为何变得如此重要。 他认为,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层面信仰的多样性表明,信仰共存必须表现出宽容的精神。 “信仰所要求的单一性和专业性使得信仰具有敌意,同一层次的不同信仰很难达成共识或认同。 然而,不同的信仰必须面对它们的共存,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创造或建立它们的关系。 信仰共同体的存在是可能的,这需要信仰之间的宽容和包容。 在多元社会的存在下,信仰的绝对诉求也有其相对性。 不可能畅通无阻,但强行的话也不可能。 太远。”

卓新平结合20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社会现实,指出了宗教宽容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中国有着悠久、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信仰文化,因为现实关切很容易成为其关注的焦点。 中国各个层面的信仰都非常相似和共构,人们并没有完全指出此岸和彼岸的绝对区别。 神与人之间不存在像“亚伯拉罕传统宗教”那样无限的分隔距离,很容易导致拥挤在同一层面、无法相互包容的悲剧。 同时,也让这些信仰理解对我们有一种直接的亲近感。 和亲密感。 “在中国宗教信仰的神性体系中,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会被‘神化’,成为真神;同样,中国政治信仰中的人物及其思想、教义、理想也可以达到宗教崇拜的层次。”

卓新平表示,中国信仰的核心,无论是政治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展现出其追求“大团结”即整体共存的奥秘。 从政治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宗教信仰对中华民族的维系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到其对中国社会独特而持久的整体性、统一性传统及其发展惯性的重视和神圣化。 “当中国强调和践行‘斗争’哲学时,社会基本上处于混乱和动荡的状态。结果,每个人都处于危险之中,失去了信仰,甚至包括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自己。而‘大要坚持’政治文化上的统一理念,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和而无异。”

他觉得,在当前中国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已进入多元化社会的氛围下,人们希望看到多元共存的局面,但并没有放弃“大一统”的共识。 他说,这些维护和坚持就是中国信仰文化的力量,这也是当代中国一些知识精英倡导“信仰共同体”的中国文化基础。 “为了这个‘团结’和‘共同体’,信仰不能混合,而必须通过对话来沟通。因此,就像宗教对话的三个层次:‘宗教内’、‘宗教间’和‘宗教外’ ”,信仰的对话也应该是同层次信仰之间的对话,不同层次信仰之间的对话,信仰与信仰之外其他范畴的对话。这些信仰对话和信仰宽容可以让中国变得更好、更美好。世界更加和谐。”

卓新平:信仰是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卓新平院长

著名宗教学者,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哲学组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宗教研究评审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理学家,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宗教理论、基督教神学、当代中国宗教。 代表专着有《宗教起源谈》、《宗教与文化》、《尼布尔》、《世界宗教与宗教研究》、《当代西方正统神学》、《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宗教理解》、 《基督宗教》、《基督教研究》、《圣经赏析》等(文:田博兰)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