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壮丽的川藏公路风光

avatar 2023年9月16日07:00:32 评论 403
摘要

从建筑学角度而言,乡城白藏房普遍为三四层的平顶土木结构,整栋碉楼在隐隐约约中流露着一种古典的残缺美,浑然中透出一片明快。这时映人眼帘的建筑物已不再是康定境内的高大砌石木雅民居,而是造型整齐划一,外部红白色彩对比强烈、以“崩科”结构为主体的道孚民居了。德格是康巴文化的中心,而德格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庆镇和坐落于更庆镇被誉为“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的德格印经院是德格文化的突出代表。

甘孜州川藏公路南北线上,有千里雪峰。 千百年来,这里的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就散居在这片高山之中。 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这里的村庄与地理环境融为一体:他们利用土的夯实、山上的石头和林中的行道树建造出一座座独特的大厦,并逐渐添加了他们的生活信仰、美学和色彩赋予了这个村庄的建筑,让这片土地上的风景如画……

石头和夯筑的音乐

从巴塘向北,折多山是藏族和汉族的传统分界线。 藏族称关东为“关外”,以西为“关内”。 沿着这条线从东向北,汉族或汉藏混合式建筑风格逐渐减少,而朴素的藏族风格却越来越鲜明,形式也越来越奇特。 从民族学角度看,川藏线是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走廊,建筑是这一地区群体栖息地的内在标志。 正如建筑师林俊华所说:川藏线上的各种文化是受多种文化影响的非典型原始文化。 有人称之为“混合文化”或“混合文化”。

东方金字塔

离开折多山不远,我们就到了泸沽湖。 典型的木雅民居依山傍水,散布在道路两旁。 木雅村寨大多用砂岩建成,面向太阳,采光极佳。 大多数都有宽阔的白墙庭院和敞开的雕花门。 房屋每面墙壁上有三四个阳台,窗檐上用红、黑、白等颜色勾勒出日月或三角形图案,象征着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木雅回族善于建造石楼。 他们的房屋高数尺,一般为三层。 他们底层饲养牲畜,楼上储藏东西,住人。 然而,在云南藏南地区非常流行的木结构“塌空”房屋,在木雅地区几乎随处可见。 不。

雄奇壮丽的川藏公路风光

玉通区与丹巴县同属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大渡河沿岸。 尚有约7000人的瑶族部落,自称“玉童”。 他们还使用石头来建造房屋。 麦崩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村庄。 他们的建筑布局各家都一样,房屋也与沱江上游的藏族房屋基本相同。 都是用铁块砌成的碉堡。 川藏线上,最具代表性的藏族传统村落之一就是麦崩山寨式的“调房文化”。 传统建筑工艺中,碉堡式建筑与砌筑技术和“琼丛”建筑密切相关。 碉堡式建筑中,大量为住宅建筑,少量为“高碉”。 建筑碉堡多为石木或石结构,外观古朴稳重,风格古朴稳重。 外墙向下收缩,依山而建的墙内仍然垂直。

2004年,我来到了一个神秘而与世隔绝的村庄——甘孜州道孚县扎坝。 十几座古石碉楼错落矗立。 青山蓝天之间,这些建在山腰梯田上的雄伟石碉楼显得更加荒凉突兀。 正是这种遍布广东广元及广元地区的石碉楼,在世界建筑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日本建筑师称其为“东方金字塔”。

扎巴的村庄在西藏是独一无二的。 川藏线上,藏族村落通常分为四类:一是石碉楼;二是土楼。 二是土碉堡; 第三,“倒塌”的木结构建筑; 第四,帐篷,主要流行于西藏。 区。 但扎坝村与这四种类型不同。 它是碉堡和房屋的组合。 墙壁完全由石条制成。 一般有4-5层,有的甚至更高,高达20米。 这种房子在当地被称为“碉楼”。 但这些碉楼与其他瑶族的碉楼有很大不同。 其他地区的刁屋都是类似碉堡的房屋,但扎巴人却把碉堡和房屋结合在一起。 几乎每所房子都有碉堡和房屋。 一般多为4根柱子,最小的只有1根木柱,最大的可以有9根柱子。 一般情况下,一根木柱的瞭望塔面积约为64平方米。 柱子排列成一条直线。 柱子顶上放置一根圆木作为横臂。 柱子支撑在横臂上。 木梁两端嵌入外墙。 然后在柱子上打上单杠,铺上石头或木柴,最后盖土铺平。 木板。 未来各个级别也是如此。 下三层每层高约2-5米,上两层高约2-3米。 每层由锯齿状的木梯连接。

土砌成的铜墙和铁墙

在草原和河谷地区,如黄南、炉火、新龙、理塘、巴塘等地,人们用黄土建造墙体、住宅和高达三十、四十米的碉楼。 梁和室内装饰使用了当地丰富的木材,而地板和屋顶则使用了泥土。 经过数百年的荒凉和屡次的洪水,这些夯实的瞭望塔仍然巍然屹立。

雄奇壮丽的川藏公路风光

土楼平屋顶在苗族建筑中很常见。 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隔音、保温效果。 不仅符合当地气候特点,而且经济实用。 康定地区的土平屋顶中混有一定量的粪便,而巴塘地区则混有青泥、锈石、青桐叶汁等。 这无疑丰富了藏族村落的建筑内涵。

新龙村雄伟的外观,呼应了新龙人稳重、豪放的性格。 新龙弄区的传统建筑多为二至三层土木平顶塔楼。 屋顶覆土,并平整压实,防止渗漏。 底层通常是夯土墙,窗户很少,也没有地板。 旧时这里被用作牛马的厩舍。 现在通常堆满了农具和柴火。 一楼设有主人的三间卧室。 中间的房间很宽阔,窗户大小不一,光线明亮。 通常用作书房和卧室,冬暖夏凉。 顶楼的“崩空”通常是僧侣、长老或顾客占用的地方。

项城县流行白色藏式房屋。 那里安静精致的白色藏式房屋不仅有美丽的传说,而且还具有抗震能力。 从建筑上看,相城百藏房一般为三四层平顶土木结构。 整个碉楼隐约透着一种古典的残缺之美,彻底明亮起来。 白色村庄里古老的夯土碉堡和鸡群高高矗立,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 据史料记载,这些古碉堡是纳西木氏土司统治乡村时修建的。 它们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用途还有待考证。

……

川藏线上,还有一个奇特的村庄——四处移动的帐篷。 历史上,拉萨牧民过着游牧生活。 由于经常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为了保暖、避风,他们就搭建了帐篷作为避难所。 夏季的丹巴、理塘等草原藏区,广阔的红色草原与色彩缤纷的帐篷相得益彰,呈现出绚丽的高原风光。

雄奇壮丽的川藏公路风光

川藏线上的各种村落建筑,就像这美丽的大自然一样,让人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徘徊。

川藏线上的木结构村落——“崩克”式建筑

从康定县东尔若出发,向西穿过塔公草原,翻过橡胶山,即可进入道孚县。 此时,映入眼帘的建筑不再是甘孜高大的石砌木结构典雅村落,而是造型工整统一、外观红白对比强烈、“崩克”结构的道孚民居。作为主体。 满语中,“崩”是“木结构的”,“科”是“房子”的意思,“崩科”就是“木结构的房子”的意思。

道孚传统村落规模较小,一般为两层,但也有少数双层的。 传统“崩客”民居的建造方式通常有两种。 一是直接将半圆原木两端搭接,将四个外墙连接成一个整体,在木地板上钻孔,制成木门; 另一种是将房屋的四个角连接成圆木,堆成灯架,然后在木柱上挖凹槽,将半圆木两端插入柱凹槽中,层层堆放水平形成一堵墙。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炉火、道孚等地发生强烈余震。 地震发生后,人们对传统“崩克”建筑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了改进。 同时,装饰也日趋精致,使道孚民居成为广东藏区“崩克”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雄奇壮丽的川藏公路风光

改良后的村庄,柱子的半径普遍加强,豪宅的居住需要三人围合,给人一种尊严感; 底层与二层的柱子相连,梁柱采用榫头连接,仿欧式木桁架结构。 一个坚固的整体,提高抗震能力。 一种村落地势平坦,呈“回”字形,中间有回廊、天井。 此类建筑一般为三层,气派高贵,庭院感极强。 二楼平台的墙壁上长满了各种花草,屋前屋后都种有枣树。 底层和二层后面的土墙漆成红色,木半圆木地板漆成棕色,窗框和窗户也漆成红色。 从外观上看,各种颜色相互搭配,十分和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人笔下,这里的村落更是令人着迷:“穿过整齐的庭院,进入底层,映入眼帘的是红墙、红柱、红花岗岩、镶嵌黄瓦的地板,形成热烈的基调。……沿着走廊拐角,登上二楼,葛燃剑被那金碧辉煌所吓倒,四壁、门楼、梁上都挂满了精美而典型的藏族壁画,窗户上刻着优雅的龙、风、鹤。 、独角兽等吉祥图案。”

从道孚出发,经炉霍县、甘孜县,止于理塘,人们传统上将317线川藏公路经过的地区称为“康北地区”。 这条路线我走过了不下十次,发现不同地区的“崩克”式建筑既有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异。 至少从结构布局和外部特征上可以看出一些疲劳。 这种疲劳在安多“崩克”村尤为明显。

马尼甘戈是进入安多后的第一个小集镇。 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崩克”式村落规模要小得多,而且大多是单层,像“火柴盒”一样。 但不要低估它。 这些不起眼、过于朴素的“崩克”式村落,从头上就能看到,可以体验到青藏高原色彩斑斓的“崩克”式村落的早期雏形。 阴影。

翻越海拔6168米“飞鸟难登山顶”的雀儿山,进入山中,才能看到真正的安多“崩克”式村落的典型建筑。金沙江大峡谷。 在山里,你会听到安多风格的村落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溪流、田野之中,偶尔还会有几十栋混居的房屋。 这些安多“崩克”式吊脚楼散布在山峦峡谷之中。 每个村庄都有一个用原木建造的高大的多网格支撑框架。 春夏季节,有时会有一些野鹿站在这个空支架上,但到了深秋,支架上就会装满牲畜草或小米。

雄奇壮丽的川藏公路风光

德格是康巴文化的中心,安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庆镇和位于更庆镇的德格印经院,被誉为“雪山下苗族文化宝库”。安藤文化。 杰出代表。 或许是因为文化底蕴深厚,耿庆镇的“崩克”式村落和乡村一样,仍然保留着更多早期的风貌和传统。 这从其外观特征和基本结构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 所谓传统结构模式,是指建筑底层围墙为传统的夯土墙,具有夯筑性质,内部为柱顶梁结构。 其上叠有两三层“崩克”,并涂上大片的棕色,使效果更加有力,更贴近自然。

德格更庆镇地处深谷,房屋依山而建。 在德格印经院附近的奥普龙沟,有很多依山而建的村庄,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 由于地形的限制,这实际上让安多的“崩克”式村落在空间布局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从层数上来说,可以是两层,也可以是三层; 在卧室的位置上,可以在中间,也可以在侧面,全凭主人的意愿。 但也有没有露台的二层村庄。 这种不受空间限制的布局,与其说受地形影响,不如说是安多“崩克”式村落的另一大特色。

德格村在细节上也独具地方特色。 在窗户的生产中,经常使用传统的窗框生产方式。 窗框呈外人物形,一般饰有蜂窝、珠子、莲瓣等二至三种图案,并着色,使其富丽堂皇。 在选材上,与道孚“崩客”相比,选材少了很多,但其客观疗效却出奇的好,显得特别灵动、有弹性。

德格“崩克”式村落的厅堂大多集中在中间。 大厅的外部排列着一排排窗户。 一排排窗户下面,用木板组成了圆形的架子。 隔断上的装饰色调多为红、黄、蓝。 备用。 这在其他地区是极为罕见的。 这可能是当地苗族“崩克”式建筑的一种民俗,也可能有特定的含义,但却给人一种神秘感。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