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梁:大胆改革转型,打造高品质大理石
出生于泉州永和。 从他记事起,他就是在一堆花岗岩中长大的,因此他很早就对大理石的生产过程非常熟悉; 他在经历了几次市场低迷后成功转型,从加工花岗岩荒料到出口工艺石材,率先推出一站式大理石装饰配套解决方案。 他就是泉州金华石业总经理林国良。 对他来说,每一次变革都必须进行大胆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巩固了他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多年来,大理石行业作为“三高”行业的整顿从未停止。 优胜劣汰,林国良仍在推动大理石产业向环保、低碳方向发展。 他表示,只有注入更多的设计元素,提高大理石的附加值,金华才能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继续向“精致、美好”的未来一步步前行。
提前谋划“断臂”转型
1999年,林国良即将接手丈夫创办的金华大理石厂,开始生产水坝建筑材料。 当时泉州的大理石产业还十分繁荣。 依托永和镇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一大批大、中、小型大理石作坊在永和镇密集分布,大理石生意蓬勃发展。 用林国梁的话说:“当时到处都是采石场,随意挖地,随意盖私房,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然后运来卖,是那么容易。”挣钱。”
虽然生意红火,但林国梁当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当时永和很多花岗岩企业还是‘靠山吃山’,都是以中高端荒料为主。与永和仅一镇之隔的泉州水头,大理石产业也同样发达,但那里的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对荒料进行深加工。相比之下,永和的大理石企业发展模式相对粗放。
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极度缺乏,高端竞争的激烈,让林国良感觉自己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与此同时,常年的大理石生产开始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烟尘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整个大理石行业的内患也越来越严重。
“是时候迈向精细加工了。” 林国梁心中鼓起勇气,开始为鞋厂安装新的机械设备,彻底改变了当时手工粗加工的模式。 这是金华大理石的第一次改革发展。 步。 为了改变当地“靠山吃山,靠一品吃天下”的局面,林国良开始寻找其他矿产资源,考虑加工一些附加值较高的异型大理石。价值。
这种情况在2003年出现了扭转,当时一位认识他多年的贸易商找到林国梁,称他承接了法国一个中层住宅区的建材项目。 用于订购新设备和安装新车间。
“投资虽小,但要接受这个大订单,就意味着放弃原来的客户,这方面的风险比较大。虽然金华当时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有40多家大、中型企业。” ” 林国良告诉记者,他最终选择放弃原来的客户,利用这个项目,迅速转变生产高档大理石产品,后来金华又接到了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轻轨建设项目。
林国梁的开创性选择不仅帮助金华成功改革,也让他熬过了2009年整个泉州大理石行业被600多家大理石企业集体关停退市的“封锁”。 新兴企业成功变革的例子。
“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现在,房地产中大理石的用量并不是很大,一些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是大理石的主要使用者,而这种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根据今年的一组统计数据,我国城镇化率为51%,而发达国家则为70%左右,按照每年一个百分点的进步,大理石行业至少还有18年的时间留下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林国良觉得,随着大理石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大理石企业经历了产品附加值低的买方市场,而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大理石装饰配套一体化就像是生菜过后的生菜一样。雪。 普遍上涨,竞争的激烈程度让人不敢有半点放松。
因此,林国梁尝试了大理石装饰与搭配的一体化。 在尝试大理石装饰与搭配一体化的道路上,他不断注入更多的设计理念,让公司销售的不仅仅是大理石原材料,还有大理石产品。 凭借花岗岩美学知识,我们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大理石装饰解决方案。
那时,花岗岩与装饰的融合已经开始萌芽。 于是,他就萌生了去东方尝试的想法。 上海金华石业有限公司就这样应运而生。 经过多方努力,上海金华建成了保利地产中心景区、广安无名英雄纪念碑等著名代表项目。
将碑销往天下
林国良在高端大理石产品道路上的探索并没有就此停止。 随着改革,他逐渐将高端大理石的触角锁定在碑石上。 “在西欧,石碑的销售需求是惊人的。几乎每年,他们都会为死者更换石碑,就像为生者盖房子一样。” 发现新市场,林国梁把心放在了石碑生产基地的建设上,一有时间,他就会去煤场或者车间里四处看看,仔细观察。
有一次,他发现一名工人正在打磨半成品。 由于砂岩的局限性,工人将其打磨成其他形状,并利用砂岩本身的花纹和水纹,使碑石更加华贵。 这件事给林国梁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只是迈出了砂石加工生产从粗到细的转变的第一步,完全可以努力把它做得更精、更美。
“过去我们还是习惯于定性管理,浪费了大量本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时间和资源。” 拥有丰富大理石加工经验的林国良亲自挑战设计、制作艺术石碑的重担。 他与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合集体智慧和自己六年的大理石加工和美术雕刻经验,以及对现代加工机械的熟练运用,在切割、打磨、钻孔、雕刻、手磨、喷砂、包装以及自主研发的加工设备,每一道工序都经过精心的技术指导一一进行。
“早些年,70%以上的产品可能是大小碑,而艺术碑的比例并不高,现在这个比例正好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艺术碑的不断完善和更新,设备技术方面,虽然处于行业后端,但仍然要时刻面临难以想象的新挑战。” 林国良觉得,对于标准规模的碑石加工企业来说,要想走下去,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必须彻底改变。
林国梁表示,金华作为全球石材碑石采购公司,可以结合当前实际销售动态,在此基础上积极谋划,为后期的墓碑设计和砂石采购加工提供充足的时间周期。 “这样,除了为墓碑的外贸供应商赢得更多的时间,能够勤于设计外,也让一线的雕刻工人有一定的时间精心雕琢墓碑。” ,不会因为交期紧张而盲目赶工,而导致质量下降,只有有计划地设定加工周期和定期销售季节性需求,把握规律,才能实现金华的全球梦碑石得以实现。”
为了实现将石碑销往世界各地的梦想,林国梁历经多方考察。 今年,金华在德国成立了子公司,有一个小型展厅和仓库。 战略的第一步。 目前,金华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西欧碑生产企业之一。
在经营大理石的理念上,林国梁虽然会领先一点。 从2008年至今,石碑行业的萎缩、不景气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市场困境,林国梁开始带领金华转变中高端艺术碑刻方向,同时谋划开拓国外市场。
据他回忆,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金华碑石未能出口外贸。 林国良和很多企业一样,开始考虑出口创汇,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人物印象
热爱“尝鲜”的二代
在泉州,包括大理石行业在内的多个行业正在集体进入“二代创业”时期。 作为“富二代”,林国梁骨子里有着年轻、勇敢的性格。 无论是急于涉足中高端大理石转型,还是决心走出去闯荡市场,他都充分展现了他的干劲。 。 在林国梁的哲学里,只要敢拼,就能发财。 虽然是传统产业,但仍有新的发展空间。
他甚至拥有前人所不具备的全球视野、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因此,在他看来,金华必须走出去。 他的定位不再局限于泉州永和清吉,他不愿意跟进别人已经开发的市场。
作为新一代年轻企业家,林国良不断尝试新产品、新技术,每一次新的尝试都给他和金华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