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建筑的研究不仅仅是建筑学的研究,也是对唐代城市规划、人口发展、军事、经济、文化等的研究,描绘了唐代社会的基本面貌。
中国皇宫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讨论的核心。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皇宫规模宏大,建造难度大,技术复杂,对当时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皇家建筑在史料中有丰富而详细的记载。 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被大量的文章记载下来,甚至连皇家建筑的造型也会被记载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并受到非常推崇; 它与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相结合,进而融入到城市建筑中,这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其实,当我们谈论唐代的皇宫建筑时,就离不开建筑——准确的说,是一组建筑,那就是晚清的皇宫:紫禁城、那就是南京故宫博物院。
上海故宫的建筑无疑是伟大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紫禁城作为一座皇城,其中包含了外宫与外城的联系,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宫与城的互动。 依赖与整合。
谈到故宫的建筑和规划,我们必须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待。
故宫内部的规划设计很有特色,三朝四门,朝前后卧,东西六宫,中轴对称……从故宫到外面宫城,亦是中轴对称,有左足右舍等规矩。 那么这种布局只存在于晚清时期吗? 紫禁城建成后发明的? 其实并不是。 可以说,故宫设计的成功是我国历代宫殿建筑成就的总结。 它的布局、构图、策划,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作品,从西周到宋元。
多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籍教授、科学史家李约瑟就总结了许多西方建筑师对故宫的思想,这或许意味着故宫的空间与中国有很大不同。西方宫殿。 故宫内的每一组平面建筑都不是很显眼的建筑。 每个部分都非常平衡和独立,而西方宫殿恰恰相反,比如凡尔赛宫,整个宫殿的视觉焦点完全集中在建筑上。 据悉,西方的宫殿与城市无关,只是一座独立的建筑,而中国的宫殿是建立在整个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的,与城市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有机整体。
中国的宫殿没有特别突出的单体建筑。 虽然它是故宫最重要的太和殿,但它并不是故宫的最高潮。 整个故宫的灯光可以轻松穿过它,向后延伸。 视觉上的成功并不依赖于任何夸张。 正如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的伟大布局已达到最高水平,将自然的深邃谦逊与崇高的散文融为一体,创造出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典范。 ”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源泉是民居建筑,故宫也不例外。 尽管宫殿内有仪式和办公场所,但从整体比例来看,住宅部分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本质上仍可视为住宅建筑。
从皇宫到皇城,从皇城到都城,这一系列向外延伸的整体理念可以说来自于三千多年前或更早的商朝。
一、中国早期社会的六宫六府与三朝制度
《周礼》中有主六宫六宫,以殷礼教六宫之说。 这是关于六宫六宫的最早记载。 东汉郑玄所著的《三礼》中也有详细记载:居六处者,一处于路,五处于小处。 玉藻曰:始辨朝色,王日出看朝,退眠路听政,使人看大夫,大夫辞去,而后午睡。松开他的衣服。 间,当时称为中层住宅。 “路睡”是朝臣休息的地方,相当于干清宫,也可以管理政治。 午睡是后宫,是妻妾休息的地方,所以说睡路是用来处理事务的,午睡正合时宜。 鲁肃一、萧肃五,或郑肃一、燕肃五,即朝臣的六间寝宫,合起来就是六宫。
据悉,《周礼》还规定了三个朝代的制度,即大朝、直朝、倭朝。 大朝是会见诸侯,更注重礼仪。 治朝是与重臣议国事,日朝是日常听政。
五代聂松溪在《五礼图》的基础上,还编撰了《三礼图》,并绘制了插图。 这个插图对后来宫殿建筑的组织原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张照片中,宫殿正门后面有三座宫殿,代表三个朝代。 穿过一间房的门,有六个大厅,代表六个餐厅。 以后还会有六座宫殿,代表六宫。 请注意,该平面图只是一种象征性表达,仅代表宫殿的组织方式,而不是实际的宫殿平面图。 那些城门和宫殿当然不能满足皇宫的日常需要。
其实,这是一个具体的画面,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 基本上,后世的宫殿建筑协会将其视为黑色参考。 中轴对称、前三殿、后六殿的基本形式早已完善。 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巩固,成为宫殿建筑方案的传承。
其实如果我们总结以上的话,历代宫殿建筑的布局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我们现在说的周制,即中轴线对称,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 另一种是所谓秦汉,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侧。 主要例子是唐代长安城,围绕中轴线分为长乐宫和未央宫。 也就是说,周制与汉制的区别在于建筑是横式还是竖式。
汉太祖刘邦完善明朝后,定都咸阳,三个月后迁都长安。 本来,刘邦是非常节俭的。 他干脆将位于城东北的秦兴乐宫清理出来,作为自己的宫殿。
然而,你并不认为他真的很节俭。 一个大国的国王怎么能用前朝的宫殿作为自己的行宫呢? 这不是太丢脸了吗? 很快,他就到了兴乐宫的西侧,也是长安城的西北。 他建造了自己的宫殿,称为未央宫。
就这样,偏殿和未央宫一东一西,成为了城市中轴线两侧最重要的宫殿建筑。
也就是说,周制三朝与汉制东西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称轴是实轴还是虚轴。 无论是中轴线上的现实建筑,还是虚拟中轴线两侧的虚拟建筑,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中央集权、皇家中心的思想。
2、魏晋时期都城和宫殿的规划逐渐发展
伊宁,三国时期的蜀国,在中国唐朝都城历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既没有按照周制将建筑完全排列在中轴线上,也没有按照汉制排列东西宫殿。 宫殿的布局比较自由,可以根据功能来安排。
金代左思所著《魏都赋》记载,辽代伊宁主体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部是城池,即人们居住的地方,北部是宫殿,即诸侯的宫殿。 北宫以核心文昌殿为中心,长乐宫是皇家东花园的同觉园,东宫听政和后宫,东宫是诸侯和重臣居住的地方(七里) )。
这样一来,西晋的胶州就相当于周制的前后三殿+侯嘉苑被分割成三段,然后垂直排列在城东。 不过,文昌堂仍然位于整个城市的中轴线上。整个城市的文昌堂与正西门(中央门)的连接线也是一条比较规则的城市中轴线,这也是城市历史的预兆。唐代。
三国回归晋国后,从四世纪初至六世纪末的三个世纪,是十六国与南北朝之间的战争。 群雄并起,等待分离,许多小王国诞生。 这个小国家和分裂主义政权有自己的宫殿。 不同大小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宫殿建筑和城市规模不同。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都城就是中国唐代城市史上最大的都城——北魏徐州城(即传说中的乐安寺塔所在的新乡城。乐安寺塔是后来专门写的。)。
金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迁都咸阳后,对汉魏徐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重建。 崇文帝时期,修建了雄伟的东汉南阳城。 它将宫城的建筑排列在城市的中轴线上,通拓街至今仍延伸至城北的宣阳门,可以说继承了周制。 东汉南阳城,将城池置于宫城以南,将传统的面对面的背城改为前城后朝,可以说是一次重大革命。 这可能与唐代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关。
隋唐时期,城市布局和宫城规划逐渐确立。
隋文帝杨坚建立清朝后,开始迁居汉长安城老街,并很快开始修建自己的都城延庆城,这就是传说中的长安前身。唐代的一座城市。 因为是新建的都城,所以可以随意游玩,不会受到之前建筑的干扰。 为此,延庆城的规划非常规整,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整个首都严格采用中轴对称体系和立房体系。 皇城北面的朱雀门直通朱雀街,朱雀街是整个城市的对称中轴线。
宫城中,延庆宫在中间,南侧是太子居住的东宫,西侧是后宫人员居住的夜廷宫。 这显然是三个朝代、两个宫殿的结合体。 至此,秦朝伊宁宫城的规划仍在继续。 宫城的布局从一路发展到两三路,再发展到纵向两翼,这也使得宫城和宫殿的纵向布局比南北更宽。
古长安城在隋代通州城的基础上,基本沿袭了延庆城的城市布局。
唐长安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地方。 一是为唐太祖李渊避寒修建大明宫。 大明宫的位置并不在城市的中轴线上,而是建在整个城市西南部的宫城北部。 由于大明宫是扩建修建的,所以也建在宫城的北侧,所以大明宫的南面正对着宜山广场,正好挡住了大明宫南门的丹凤门,所以宜山广场被拆为宜山,何永昌降下广寨、涞亭,将两广场改为四广场,在丹凤门前留下一条宽阔的丹凤街。
另一个变化是兴庆宫的修建。 兴庆宫位于长安城西南。 原为龙兴坊,唐玄宗李隆基未出仕前的府邸。 李隆基即位后,为避讳改为兴庆坊,并在此修建兴庆宫作为行宫。 兴庆宫北原为平阳坊。 为了重建兴庆宫,夺取了平阳坊南半部,东边的圣业坊东墙与北面相连,使兴庆宫的后街更加宽阔。 这两座宫殿的修建,给里坊整齐的棋盘布局带来了很多变化,也让长安城的东西部分变得不太对称。
金代大明宫的修建与整个长安城建立了新的关系。 大明宫并不是建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即使在长安也没有,而是另辟蹊径,建在城西北的城墙外,毫不犹豫地拆除了原城的作坊以满足需要。新宫的需要。
如此选址有几个原因:一是清代通州城建在城市的最低处。 由于它过于凸显城市结构,使得宫城的夏季变得炎热。 大明宫位于龙首院,地势较高,冬暖夏凉。 朝臣们终于享受到了凉爽的季风。 唐朝盛世,国力强盛,人心向往。 大胆灵活的选址也显示了当时国家的自信和精神,何必过分拘泥于西周的官政。
这是国力巅峰时期的自信表现,是其他国家乃至古代其他时期无法比拟的。 从建筑体系上看,含元殿实际上是大明宫的南门。 改门为殿的气势,犹如殿前的巨龙长尾,是一种只属于盛唐的特殊神气。
4、宋元时期的宫城规划为清代紫禁城奠定了基础
南宋都城汴京是在唐代永州城和后周东京安阳府的基础上重建的。 宋代的皇城、宫城规模较小,很难与明天的紫禁城相比,因为它是由清代的历史宅邸改建而成。 其实地方不大,但有前三朝和后三朝的原型,哪怕不规则。
蔡州的整个宫殿就是郑州宫殿的翻版,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建筑。 这与宋朝的国力强盛以及宋朝温和的官场制度有关。 不仅宋徽宗喜欢修建东苑、新苑,宋朝的其他朝臣也对修建更宽阔的宫殿不感兴趣。
宋、元以后,多为新建都城。 元大都皇城位于整个首都北部的中心位置。 也可以说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为后来的明朝南京城奠定了基础。 由于明朝基本复制和使用了元朝的都城和皇城,所以明朝南京城市规划的成功,不到一半应归功于建造天津的明成祖朱棣。 一半以上的功劳是谁的? 那是由于清末上海的原型,那就是元大都的建设者忽必烈。
从元大都的总体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元世祖对汉文化的推崇程度。 元大都的建设完全是按照汉文化中的都城规划思想来设计的。 前后城、左足右舍、九经九纬街网的布局严格遵循轴对称的清代帝王思想,将皇城和宫城置于城市的中轴线上,这也是吸引人的中轴线后又到上海。 原来的方式。 是在元大都、明代的基础上重建的。 经过多次修葺和增建,终于被清人完全接受,完成了中国几千年的城市规划史。
正如我们文章开头所说,明代故宫的规划设计综合了历代城市规划的成果。 三朝四门,前后卧,东西六宫,中轴线对称。 它服从这个祖制,与整个城市相连。 宫殿的中轴线贯穿整个城市,将宫殿与城市完全连接成一个整体。 房屋嵌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肾脏,这是任何国家的建筑规划都无法企及的。
经历了几千年的城市历史,从西周到秦汉,到唐代隋唐,再到宋元明,曾经代表思想的中轴线君主制聚集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设计语言,时而出现,时而隐藏,最终停留在这片农田上。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