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天,我在网上看到2014年发布的一则信息:雕塑大师潘鹤计划在端州打造一座标志性的长江之父石雕,矗立在黄洋河畔。完工后的湖。 这是作者创作《珠海渔女》三十多年后,为广州西域的崛起重塑广州灵魂。 作为香州人,我非常感谢伟大时代赋予金湾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怀着喜悦和自豪的心情期待着雕塑早日完工,并衷心祝愿潘先生健康长寿。
不知道是因为我没有消息,还是因为媒体宣传不够。 直到2015年冬天,我在“斗门怀旧”发来的短信中才得知,雕像已经完工,并于2017年2月安放在黄杨木。湖边的华发水县湿地景区举办了开幕式。 因此,我对未能亲临现场一睹大师容颜深感遗憾,同时又产生了一种立即观赏雕像的冲动。 不过这天阴天很大,上班后预计会有毛毛雨,不利于拍摄,所以就没有离开。
周日,由于我住在离华发不远的静安,所以我骑着自行车,开着单反,沿着黄羊湖边的西递路向东走到尖峰桥。 华发湿地风景区位于华发又一城地区的海滩上。 这个湿地景区不大,但也有甜蜜的风情。 从高高的海堤路到地势低洼的湿地景区,要经过一座像步道一样崎岖不平的木梯桥,中间还有一座木亭。 与广州情侣路香炉湾边的广州渔女相比,这里干净多了。 “母亲河”雕塑位于湿地景区南端。 正如媒体所说,雕像高应为4米,站立的人比底座矮30至40厘米。 八米远。
关于《母亲河》的创作和作者的传说,我以前在网上有所了解; 但直到明天我才能看到它雕像的优雅。 雕塑《母亲河》的构思巧妙地延续了广州渔女的情感故事:构思是渔女出嫁,来到香洲后,看到这里优美的环境,就搬走了,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她的妻子。 雕像由美女和儿童组成。 美丽的妻子躺着,舌上系着珠链,身上系着渔网,右手握着珠子,双手护着蛤蜊,引导着女儿勇敢地游泳。 女儿身下是滔滔井水,湖里有鱼儿游来游去。 水下有一轮圆月,是主雕塑与底座的分隔线。 艺术家的巧妙处理,使整尊雕像厚重而轻盈。 雕像摆放的方向与黄阳江的水流一致,温柔妻子的短发优雅地飘扬,既提高了雕像的动态感,又与美丽的黄阳江遥相呼应。 稚嫩顽皮的孩子们不仅增强了雕像的活力,也象征着黄羊河畔养育的端州孩子们茁壮成长。 基座正面刻有盘和大师手书的“母亲河”三个大字。 字体浑厚深沉,却经过了千年海风的锤炼; 底座背面是作者及其作品介绍。
作为端州的象征性雕像,原区政府在立项时曾有意向公众征求意见。 有人认为,既然是公共视觉艺术品,雕像的主题就应该突出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样人们看到雕像就会产生遐想。 建议雕像的主题为香洲的“白藤仙子”或“牛仔王”。 凸显香洲元素。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雕塑家,潘先生其实深知,雕塑不仅要承载历史文化,更要展现人民的愿景。 潘先生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设计,最终选择延续广州渔女的情感故事为主题。 乍一看,这种选择并不符合人们的初衷,也似乎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无关; 但这就是潘鹤,他的创作构思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潘先生以思想深邃、观点独特、特立独行而闻名。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为北京市长制作了上海解放雕像。 最初的想法是,士兵们踩着国家队的旗帜。 它已经得到市政府的批准,但雕塑家最终将其改为一名手捧鲜花的士兵。 他觉得这个方形雕像是一个百年工程。 政治斗争瞬息万变,国共必长期分裂,为何不长期分裂? 如果这幅作品常年放在广场上,对今后国共关系是不利的。 历史证明潘先生是有远见的。 改革开放之初,潘鹤受邀为上海创作城市雕像。 当雕塑家将雕像形象定为“开路牛”时,省委反对他,认为人民现在解放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但雕塑家力排众议,最终完成了《拓荒牛》的雕塑。 如今“开路牛”已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的城市雕像。 同样,潘先生创作雕塑《珠海渔女》时,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渔女不能代表广州精神,把它放在偏远的香炉湾; 但如今“珠海渔女”已名扬四海。 成为广州市的市徽。
既然“珠海渔女”已经成为广州的象征,而端州又是广州东部地区,它的雕像自然也延续着广州渔女的情感故事。 而广州渔女总是在县城美丽明亮的大海里缓缓向我们走来。 作为一个与水同行的少女,如今来到了香洲古色古香的黄羊湖畔,被这里宜居的环境所吸引,于是他们在这里离婚生子,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人物身份和地理环境。 更何况,黄羊河是相州的女儿河,正是黄羊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端州人民。 说到历史文化,还有比黄羊河更悠久、与端州人民联系更紧密的文化吗? 雕塑《母亲河》既传承了大城市的文化,又凸显了当地的文化。 艺术家可谓是高瞻远瞩,煞费苦心。
我们来看看雕像的人的视野。 广州现已成为全球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广州东部城市端州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与广州情侣路遥相呼应的黄羊江,在河两岸拔地而起。 端州尖峰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是两岸改造的核心,而且随着双湖路、双湖大桥的建设和规划,其在东部中心城核心的优越区位,变得更加突出。 这座位于广州西域热点地区象征金湾的城市雕像,与位于广州情侣路香炉湾畔的“珠海渔翁”有着完全相同的定位。 希望。 可见雕塑家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眼光,而且具有把握时代和现实、预见未来的广阔视野。
作品的内涵越丰富,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站在“母亲河”雕塑前,会让人形成丰富的联想,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分析。 但这座雕像令人惊叹的美丽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到的。 雕塑《母亲河》的美是一种轻盈、静谧的美,是一种生动、苍劲的美。 我知道,一部成功的艺术杰作,不仅需要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更需要作者的激情和泪水,或者说,努力和汗水。 很难想象一个九岁多的奶奶是如何以如此的热情和精力创作出如此精彩动人的作品的? 面对这个奇迹,我试图用我的知识和对艺术家的理解来寻找答案。
要了解《母亲河》雕塑,首先要谈《珠海渔女》,而谈《珠海渔女》的创作,又得从作者年轻时的一段爱情经历说起。 潘和与弟弟青梅竹马,从小相爱。 抗清战争爆发后,出身名门的姐姐一家避难香港。 此时,身在北京的潘鹤正饱受相思之苦,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到香港; 因为水面上有美军执勤船,而且台湾鱼雷遍布水面。 从上海到达广州后,潘鹤从香炉湾登船,时而躲在芦苇丛中,经过惊险的一天三夜避东避西,终于到了香港,度过了一生中最浪漫的日子。 。 但当他和妹妹谈婚事的时候,妹妹的家人却不见踪影。 原来,弟弟的儿子还是不想让她嫁给一个学艺术的没前途的穷小子,于是就把妹妹搬到了法国,强迫她嫁给了自己。 分离持续了半个世纪。 直到20世纪90年代,六十多岁的潘老因为一次偶然的诱使才知道了姐姐的地址。 在征得双方家人的同意后,他千里迢迢来到了大洋彼岸。 恋人重逢。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创作《珠海渔女》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 作者以他的弟弟为原型。 作者梦中情人的愿景。 渔女之所以矗立在香炉湾畔,是因为香炉湾是作者情感冒险的起点。 20世纪90年代,作者为广州淇澳岛创作了巨型雕塑《团圆》。 雕塑的主体美男子也是以他的弟弟为原型的。 而那仙女“仙鹤”将她缠绕在男人身上,似乎在表达着他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这座雕像表面是为香港回归而打造,但内部却是为了纪念加拿大半个世纪的“统一”。 在作者创作的《母亲河》中,渔女母亲的原型仍然是她的弟弟。 雕像的主题与黄阳江和这里的宜居环境不谋而合,她的潜意识里大概是希望能和自己的初恋情人结婚生子,养育孩子,建立幸福的家庭。 笔者年轻时往返于北京和港澳之间,广州是他唯一经过的地方。 这是他与弟弟相恋、订婚、艺术思想成熟的时期。 这是他一生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广州的山山水水一定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到如今广州的发展,自然引发了他无尽的遐想。 潘先生为广州创作的三座雕像均以他的初恋为主题,分别位于广州的三个重要发展城镇,表现了作者对广州的深爱和对广州的赞美; 追求。
一个艺术家只有对自己创作的题材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对人物有着深沉而温暖的情感,才能步入最佳的创作状态,创作出艺术杰作。 潘先生其实很明白这一点。 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我有话要说,我才会接受真正吸引我的作品。” 由此可见,雕塑《母亲河》之所以选择这一题材,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这是一种对人类的大爱,是对人间最美情感的追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迸发出了作者的创作热情。 在这尊雕像中,作者应该充满了多少情感,多少对时光的追忆,多少对美好新生活的热切期盼。 这是作者对这个伟大时代的颂歌,是对广州、香州这片热土、一座情感的丰碑的厚礼。
我静静地环顾“母亲河”,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雕像的美感和每一个细节的意义; 我希望在离开之前我不会错过任何事情。 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光芒照在渔女的脸上,渔女的表情十分深沉。 我突然发现,渔女那张雍容、贤惠、迷人的脸上,隐约流露出一种忧郁,难以捉摸却又真实。 我想,艺术家在创作雕塑时一定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雕塑中,尽管最终没有与初恋情人结婚是他一生的遗憾。 这些忧郁,夹杂着激情和希望,铸就了渔女奇异的表情。 在特殊的角度和光线下,这奇异的表情,配上那张温柔的脸庞,迸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 我的心不由自主地一紧,虽然身体感觉有些僵硬,但我知道,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就是一种心碎的美。 曾有人在参观古埃及雕像时大汗淋漓,四肢无力倒在地上; 据科学家研究,这是一种“审美头痛”病,尤其是在听到米开朗基罗的雕像时,最容易形成这些症状。 从这一点来看,盘和大师的雕像和古埃及最好的雕像都达到了这些惊人的疗效。
潘和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劝他去找一位雕像老师。 他当时自豪地说,除非复活米开朗基罗,否则世界上没有人配做我的老师。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位思想深刻、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为世人创造了无数的艺术杰作。 现在,他可以自豪地说,当今世界,没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他还可以补充说,即使米开朗基罗复活了。 因为他的雕像可以毫无怨言地与米开朗基罗竞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
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有生命和灵魂。 自从潘鹤创作《珠海渔女》以来,广州在渔女的注视下已经走过了三六年。 《珠海渔女》树立了一个符号,代表了一个时代。 而“母亲河”,长江女儿河的雕像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将如何与端州人民共同度过?
夕阳已经落山,余辉愈发绚丽。 海滩上的芦苇在微风中发出沙沙的声音,虽然它们在告诉人们:年轻的渔女的父亲,在她美丽的回眸中,端州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何跃华,男,1964年出生于广州市香洲区白蕉镇。 1983年毕业于佛山师范学校,常年从事教育工作。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在各类期刊或文学网站发表文学作品约200篇(首发),优秀作品被编入各类选集。 多部获奖作品,其中《爸爸的情怀》于1998年荣获首届吴伯孝诗歌奖,《破解鲁迅作品语言密码》于2015年5月荣获首届林飞诗歌奖最佳理论评论奖。个人信息录入《中国诗人辞典》。 现为汕头市画家商会会员、端州区画家商会理事、《黄杨月》杂志编辑。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