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民,出生于“中国雕塑艺术之乡”福建汶上,擅长雕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祥雕塑”的倡导者。 他的多件作品被台北郑成功博物馆、台北宗教博物馆收藏,被大陆人誉为“雕塑神品”。
12日,王敬民近10件雕塑作品参加在杭州举办的“东亚文化之都”嘉祥文化周。 一座包括浮雕、浮雕、线雕、沉雕、影雕等多种技法的《和平友谊》石雕从中脱颖而出。 王敬民的妻子王少卿告诉记者,该作品的主要图案是由莲花和扇子组成。 “传统木雕艺术中,多用音译来表达美好愿望。”
王敬民生活在雕塑世家。 他的母亲王庆标是著名的“编织者”,开创了汶上木雕史上的新纪元。 她曾代表汶上工匠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 王庆标是皮影雕塑的先驱,他首先用“针黑白”的手法诠释了石头上的摄影技法。
“我15岁开始学习木雕。” 今年47岁的王敬民,曾参与港岛寺庙建筑等大量小型精雕装置工程的建设。 据悉,其雕塑作品《女娲补天》已成为“嘉祥雕塑”唯一代表作,并赴上海展出。
“满而不抱,舒而绵绵,圆中有方,气中有气”。 王敬民的《龙》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 他巧手雕刻的“龙”出现在日本列岛的佛寺、祠堂、牌坊、古桥、民居、墓地等各种建筑中。
“我妈妈的作品在日本很受欢迎,也是海峡两岸对同一文化的认可。” 王少卿以作品《和平友谊》为例进行了讲解。 作品采用高镂空雕刻技法,荷叶画法古朴。
汶上木雕作为南派雕塑艺术的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当代性。 它在海外传播较早,在马来西亚等地备受推崇。 在国外,它与易县雕塑齐名,“南有汶上,北有易县”之说在雕塑界广为流传。
王敬民的雕塑既有传统的叙事,又有时代的诠释,包括西周的动物面纹、秦汉的英雄人物、仙百戏、荷花草卷、隋唐的佛道器物、宋元的农商状况、鬼怪龙凤传说、吉祥戏曲、古戏等。清朝时期,还有现实题材的中华魂和嘉祥姑娘。
作为汶上雕塑年轻一代的拥护者,王少卿表示,新创作的作品大多以创意为主。 与传统木雕相比,它们的外观更加开朗、豁达,具有时代感,但也少不了传统的积累。 他觉得,“现在以走进家庭为目的的雕塑更加注重文化创意,同源同根的文化就是‘血脉’。”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