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山东临清市燕子堡镇尤村唐代苗宇墓出土的石像上的“秋”字(上图右侧)
首先,麒麟作为一种吉祥植物,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得比较早。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之伐,自诸侯”,礼崩乐毁,社会动荡。 传说独角兽出现在乡村,受到人们的鄙视。 孔子意识到,麒麟的出现生不逢时,象征着世界的末日和圣人的贫穷。 他在此写下《春秋》以辞别,故《春秋》又称《林史》、《林经》。 这可能是历史记载中关于麒麟的最早记载。
《尔雅》:“霖,身,脊,角。”
东汉史学家刘向在《说元·必物》中说:“故麒麟身,牛尾,尖尖”。
晋代许慎《说文解字十》:“气,仁兽。麋身棘,一角。听鹿声。” 段玉裁注:形如船头,一角,身披肉,备兵器,不伤人,故仁。
西凉武昭王李浩《麒麟颂》云:“蹄一角圆,规矩成道。行时须择其处,飞时须择后处。不落陷阱,更不落网。德为王,为之断股。”
金人梁·沉约《宋书·符瑞之》提到麒麟:“麒麟之身为脊,狼颈为角,白为马足。”
晋代梁协臣《毛氏异术》评:“白林,马足,白而圆蹄,角末有肉,声黄钟声,王之仁将出之。”
据《史记》对麒麟的描述,它的外形像鹿或马,头上有角,角末端有肉(足尖),有蹄。 杞,从鹿声。 从《说文解字》来看,它的出现也应该与鹿有关。
1995年,平顶山佳县常村西周晚期壁画墓中的“麒麟”形象
1974年,四川平顶山佳县口店乡李家村地窖出土一件汉代铜镀金麒麟(上图)
大英博物馆藏唐代铜鎏金麒麟
全省各地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的麒麟形象
从出土的“麒麟”题名表来看,明代麒麟画像石的形象与文献记载中的麒麟形象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唐代的麒麟造型是比较统一的。 其特点是体长如鹿或马,头上有角,角端有肉(尖顶),有蹄; 很少有人有翅膀。
1957年,四川汉中登州东晋砖墓出土的画像砖上的“气”字图像
1957年,山东河南邓州东晋砖墓出土的一幅画像砖上,刻有似鹿似马的造型,有肩有翼,单角。 前面有一个铭文“奇宇”,“奇宇”就是独角兽的意思(如上图)。 最大的变化是额头上的角,东汉时期像“肉馍”一样的尖顶消失了。 南北朝时,画像砖上的图像是弯曲的。 因此,这种南北朝时期的器形也可归为麒麟。
金代“天元帝玺”麒麟金印
1993年8月,云南省襄阳市渭城区发生一起盗墓案。 位于地丈乡的北魏武帝茂陵被盗。 其中,周武帝阿史那皇后墓中,藏有一枚麒麟纽扣的“天元帝玺”金印。 电视剧《墓道》中,穿山甲盗用了腹部的金印,就是根据这个印进行改编的。
西安唐顺陵(武则天母亲杨氏墓)前的雕像——麒麟
西安唐顺陵(武则天母亲杨氏墓)前的雕像,一生有一只麒麟。 这尊麒麟雕塑的造型与登县东晋砖画像、西晋金印上的“麒麟”一模一样。 因此,唐代麒麟的造型一直延续到了六朝时期。 可见,南北朝至唐代的麒麟,在延续明代麒麟的造型后,可能是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进而演变而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角的变化和降低的机翼。
麒麟【明】王琪王思怡《三才子图会》
晋代礼仪学家戴朝晖编《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象”。 由此可见,麒麟的地位至少是与龙相当,而不是高于龙。
但汉代徐州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地形训》中也有记载:“毛牛生龙,龙生马,马生麒麟,麒麟生凡兽,毛牛生凡兽。” 这里指的是麒麟是应龙的孙子,龙的等级要低一些。
宋代《五杂祖》中记载:“龙性最淫,故与羊牛交合,则生琳……”
明代的麒麟形象融龙、马或鹿为一体,基本为:龙头、双角、麋身、龙尾、龙鳞、偶蹄。 这些独角兽的形象大致就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独角兽形象。
高雄故宫博物院清代《瑞应麒麟颂序》
有趣的是,嘉义故宫博物院藏的《明清麒麟序》中,将伊网纹长颈鹿视为独角兽。 此画勾画了1414年郑和下西洋时被列为格拉国贡品的“麒麟”,由清代儒林郎翰林院编撰。 隆庆十二年,沉独撰序。 虽然,笔者仔细对比汉代的麒麟形象后发现,长颈鹿和麒麟的匹配程度非常接近。 龙头、双角、麋鹿身、龙尾、龙鳞(长颈鹿头上的网纹)、偶蹄,几乎所有特征都有。 这也是清朝在《麒麟颂序》中误将长颈鹿当成“麒麟”的原因。 另外,可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长颈鹿和麒麟在今天的英语中都是きりん,长颈鹿在英语中被称为“kylin”。
桃拉(福拉)、天禄、辟邪
淘霸(复霸)出现的时间主要是在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之后的历史记载中。
清代《汉书·西域武夷山立国传》中“有淘霸、狮子、犀牛”。 颜师古的注解引三国魏孟康的话:“淘霸,名伏霸,形似鹿,尾长。 有一只角的可以是鹿,有两角的可以避邪。” 作者注:孟康这里的说法是矛盾的。 若曰:“淘霸名伏霸,形似狮子,尾巴长。一角者,可为鹿;二角者,可避邪。” 这样,才能符合天禄的实际,趋吉避凶。 因此,笔者认为孟康史记第一段其实是错误的。 如果把前一句抛弃,那么上一句“淘霸名福霸,形似鹿,尾巴长”。 与其他历史记载基本一致。 且“一角者可为鹿,二角者可避邪”。 此话被后世学者广泛引用。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坑。
金·宋·范晔《后汉书·西域·安溪》:“章帝漳和元年,遣使献师夫拔。夫拔形似林,无角。” 作者注:我们看到的“天禄”和“邪邪”都有角,像狮子。
金·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传》:“初回鹘人,援汉车师有功,到贡时,献宝物、伏拔、师于汉公主。” 章怀太子引《续通典》云:“伏巴酷如癞氏,而无角。” 又称“福巴”。 作者注:我们看到的“天禄”和“食邪”,都是有角像狮子的。
从文献来看,淘霸(福霸)并不是指狮子(狮子),而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据文献记载可知,福巴形似鹿或麒麟是其主要特征。 福巴看上去像鹿又像麒麟,但一定既不是鹿又不是麒麟,否则就不能用“像鹿又像林”来解释了。 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麒麟的形状就像鹿和独角,而不是野兽。 所以福巴应该是一种长得像鹿的草食性昆虫。 没有角落应该是它的另一个特点。
由于淘八(伏八)的外貌特征与明代“天禄辟邪”猛兽的外貌特征完全不符,一角被视为天禄(天禄),两角被视为避邪,这可能是颜师古引述孟康的一种误解。 因此,笔者认为伏八与“天禄”、“驱魔”无关,全是孟康对三国志中伏八的错误注解所致。 这也是后来人们对拔桃、天禄、煞气、麒麟产生混淆的主要原因。 “天禄”和“天禄”应该是这两个名字在后来的文献中混用或者共同使用的。
石天禄收藏于平顶山汉代画像石博物馆,其肩部“天禄”描绘的确切年代早已难以考证
作为吉祥植物,“天禄”、“辟邪”的出现晚于麒麟,最早应在东汉时期就已见到。 而且,天禄的形状与避邪在学术界至今仍存在争议。 可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古人自己就已经混淆了。
“天禄”二字可见于汉代《尚书·御书·大舆莫》:“四海穷,而天禄永绝”。 《周书·宣帝记》也可见:“天子之额未尽;天禄之期未拟。” 这里的“天禄”指的是上天赐予的祝福。 后来多指王位。 唐代的“驱邪”一词主要是指“避险”。 宋代出现了许多具有驱邪功能的植物,如老虎、母鸡等。 可见,最早的“天禄”、“辟邪”并不是指某些传说中的神兽。
从目前出土的相关文物来看,虽然战国时期或者汉初就出现了有角和翅膀的猛兽,但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些造型就是后来的“天禄”或者“辟邪”。 有理由相信,这些有角有翼的猛兽的形状应该与草原文化甚至西域有关,它们的原型应该是狮子。 但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角翼兽,当时一般被称为“辟邪”、“天禄”。
1992年12月,郑州荥阳油坊村出土石刻“天禄”(麒麟)
汉代东方朔在《海内十洲》中记载:“西海有宿库岛……有狮子驱邪,凿天禄,有铜头铁额变齿兽……”这可能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以虫形“天禄(禄)驱邪”的记载。
金·宋·范晔《后汉书·卷八·灵帝记》:“中平五年(公元186年)六月,修复玉堂宫,铸铜人四件,黄钟四件,天禄虾。又铸钱币四枚……”
1992年12月,平顶山叶县油坊村出土石刻“天禄”(上图)。 认为“天禄”为吉祥,将其置于宫殿、坟墓前,在当时应具有镇守、抑制、驱邪的作用。
青海省张庄汉元帝陵西南西汉窑址出土玉器“天禄”
东汉元帝时期,黄门令士友编绘《祭酒篇》:“琅琊琥珀龙臂,玉玉珠玫瑰瓮。玉环戴从容,射煞驱邪。” “驱邪”可以指一种器物(装饰品)。 这些器具可以防止或消除发霉的事情发生。
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归纳》:“[老君]从黄桐来,有一百二十人,左青龙十二,右白虎二十六,前赤鸟二十四,后七十二元武。前十二冲天,后三十六驱邪。”
金代·宋·范晔《后汉书御服志》记载:“皇后拜殿衣,……假结。点翠,簪子。点翠以金为山名,白珠为桑寄生。一厥九华,熊,虎,赤罴,天禄,辟邪,南山风大特六兽,即《诗经》中所谓的“副吉六甲”。 “。一切高贵的兽类,都以玛瑙为羽毛。”
从其中的文献可以看出,“天禄”、“天禄”是常见的,天禄、避邪应是文献中神兽形状的器物(或饰物)。 那么“天路”和“驱魔”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只要和上面的麒麟一样,找到石像或者其他有相关题名的相关文物就足以证明。
迄今出土的汉代铜镜上,多有“天禄”铭文。 一般二兽居中央,面对面,中间有“天禄”二字,两侧兽有一侧两角,右侧一角。 这里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是两兽共用同一个题单,二是两兽的角朝后。 笔者几乎可以这么理解,一个角和两个角向后指的就是“天禄”。
南昌博物馆淡蓝色钱币上的“天禄”和“驱魔”(作者在扬州博物馆拍摄)
我们再来看看浙江嘉兴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唐代铜镜。 此铜镜与“天禄镜”略有不同。 这面镜子是1980年扬州文物商店购买的,上面还画着两只兽对视,但中间没有题名表,右边独角兽的角朝前。 镜上铭文:“杜氏制镜……辟邪,天禄居中……”。 可见,中央的两只兽,一只是“辟邪”,另一只是“天禄”。 那么,这只是“天禄”吗? 哪一个是“驱邪”? 如果作者指的是上面的“天禄”镜,那么右侧的镜尖朝后的就是“天禄”,而另一侧的镜尖朝前的则是“驱邪”。
此镜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目前笔者还没有找到高分辨率的图片,暂时无法分析里面的文字。
还有很多明代的天禄防邪镜,有的有铭文,有的没有铭文。 遗憾的是,作者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到铭文。
此图来自网络,出处不明,仅供参考
此图来自网络,出处不明,仅供参考
此图来自网络,出处不明,仅供参考
除天禄镜、天禄辟邪镜外,一些唐代铜镜的边缘还刻有“驱邪”的图案。 但从两面铜镜上可以看出,它的角是朝后的。
在前面的三张图中,很少见到这些角向前或向上指向“驱邪”的情况。 结合上面铜镜前的形状,笔者一度认为这是“驱邪”的形状。 看来“天禄”和“邪邪”除了角之外,其他特征都是一样的。 双角或单角的角为“天禄”,单角朝前或向上的为“斜斜”。 单从铜镜来看,一时把角、麒麟都称为“天禄”(天禄镜); 所以从现在来看,古人自己也是愚昧的,分不清。
湖南河南石像博物馆收藏的独角双角“驱魔”和“天禄”(作者拍摄)
三国时期孟康的注解:一角为“天禄”,两角为“驱邪”。 若果指的是傅八德,这句话史料记载不足。 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证据可以区分“驱魔”和“天禄”,也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天禄”和“驱魔”的特征。 而如果说,按照孟康文献的记载,“天鹿”、“复霸”是像狮子一样可以从西域引进的植物,那么现实中就应该有类似狮子的植物广武牛生麒麟,头上有长角,肩上有翅膀,但这样的植物并不存在。 故【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淘霸名伏霸,形似鹿,尾长,一角者可为鹿,二角者可避邪。”】分析错误,事物有矛盾。 福巴,像鹿一样。 但“天禄”和“食邪”却是狮形兽。 因此,将“天禄”和“驱魔”归于福拔是错误的。
山东淮南扬州齐景帝修安陵前的独角、双角“驱魔”和“天禄”(作者拍摄)
从现存的唐代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明清古人对“辟邪”、“天禄”的形象描述并不统一。 近2000年后的明天,从现在的学术界来看,辟邪和天禄到底是独角还是双角; 而且,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天禄和辟邪都是狮形猛兽,有角肩,有翅膀。
狮子、翼狮
道家书《经律一象》卷四十七《杂兽异兽上》“王子王十一胜二”云:王子王居于深山谷中,方颊巨骨,身躯丰腴,头大长眼,眉高阔,鼻孔方,牙齿齐利,舌红白,耳高,腰脊,无腹,六齿长尾,圆滑有光泽,有自知之明。锋利,牙齿和爪子锋利,四足着地广武牛生麒麟,歇在山洞里,振动尾巴发出声音。 如果有谁能有这样的容貌,那你就该知道真正的师子王了……
1960年,西安国棉二厂工地出土。 南京雁塔博物馆内的一对唐代石狮子(作者拍摄)
1960年,西安国棉二厂工地出土。 南京雁塔博物馆内的一对唐代石狮子(作者拍摄)
平顶山省博物馆藏唐代石狮
青海德州汶上吴氏宗祠唐代石狮(作者拍摄)
青海得克萨斯州乌商乌社寺出土了一对清代石狮。 其《史记铭》明确记载了泉州伐木的年代和详细情况:“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太岁在定海。。孙宗之(狮)子,直(值)四万。”
西安博物院藏:南朝陵墓出土的印迹砖狮(作者摄)
1968年,在湖北虎桥钟祥松江张家村南朝陵墓中出土了一只印记砖狮(见上图)。
上海博物馆藏:西晋墓出土的印记砖狮子(作者拍摄)
1968年,扬州尖山金家村东晋墓中出土了一尊印记砖狮,砖背面刻有“世子”二字(见上图)。
平顶山邓县东晋画像砖墓中的“师父”
南京、河南、山东、南京等地出土的石狮子和画像砖,非常逼真,很适合狮子的造型。 可见肩上没有角、没有翅膀的就是“狮子”。
上海东吴博物馆六朝石翼狮(作者拍摄)
上海栖霞东晋梁孝敬墓石翼狮(作者拍摄)
上海东汉博物馆(浦口博物馆)藏东晋·良狮翼狮(作者拍摄)
湖北扬州江都东晋石翅狮(作者拍摄)
上海西站旁,仿东晋石翅狮形象(作者拍摄)
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翼狮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翼狮青铜器
“翼狮”的造型以狮子为原型,在其脖子上加了两只翅膀,故名:“翼狮”。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翼狮”造型是此类造型中最新的,主要流行于东晋南北朝时期。
经笔者梳理,笔者认为:麒麟≠伏霸≠天禄避邪≠狮子≠翼狮
福巴:一种看起来像鹿或独角兽的植物,没有角,有一条长尾巴(植物的确切类型仍有待确定)。
天禄避邪:一种兽形植物,形似狮子,身上有两角或一只角,肩上有翅膀
麒麟:形似鹿或马,头顶有角,角上有尖尖的肉髻,有蹄类食草植物
狮子:主人像老虎,眼睛是黄色的,末端有一个水桶大的花梗。
翼狮:狮子的手臂上有翅膀。
参考
陈以宁《麒麟进化史》
关于独角兽的起源众说纷坛,但都说它是最笨的长颈鹿! ”
杨晓春,《论初唐皇陵神道石兽的名称》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