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avatar 2023年7月13日23:00:55 评论 1,366
摘要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精品。关键词: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中国化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3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的兴盛发展原因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兴盛发展,与同时期景德镇、磁州窑、漳州窑、龙泉窑等相比,品种最为丰富,雕塑技艺精湛细致,造型传神生动,风格独特,在诸多观音主题的艺术作品中颇具特色,可谓德化陶瓷发展史上成就最高、最具“中国白”特色的代表之一。

论宋代德化窑瓷石观音造像汉化的演变过程。 清代时期,德化窑观音瓷像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精品。 文章对德化窑观音瓷像的造型进行鉴赏分析,深入挖掘其入葬后兴盛的原因。 关键词:德化窑; 清朝; 观音瓷像; 中国化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资料显示,其制瓷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逐渐盛行,清代达到鼎盛。 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窑炉技术的提高和釉料配方的改进,德化窑陶瓷赢得了“中国白”的美誉,是中国白瓷的代表,观音瓷器的发展雕像最为突出。 一、观音形象的中国化沿革 阐述观音信仰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随着汉末道教的传入而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于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开始在民间传播。北朝。 受中国唐代文化、民俗和信仰的影响,观音形象在中国逐渐完成了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观音信仰体系。 1.1“勇敢母亲”向阳刚形象的转变 在美国早期道教经典、犍陀罗壁画、造像以及张掖敦煌壁画中,阿弥陀佛有缘上师之一的观世音菩萨是“勇敢母亲”; 初入中原时,《华严经》、《观世音菩萨实录经》也曾用“勇父关子载”、“善妇”、“莲花童子”等男性形象来救人; 晚至清代,也出现男性人物。 观音遗骸(图1)。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可见,在南北朝早期的《法华经 观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世间众生,化身为三十三种身,其中女身夺七种。 ,并逐渐开始踏入其中。 女性形象的转变[1]. 随着明代妙山公主传说、江志奇《大悲主》、段胜《观世音纪事》和元代《香山宝卷》等的解读和确立,观音的女性形象逐渐完整。它的中国化。 发展。 1.2从天柱的光环到凡夫俗子的凡人神化。 观世音菩萨的主要功德之一就是救度和爱护一切众生。 同时,妙善公主这个纯正湖北人的传奇人生经历,也与封建王朝以伦理道德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不谋而合。 随着观世音信仰日渐俗化,信徒队伍逐渐扩大,人们赋予观世音许多与世间现实利益相关的祭祀职能,如接生、祈雨、求财、避邪等。伤害。 消退后,逐渐成为常见的穿着短裤和夹克的中土平民男性或职业女性的神化形象。 2宋代德化窑观音瓷像鉴赏明代中后期,德化窑窑炉技术得到改进,釉料配方也同时得到改进。 白瓷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瓷与釉的深度结合,使其独一无二。 光泽冻玉的“象牙白”质感堪称完美。 观音瓷像是德化窑白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正如《天工开物》中所言,“德化窑专烧瓷仙、精美人物、玩器,不实用”[2]。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它在清代诸多激励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到迅速发展。 众多陶瓷造像工匠创作了一批精美的观音瓷像,造型丰富佛像定做,纹饰丰富。 观音、鱼篓观音、持经观音、坐石观音、渡海观音、合掌观音最为常见。 明代嘉靖、万达时期,“瓷圣”何朝宗(又名来观)的观音瓷像,五官鲜明,腰线清晰,造型逼真,情调高雅,实现了形体的完美结合。 、釉、人。 ,从而产生了颇负盛名的“和派艺术”。 故宫博物院刻圆篆刻印章的观世音渡海坐像(图2),上空椭圆形,袖中右手,手掌丰润细腻,微笑,长长的垂耳,富贵气度,优雅善良; 下半部分头发向下梳成辫子,外面有如意形的花冠明德化窑观音佛像,发际线较粗。 腹部饰弦形璎珞,微露。 衣服的下摆质感强烈,优雅自然; 左脚裸露,脚趾高高,脚踩一瓶荷叶浮在海中; 大海的波涛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作品充满了吴代党风的特色[3]。 与何朝宗同时代的著名观音瓷石雕刻艺术家林朝景,相传是南宋德化龙窑“耀芳公”林冰的后裔。 其作品《观世音菩萨像》(图3,私人收藏),造型颇为生动,顶方,顶空,右手念咒; 它有着美丽的外表,大耳朵,长头发。 华丽的佛莲花头冠; 姿态优雅,身体微前倾,双足盘坐于莲座上,外套图案简洁,纹饰细腻;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整件作品釉色洁白微黄,釉色温润。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中期德化窑白瓷石雕观音像(图4)神情安详,体态丰满曼妙; 衣服自然叠放,柔软光滑,盘膝而坐,手持经卷。 发髻中,线条清晰,不凌乱; 相貌丰腴丰腴,笑容满面,耳朵大; 通体施黄釉,胎体晶莹无瑕如玉,堪称精品神像。 3、德化窑 宋代观音瓷像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清代德化窑观音瓷像的繁荣发展。 精湛细致,造型生动传神,风格独特,在众多观音题材艺术品中极富特色,堪称历史上成就最高、最具“中国白”特色的代表之一德化陶瓷发展历程. 主要原因有:一是观音信仰的盛行。 明代时期,观音身世的珍贵卷轴及相关故事和传说在闽南民间广为流传明德化窑观音佛像,民间信仰进一步加深。 同时,其修行方法简单易行,特别是在明朝末年,北方时常动乱,社会动乱,观音慈航普度的慈悲情结和人们希望在普渡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宗教在心理上是一致的。 据《德化县志(乾隆版)》记载,自明代嘉靖以来,德化一直是闽南佛教中心之一。 境内九仙山兜率塔佛寺十八系僧人广泛弘扬佛教,曾是广东省道教中心[4]。 拜佛之风兴起,石雕可以消灾除罪、获得福祉,石雕的功德从根本上推动了观音瓷像的发展。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其次,材料和技术的改进。 明代中后期以来,德化窑窑炉技术的提高和釉料配方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德化窑观音瓷像品质的提高。 同时,与雕像等材料相比,陶瓷制品具有陶瓷原料可塑性强、成本低、耐腐蚀、可批量生产等优点。 在守护神中广泛使用。 再次,雕像工匠的工艺水平得到了提高。 清代中后期以来,德化地区兴起了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和派”艺术团体,何朝春、张天荒、辛末子、会江山人、林熹宗、林沃凡、陈伟、林朝经、陈念善、张曦、林子鑫等,他们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尤其是到了清代,受观音信仰逐渐庸俗化以及追随西学潮流的基督教的影响,作品中加入了小青牛、葫芦等佛教元素和西方基督教元素,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瓷造像日趋多样化。 宗教有机融合的新特点。 最后,书法艺术方法的影响。 明代时期,观音自身的般若空性、天柱灵气已基本退去,成为我国普通男性或劳动妇女穿着短裤、上衣的常见神化形象,并成为“佛祖”的主题。文人作家的“佛教”画作。 重要课题之一[5]。 崔自忠、陈洪寿、丁云鹏等作家笔下的观音形象,经过创作者的主观加工和想象,创造了丰富的书法母题,客观上也提供了复杂多样的参考为德化观音瓷像创作。 。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德化窑进入清末,特别是清末时期,逐渐衰落。 观音瓷、石雕的雕刻工艺大不如前,陶器质感较差,整体艺术水平普遍提高。 目前,德化陶瓷正处于新一轮发展之中。 世界陶瓷之都也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的基础上,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1]张静文. 从陶瓷观音石雕看观音信仰的中国化[J]. 北方文物,2014(2):125-135。 [2](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m].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付惠民. 论清代德化窑瓷雕的特征与动机——以“瓷圣”何朝宗为例[J]. 上海艺术学院学报(艺术设计版),2012(1):35-38。 [4] 孙悦. 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观音钱币研究[J]. 故宫博物院学报,2015(1):355-365。 [5] 邵维娜. 明代中后期德化观音瓷塑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石雕观音,2014。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