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出家当和尚”是怎么来的?

avatar 2023年6月29日01:00:38 评论 1,619
摘要

实际上,在古代当和尚,不是剃个光头就完事了,它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序,远没有影视剧中演绎的那么“佛系”……从真实的历史角度来看,鲁智深是不能出家当和尚的,至少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是不能出家的。比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杀了郑屠夫,身上背了人命官司,为了避祸,跑到了五台山文殊寺出家为僧。《水浒中》中,到了给鲁智深传戒那天,文殊寺里的六百多号和尚集体出动,每个人都穿戴整齐,来到法堂集合,合掌行礼。

在设计外国影视剧中“出家”的情节时,虽然陷入了误区:当事人在彻底开悟后决定出家,剃光头后甚至会成为一名僧侣。佛门弟子。

其实,古代出家并不只是剃光头那么简单。 它的程序非常严格,远没有影视剧中所诠释的“佛系”……

1. 寺庙《入园须知》

《水浒传》中,鲁智深砍死村霸郑屠夫后,开始了他的绝望之旅。 后来,他在赵员外的帮助下,来到五合山文殊院受戒为僧,从而避免了灾难。

鲁智深剃发的日期是由文殊院的长老们“临时随意”决定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细节是不恰当的。

因为大多数寺庙一年只有两次固定的“入学机会​​”:一次暑假和一次夏季。

《水浒传》鲁智深剧照

在传戒——“招收弟子”之前,为了吸引新的人源,寺庙会提前几个月发布通知,其中会包括佛寺的名称、需要准备的东西、受戒的日期等。

这种类似于《招生简章》的通知书格式大致如下:

本寺欲择X月X日,开设新戒堂,传授千佛大戒。 欲受戒者,应备三袈裟、碗、经书等,并应早点上山,在殿内行礼,免得临近日期仓促。 我在此预言。

XX寺庙主管某某求婚

为了扩大招生范围和寺院影响力,防止想出家的人错过五戒日期,一些寺庙会印发大量“招生简章”并张贴。大街小巷作为宣传。

现存寺庙图片

2.寺庙也有“黑名单”

鲁智深砍死郑屠夫,被迫出家为僧。 这是一条消息:

卢植非常想出家,所以他就出家了。 他与佛教的内在关系是:他选择了佛教。

从真实的历史来看,鲁智深是不可能出家的,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家的。

为什么?

因为他脸上背负着生命官司,他是一身罪孽。 此类人被列入佛教寺庙的“黑名单”。

佛教的口号是救度一切众生。 理论上来说,不仅是地狱里的亡灵,造下太多恶业,必须终日受苦,才能抵消世间的罪孽,毫无瑕疵地回归佛教。 其他人,只要想入佛,都可以达到。

历史上的“出家当和尚”是怎么来的?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可以出家为僧。

这样,就会导致佛教寺庙鱼龙混杂的局面,形成很多隐患和问题。

比如电视剧《少林寺》中,由于寺院中央有不法和尚的干扰,男主角和少林寺几乎被毁。

影视剧《新少林寺》剧照

为了规范寺庙僧侣的整体素质,寺庙在实际“入会”过程中都有相关限制,因此就有了寺庙“黑名单”。

“黑名单”中主要有四类人。

七岁以上不接受。

七岁以下但残疾者不予接待。

七十岁以上的“老弱”不予接待。

七岁以上的儿童、七岁以下的残疾人、七十岁以上的老年妇女,这三类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会给寺庙造成负担,所以这类人学生不受佛寺欢迎,被列入“黑名单”栏。

在国外很多影视剧和小说中,犯人潜逃沙弥戒和比丘戒有什么区别,选择在寺庙里避难。 比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杀了郑屠夫,脸上就背负着生命官司。 为避祸,迁至五合山文殊寺出家为僧。

但事实是,寺庙拒绝接受这些人。 这很容易理解。 如果触犯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果佛寺收养了那些人,基本上就相当于“覆盖”了。

在封建社会,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想要出家,必须先得到主人的许可。 如果主人不同意,寺庙也不会接受。

如果欠别人的钱不还,就去寺院出家,以避免还债。 这些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令人痛惜的。 寺庙也坚决拒绝这样的人。 当然,如果接受了这样的人,债主就会来追债,这确实会扰乱佛教的安宁。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佛教虽然救度众生,但在“众生”面前也有一个主体限制。 也就是说,修士想出家也不一定非要出家,至少那些“黑名单”里的人是没救了。

3、没有钱就出家不了

影视剧中,虽然出家出家的人只需要看破凡俗,但即使是乞丐,只要他想,也能成功出家。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身无分文,就不可能出家。

出家之前,需要准备一套佛教寺庙的“常服”:袈裟、袈裟、帽子、鞋子等。

一般情况下,这套校服是由寺庙统一订购的,受戒者需要提前向寺庙交钱。

历史上的“出家当和尚”是怎么来的?

不仅是衣服的费用,还有灯烛的费用,香火的消耗,剃须后出戒的费用。 因此,向佛寺缴纳一定的戒金也是必要的,民间又称“省单银”。

如果我太穷了,付不起钱,又很想出家,怎么办?

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早去佛寺当“自由劳”

古寺里有规矩,在佛寺当官后,“省钱”可以免去一半。 其实只是减少了一半,但也减轻了不少经济压力。

(2)向别人寻求帮助

我实在拿不到钱,又不想去寺庙当自由民,怎么办?

我只能厚着脸皮要求资助和赞助。

比如《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一套僧服和兵器就是赵员外在佛寺里为他订制的。

不在佛寺“入场黑名单”里,有钱交服装费,省钱。 这样一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古寺中等待传戒之日了。

《水浒传》鲁智深剧照

4、策划传戒“活动”

《水浒传》中,到了给鲁智深传戒的时候,文殊院六百多名僧人一起动员起来。 大家穿戴整齐,来到法堂集合,合掌行礼。 古刹内,梵文钟声不断响起,战鼓回荡,充满了佛意。

影视剧中的“受戒仪式”场景

古代寺院举行戒律仪式,就像现代社会举行的一件小事一样。 只是,与活动现场的欢乐气氛不同,入会仪式显得庄严而神圣。

既然传戒日期已经确定,那么这次传戒活动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场地。

寺庙所用的戒律,一般是在寺庙、法堂或寺院的僧堂中选择的。 它也可以在户外、露天举行。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在户外,为了表现佛教的神圣,需要在戒场周围准备标牌,悬挂飘带,同时在地面喷香。

现代社会要开展一项活动,需要提前摆好椅子、放饮料等。 同样的,传戒的场景也需要布置。

土地庙打扫干净后,要摆好纸钱、香花、礼器等用具,同时摆好受戒者的座位。

因为影视剧的展现,和尚剃光头的场景大家都很熟悉。 佛教为何痴迷“剃发”?

主要原因有两个:

历史上的“出家当和尚”是怎么来的?

(1)身体之父,头发和皮肤,头发对于古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所谓的三千丝苦恼,潜在地说明了头发与前世之间的某种隐喻联系。 因此,剃发就意味着脱离俗世,从此堕入佛法。

(2)和尚没有头发。 这是外表与常人最直观的区别,是身份的明显标志。

因此,佛教非常重视出家这个环节。

《倚天屠龙记》谢逊出家的场景

5、大型“剃头”场景

对于佛教来说,剃发环节尤为重要。 相应地,出家仪式也将非常庄重、庄严,有一套复杂而严格的程序。

出家和尚跟朝臣有什么关系?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并不重要。 但在“君臣父兄”的封建社会,却是相关的。 在世俗世界中,人们受君主统治,但剃发意味着“离开人间”,相当于“不再受皇帝统治,转归佛弟子”。 事实上,这只是理论上的“不再受皇帝统治”。

而这些“出生”就相当于君主送给大臣的礼物。 因此,剃头人应该感谢朝臣的馈赠。

感谢仪式也很有讲究。

传杰法师率领寺里的僧人与即将受戒的人们一起面向北而立。

随后,传戒大师说了一声“谢谢”:

“臣万岁,臣治万古,天下太平,法轮常转。伽蓝田威威光明,护法护民沙弥戒和比丘戒有什么区别,无难事。加持与智慧。”十方庄严威严,道观中百姓安宁,无碍。三道八难,咸脱苦轮,九转四生,皆待开悟。

读完后,在场众人一起念佛。

随后,刚剃光头的人也跟着念了一段话:

“大德心想:我某某请大德剃发……请大德剃发……我将剃发受戒,按照大德的指示剃发。”德,因慈悲。”

念完后,传杰法师将领您出殿,向北三拜,以谢大王; 这六大礼拜的意思是,从此以后,我们要脱离尘世,皈依佛陀。

拜完后,新出家的人要换上事先订好的僧服,向戒师磕头。

传杰大师手上拿着干净的瓶子,右手沾了三滴水,滴在了刚刚剃光头的男子头上。

《倚天屠龙记》中方丈有意为谢逊出家

这个“光头”不是明天的“光头”。 事实上,剃光后,看起来就像光头一样。

历史上的“出家当和尚”是怎么来的?

根本的区别在于剃须的形式:和尚的“剃须”需要用剃刀从下面剃。

听起来很神奇,但实际操作方法如下:

受戒前,先将头上的头发扎成发髻,然后用剃刀从下到上剃去。 当只剩下头髻时,传杰法师又拿起净瓶,念偈三遍,念一句,在场的僧人纷纷附和。

念完后,戒师会与你再次确认是否要出家:

“我已经把你的头发剃掉了,但顶髻还在,你仔细考虑一下,终于可以下定决心了。如果你不能忘我入道,努力修行,你的头发还小,你就可以了。”还是和俗人一样,让你回家吧,现在还不晚。”

这显然只是一个程序,虽然头发被剃成了小发髻,但后悔也来不及了。

因此,新出家的人会回答:“如果你决定出家,以后就不会后悔。”

随后,戒师将新剃发的人带到他未来的师父那里,师父将最后一个发髻剃掉。

此时,头部完全裸露。

《倚天屠龙记》方丈为谢逊剃光头“进行中”

6、光头风景——烧香伤痕

古代寺庙所传的戒主要分为四种:在家戒、沙弥戒、比丘戒、大师戒。 其中,俗戒是在家学佛的僧侣所进行的传戒仪式。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家学佛的僧侣,也需要到佛寺传戒,而传戒仪式就是“居士戒”。

不仅是在家学佛的僧人,其余的人都必须“三坛同时受”:沙弥戒在第一坛,比丘戒在第二坛,大师戒在第三坛。

需要注意的是,从第一坛到第二坛,学佛的层次高了一个层次,第三坛并不代表“灵力层次”比前三坛低。

无论是在家学佛的僧人还是出家的僧人,都可以在三坛上进行传戒仪式。

它与第一坛和第二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香痕。

当三坛传戒仪式开始时,传戒师在新剃发者的头上烧香。 烧香的地方留下了疤痕,鬓角从此不再长出。

三坛传香痕的习俗,是从元祖忽必烈时期才开始的。 起初,伤痕是烫在身上的,意图是通过血肉之痛来表达对佛祖的虔诚。 后来,这种习俗在民间越来越盛行。

1983年12月,中国道教商会提出废除“上香疤”这一非人习俗,理由是“上香疤”有损健康,并非道教正典。

所以,现在的和尚身上没有香火的痕迹。

通过这样的分析,虽然也可以看出很多影视剧都存在谬误,比如《新白娘子传奇》中,生活在明代的法海和尚不应该有祭神的伤痕在他的身上。 没有这样的习俗。

历史上的“出家当和尚”是怎么来的?

7. 两张重要的“证书”

要成为一名和尚,你需要获得政府颁发的执照。 这张执照被称为“度蝶”,虽然是僧侣身份的证明。

如果要剃须,必须先向当地政府部门申请学位证书,或者用钱订购。 比如唐朝宣和年间,一张学位证书的价格是十三万。

这一制度不仅在明初就被废除了。

政府的“最后通牒”

受戒仪式结束后,你就成为真正的“和尚”了。 这时候,你就可以获得一张证书——最后通牒。

与度提类似,僧人也包含僧人的基本信息,如俗名、法号、祖籍、年龄、出家寺院名称等。

在我国唐朝,各个朝代的规定都不同。 比如唐宋时期,僧人的戒律都是由政府颁布的。

清末改为寺院自行颁授。

每个修士都有一本,虽然它相当于他们的“身份证”。 当他们出行需要通行证时,通牒可以起到“签证”的作用,僧人可以凭它通行无阻。 同时,当他们在外省时,可以去当地的佛寺停留,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不过,如果没有最后通牒的话,最多只能采纳一晚。

有江河湖泊,亦有佛教。 世界就像它本来的样子一样真实。

《最后通牒》图片

希望说

在我国唐朝,佛教一开始只是比丘尼从西域带来的“输入品”。 随着道教的发展,中国本土的僧人也逐渐出现。

他们结合汉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形象,产生了一套中国化的寺庙戒律,比如文中提到的严格的“和尚”程序。

不同朝代剃发的具体程序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而言,太原略有不同。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原本“简单”的规定也在时间的长河中变了味。

比如文中提到的“存钱”,原本要求必须靠自己“乞讨”来获得,不能用现成的钞票直接收取,也不能向他人求助。 这显然是为了考验新出家者出家决心的虔诚程度。

但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被曲解和改变。 后来就只剩下钱的铜臭味了。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