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石狮子的作用-北京石狮子的摆放
 
 
 

联系我们

  • 嘉祥长城雕刻有限公司
  • 电话:13791739397
  • 传真:0537-6855252
  • 邮箱:13791739397@163.com
  • 网址:-
  • 地址:嘉祥县长城雕刻厂
 
 

石狮子的作用-北京石狮子的摆放


发布时间:2013-06-16 09:19:32 阅读:6740

     步入21世纪以来嘉祥县长城石雕厂经调查发现沉默许久的石狮子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又悄然崛起,许多城镇、乡村的大街小巷,儿乎随处可见。神态各殊的石雕狮子,或高达数米,或小巧盈尺,均威风凛凛地峙立在政府署要、寺院馆所、或显赫门庭之前,自然地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些石雕狮子,传承着历史的轨迹,扼守着千年的梦想,凝视着历史的沧桑。纵观我国古今的石狮子,其固有的那种凝定的、化石般的精神品质,却丝毫未有改变。细细品味,无不充溢着一股原始神性的诱惑和震撼,给人一络清晰的悟觉。特别是巍鬼壮观的老北京正阳门前的大石狮子和芦沟桥上耸立着的501尊小石狮子,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尊崇尤佳。

 石雕狮子,shishizi,石狮子

    以石狮子镇门守户,饵邪赐福,是中华民族炎黄了孙近两千年来传承的风俗习惯。这个传统已凝聚着历代中国人的现实意愿,经营想象和审美创造力",从而构成中国狮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狮子的原型却不在中国。这一事实已为众多专家、学者所认同。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殷商的器皿造型及图案花纹的装饰设计中,从未发现有狮子的踪影。中国有狮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章帝刘旭时代,后汉书·章帝纪中有明确地记载: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似鹿、长尾的兽)、师(狮) 子",一般认为这是外来狮子输入中国最早的年代。至顺帝时期(公元126-144年),又有阳嘉二年(公元133年)疏勒土献犀牛及师(狮)子"的记载。据说,这些作为礼品的活狮了,当时便饲养在都城洛阳的宫苑内,专供达官显贵们欣赏,平民白姓很难见到。魏晋南北朝时,西域朝贡中国狮子的记载已屡见不鲜。把狮子作为贡奉的礼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当地人视狮子为神兽,为此常把它作为威力和神圣的象征,其二是中国没有狮子,物以稀为贵。北魏碳蔓之在撰写的貉阳伽蓝(梵语佛寺)记》中亦作了更加明确地说明:y币(狮) 狮子者,波斯国胡土所献也。"

 石雕狮子

    由此可知,中国狮子原来是白印度经由西域舶来中国本土的洋狮了。同时,洋狮子的造型艺术与图案化的运用,也跟随佛教的传入和佛像的插图、宣传而流入中国。特别是一向流行于西亚、苏美尔到巴比伦一亚述帝国、波斯和印度的一种石雕翼狮(带翅膀),也随佛教的东来,由印度传入中国。汉代益州太守高颐墓前所立长有翅膀的石狮,和石雕貔貅也有相同之处,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在此之前,从未发现有带翅膀的石狮出现。

 

    狮子,古时称"狡貌",亦作"狡魔",梵音为simna,产于西域狮子国。此地从前称为"楞伽"(Lenga)}"僧伽罗"(Simgnala)或"锡兰"(Sinlan),现在叫做斯里兰卡。《尔雅·释兽》曰:"狡靡如兢猫,食虎豹。"许慎《说文解字》中云:"墟,虎鸣也,一曰师(狮)子。"《本草集解》中也作了详细地介绍:"狮子出西域国,状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金色揉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头铁额,锯牙,弹耳,昂鼻,目光如电,有彤髯,牡者尾上茸毛大如斗,怒则百兽辟易,其乳人牛马乳中,皆化为水,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西域畜之,七日内取其未开目者调习之,若稍长则难驯矣。"

 

    洋狮子野性凶残暴决,雄霸气盛。其造型常被作为威力、权势或智慧的象征,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王哈夫拉金字塔前的巨型石雕"狮身人面像"为其典型代表。这个地球上躯体最大最古老的"狮身人面怪",传说其异名很多。阿拉伯语称它为"恐怖之父",意思是形象可怕,能够镇魔邪魔。埃及人称它为"沙斯布.安赫",说它形象栩栩如生。希腊人叫它"斯芬克斯"(Sphinex),暗示它蕴藏着巨大的智慧。神话中说,它常向路人发出"谜语",如果回答不出来,就会马上被它吃掉。有一次它考问伊狄帕斯:"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伊狄帕斯回答:"人"。于是狮身人面怪便自杀而亡,因为谜底被人识破。笔者认为"斯芬克斯"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九头兽"(即开明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斯芬克斯"守护的是法老王的陵墓,而"九头兽"守护的则是中国的昆仑神山(天帝下界休息的地方)01964年,在徐州十里铺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就有清晰的图像可鉴。正如《山海经》里记载的

 

    一样,它"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海内西经)))。实为中国最古老的守护神。

 石狮子

    宋真宗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由道原编撰的《传灯录》记载,佛祖释迎牟尼诞生时,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狮在佛尚无造像之前,曾为佛的化身,可以说狮即佛。所以佛教经典中,称佛为"人中狮子",与中国本土的"人中之龙"恰乃相似。狮即超凡人圣,逸群绝伦,具有王者风范,因此,狮子舶来中国后便自然地享有了王权的至尊,并逐渐为中国人们所认知。狮与龙都是具有同样权威的神兽,其造型当然昂首阔步,踞傲无羁,充分地展现出狮子的威武、雄强和凶猛的气质。这种运动性和动态美,是早期石雕翼狮的重要特征,它所形成的神圣性和震慑力以及充溢着王霸气象的原始神性的诱惑力,成为中国石雕狮子文化意义的源头。至于后来,狮子作为民间大众的保护神,同样也是由这种脾脱一切的圣杰之风泛化而来。

 

    这种翼狮文化到了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更是大行其道,几乎所有皇陵墓道前都相继建有这种长着翅膀的石雕狮子,如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3年)墓,齐武帝萧绩(公元483-494年)、齐明帝萧莺(公元494-499年)墓,以及萧梁(公元502-557年)人臣墓等尽皆如此。不过,外国的翼狮多为展翅飞翔状,而中国狮子的翅膀常收敛附着在肩胁旁。这种张扬与内敛的气质,明显地存在着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遗痕。

 

    在中国人的眼中,狮子被作为赖以寄载生活愿望,荫庇、赐福芸芸众生的神秘力量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狮身再添上翅膀,能飞善跑,'.如虎添翼"。这种生"翼"兽(非鸟类动物)的艺术造型,在古人的观念里,认为由地行升入天空,将平凡化为神奇,正是由世俗升人仙界的神化过程,"翼"成为"神兽"的重要表征。这种"翼兽"文化有人认为它茸直接地来自波斯,甚至说,凡是有翼的动物、人像都可以看作西亚遗风。这种带翼神兽不仅增强了一股超越自然的神性美,而且使其更具有神秘、神奇、神化的传奇色彩。来无影,去无踪,出没无常,或救人于危难,或祛灾于险境,正是有了这种行侠仗义的品格,才真正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共同景仰、可以信赖的弹灾辟邪的保护神。因此,守御护卫的天职催化了石雕狮子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早期的石雕狮子,特别东汉时期,其造型常为"S"形,行进状,胸肌丰臃,肩脚宽厚,昂首、张口、吐舌,再加上羊须、鸟翅和虎爪,似乎已基本上摆脱了印度翼狮的原型,整合得狮不象狮,龙不象龙,这种混化的异兽,汉人称之为'.辟邪"。其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乌弋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狮子、犀牛"。孟康注云:"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传说北魏地理学家哪道元撰《水经注》时,周游各地,"访读搜渠"考察水道,途经邓州南阳县北宗资(东汉人)墓地,见有两石兽,似狮生有双翼,"其膊镌有僻邪",,而后便将此兽传为辟邪。《小尔雅·广言》曰:"辟,除也",就是驱赶邪秽,祛除不祥,汉人假其含义而命其名。其实,"辟邪"就是民间早期的石雕狮子。初始,它们总是峙立于皇陵、寺庙、坟莹神道的两旁,起着镇守驱邪的作用,尔后才进驻宫廷官署门前(汉人观念,灵魂不灭,皇陵皇宫本质一样),至唐已成定制。只不过唐代的石雕狮子与东汉、南北朝的辟邪翼狮已大相径庭。

 

    唐代(公元·618-907年),不仅是一个开放、繁荣的社会,同时也是佛教文化和狮文化传人中国后不断壮大和兴盛的时代,正因为如此,周边的一些国家也常把代表吉祥神兽的活狮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礼物贡奉给大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又有康国(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朝贡给大唐的狮子,特别讨唐太宗李世民的欢心,他还钦命秘书监虞世南作《狮子赋》,召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绘《狮子图》,以示推崇。长此以往,狮子的真实形象才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地明晰起来,遗留在唐代十

 

    八座帝陵中的石狮子就是这种猛兽形象的生动写照。

 

    唐陵的石雕狮子造型差异较大,但尊尊都精妙绝伦,堪称唐代石雕狮子中的精典之作。其中康陵和人宁陵的石狮,明显地带有隋和南北朝的遗风,虽未达到写实的水平,但与南朝萧梁人臣墓前的石狮作风迥异。昭陵、贞陵和顺陵石狮均为行狮,这是唐代写实性石狮的代表,造型上受西亚风格的影响,多强调狮子的凶猛、刚劲的气质。从乾陵开始,唐狮已彻底摆脱了天禄、辟邪的影响,改为蹲踞式。这是唐狮造型中的重大改革,是汲取了南北朝以来佛教石刻的形式,具有某些印度风格,其形象内蕴的亲和友善的审美特征远远超过凶狠狰狞的外在表情的刻画。自睿宗李旦桥陵以后,唐狮开始分为牡(雄性)、牡(雌性),一般左牡右牡。牡狮卷俄闭嘴;牡狮披银张嘴,使左右联守的型制,更加世俗化。唐代帝陵十八座,其四门神道石狮子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雕刻技术水平,均已达到历史的顶峰。

 

    唐代石狮子不仅具有"镇邪"、"赐福"的含意,而且它早已被作为一种权威象征的物化符号而广及民间。"十斤狮子九斤头"的夸张变形手法,已高度地概括了唐代民间石狮的造型变化特点。要特别提及的是早期石雕狮子的那种原始的狂野无羁,耀武扬威的霸气,已肃然收敛而变为蹲踞,使狮身整体构成一个倾斜向上的锥形体。如果狮头昂首向天,那么,这个倾斜的锥形体将呈现出向上发射的运动态势,造成高不可攀的视觉感受。但,唐石狮子的头颅既未昂扬向上,也没有象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那样保持着"永恒的平视",而是俯首大地,巧妙地将后肢屈踞所积蓄的后座力以及前肢挺直撑拒所形成的向上的运动感,和缓地、沉厚地、富有人情味地吸收、消融,让位于固守的、自足的、含威不露、设武不取的仁圣精神。这种转型显然是佛家学说和儒道思想"大仁"观念本身理想化的绝妙形象。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儒道学说,彻底地扭曲了狮子的"性格",它载负着沉重的精神内涵,在中国民间艺术的非现实空间里自由生长,并经历长时间的消融与磨合,已彻底地从一只外鹜地扑击搏噬的凶残野兽,改造成哲人化了的"圣贤"。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色彩浓厚的一个艺术的图式符号,与中国本土"龙"的形象一样享有崇高的地位。今虽还怒目银张,牙爪森森,却没了恶性,不知什么时候(有待进一步考察)脖子上还套上个皮项圈,系上响铃档,一幅傻乎乎的样子,很逗人喜爱。雄狮踞左,足下常踏着绣球,谓之"狮子滚绣球",还蕴含着生殖性爱的内容;雌狮踞右,身畔雕有天真押昵的小幼狮,称为"太师、少师"(古官职),取"师"与"狮"谐音,意为官运享通、吉祥如意。性具天伦,充满着母爱的温馨,仿佛狮性中还流露出一丝狗性的乖巧(狗为狮职能上的"原型")。虽经宋、元、明、清几代民间艺人的特意夸张,但石雕狮子的造型仍承袭唐制,似乎并无多大的变化,甚至不可避免地陷人某种程度公式化的滞呆与雷同,而形成"千狮一面"。然而,从整体上看其仍旧蕴涵着一股汉唐的"胡气",张扬着博大刚健的盛世审美风韵,并且一直沿袭至今。那种雌雄左右协防的型制,口中滚动的石珠,梳理规整的螺状曲卷的滋毛,凶神恶煞的怪相以及与人为伍的亲和友善的济世风采……仍不失为新时代的审美特征。在这一意义上,中国狮文化所闪烁出民间哲学的光彩表明,任何超自然的神圣性,都不妨碍在同一对象身上同时具备人间化、世俗化、人情化的品质意趣。如上所述,中国不产狮子,"石狮子艺术"却极为丰富,特别是许多少数民族也参与狮子艺术的创作,使它的造型越发丰富多彩。不仅不同时代的石雕狮子在造型设计与审美取向上存在差异,就是同一时代的石狮,也因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东汉、南北朝的石狮子,多取立式阔步行走状,雕工粗犷浑厚。唐代石狮为蹲座式,头大身小,雕工严谨,形象圆润丰满。金代石狮造型清瘦,四肢俱长,筋健毕露。明清石狮活泼多于凶猛,多有贴近世俗生活的精品出现,以至于形成南方石狮较繁褥矫柔、北方石狮多雄伟刚劲等明显地地域性差别。至于最能体现中国民俗、民间文化特色的"舞狮子"或"狮子舞"则属狮子艺术中另类审美特征,将另文再作赘述。

 

    总之,中国石狮子文化艺术是华夏先哲们引进外来文化的杰出创造,尤其是"龙行于天,司风调雨顺;狮踞于地,守物泰民安",这种协作共济的生存理念,已完全征服了中国人的心灵,使其早已成为哀乐与共、利物利民的棋祥赐福神兽。因此,石狮子文化艺术与龙文化艺术的撞击、交融与合璧,是形成和促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有形的奉献和无形的价值都将值得尊崇和深思。如今,当人民瞩目石狮子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还能唤起对钟性"的体验,大概已忘却了眼前之物正是使命昭然、神圣威严的守护神罢了…

作者:嘉祥石雕厂  欧阳广彬石雕艺术

石雕牌坊制作中国第一品牌
本文http://www.shidiao136.com。版权所有,未经批准转载必究。

 
关键词:
 
 

在线留言

留言内容
用户名
联系方式
验证码 
 
 

留言记录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