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 嘉祥长城雕刻有限公司
- 电话:13791739397
- 传真:0537-6855252
- 邮箱:13791739397@163.com
- 网址:-
- 地址:嘉祥县长城雕刻厂
为什么说石雕麒麟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谐的形象大使
发布时间:2013-05-28 00:00:11 阅读:7337
麒麟传说和麒麟文化在嘉祥县传承久远,有史料确切记载的第一只麒麟就出现在嘉祥县,《史记》中也有关于获麟的记载。石雕麒麟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谐的形象大使,石雕麒麟让祥瑞降临在你的身上研究麒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雕麒麟;麒麟文化;吉祥;嘉祥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并在嘉祥县建立“中国麒麟文化研究基地”。同年6月,嘉祥县“麒麟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麒麟的传说和麒麟文化在嘉祥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但传承久远,而且表现形式十分丰富。麒麟文化不仅见诸于雕塑、绘画、剪纸、佩饰、衣饰、吉祥物等,还用来祈子求福、赞语、祝词等。在嘉祥县建立“麒麟文化研究基地”,更重要的是嘉祥县是麒麟文化的源头、发祥地。有史料确切记载的第一只麒麟就出现在嘉祥县。
一、西狩获麟麒麟崇拜远在夏商周时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但关于麒麟的正式记载,最早见于孔子编着的《春秋》。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春天,鲁国高官叔孙氏派人到鲁国西边的大野泽畔砍柴。驾车的子粗商发现一头像鹿一样的动物,于是弯弓搭箭,射断了这头动物的前左腿。子粗商走到跟前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只动物根本不是鹿,长像十分奇怪,头上只长了一只角,尾巴也不是短小的鹿尾,倒像长长的牛尾巴。在场的没有人认识这是什么动物。回到了鲁国郊区,子粗商担心把这头怪物拉进城里不吉利,于是就赏赐给了一个虞人,也就是在大野泽管林泽的小官。虞人也觉得不妥,就丢在路旁扬长而去。子粗商回到府后就向叔孙氏汇报了打死怪物的事,叔孙氏也被激起了好奇之心,于是赶到郊外怪物跟前,他左看右瞧,怎么看也不认识它是什么动物。他沉思一会,忽然想起博学多识的孔子,于是立即派人去向孔子请教。据《孔子家语》载:叔孙氏“使人告孔子,曰:‘有鹿而角者,何也?”’这里要说明一下,这句话里在“角”前边丢了一个“一”字,“有鹿而角者”,又有什么好奇怪呢!大约2500年前的公鹿和现在一样都长有角,如果加上一个“一”字,即“有鹿而一角者,何也?”这样一问就符合情理了。
孔子当即判断可能是麒麟,但为了进一步证实,孔子让身边的学生子贡赶上马车,把他拉到郊外。在离麒麟还有几步远的地方,孔子就说:“好像是麒麟。”再走近一点,进一步断定:‘就是麒麟!”麒麟本是瑞兽、仁兽,但世人不认识,却把它错当成怪物打死了。孔子伤物及人,想到自己一生四处奔波,致力推行“仁德,“仁政”,也不为世人理解,结果四处碰壁,被弄得个西个西惶惶,如丧家之犬,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反袂试面,涕沾袍。”《春秋公羊传》仰天长叹一声:“吾道穷矣!”子贡有些不解,问:“夫子何泣貂”《孔子家语》孔子说麒麟“出非其时而见害”,能不令人为之一哭吗?
孔子还不住既像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责问麒麟:“孰为来哉?孰为来韶”《春秋公羊传》现在没有圣明的天子,你为谁而来呢?你为谁而来呢?现在是周道衰微,礼崩乐坏,世道混乱,来非其时!实在是不应该这时候来!
孔子回到家,让子贡打开编辑了几年的《春秋》竹简,于绝望中写下“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抛笔在地,从此不再写一个字。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绝笔于获麟”的名句就是指的这件事。
孔子让子贡卷起竹简,意犹未尽,又口占一首挽歌以悲悼麒麟:“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唐虞世也就是尧舜时代,尧是陶唐氏,舜是有虞氏。在尧舜圣明天子当政的时代天下太平,天上飞着凤凰,地上跑着麒麟,悠哉游哉。今天己不是那个时代了,你来了有何追求呢?
麒麟啊!麒麟啊!我真是忧心如焚啊!现在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不忍卒读。可见孔子对获麟一事多么重视,对麒麟现身的不逢时并被射杀多么伤感。
叔孙氏知道人们把吉祥的麒麟错当成怪物打死了,也感到非常惋惜,就派人把麒麟运回捕获它的地方,归葬于大野泽畔,并堆起高高的土台以示纪念,后人称之为麒麟家,在今嘉祥县城东。解放初,尚有“麒麟家”之墓碑。公元621年即唐武德四年,因在嘉祥曾获过麟,特设麟州,治所在嘉祥。金皇统七年,即1147年,嘉祥县遭洪灾被淹,划嘉祥县东部和任城西部单列一县,因此地出现过麒麟,特命名为“嘉祥县”,沿用至今。
《左传》也记载了获麟一事:‘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粗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志”《左传》进一步点明了获麟的地点在大野泽,并记载了由于不认识麒麟引发的一点小曲折。后来的《公羊传》对此条解释得更加详备,书中指出在孔子晚年,有三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一是得意门生颜渊的死,他非常悲痛:“臆!天丧予!”二是爱徒子路的死,孔子捶胸顿足:“臆!天祝予!”三就是麒麟的死。其中尤以麒麟的死对他打击最大,使他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创伤,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以致对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克己复礼”大道丧失了信心,发出了“吾道穷矣”的悲叹!从此孔子郁郁寡欢,两年后这位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终年73岁。孔子出生前母亲颜氏曾梦见麒麟送子。吉祥石雕麒麟的和孔子故事,孔子“梦麟而生”,现在又“遇麟而死”,因此人们称他编着的《春秋》为《麟经》或《麟史》。
二、世上到底有没有麒麟史书则记载凿凿,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没有见到麒麟活体,加之后来人们在麒麟身上陆续添加许多美好的元素和神话色彩,使麒麟在各种艺术形象中出现差异,所以有些人就认为麒麟是存在于神话中的灵异之物,是吉祥和谐的化身。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麒麟呢?这就涉及到《春秋》等书记载的真实性问题。
孔子作为治学严谨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如何记录历史事件他有三条原则:一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孔子编着《春秋》等书时只是客观地记述发生的真人真事,不在主观上创作,连评论也没有,只在个别字句上寓有褒贬,体现“微言大义”的宗旨。《春秋》这部书,简直就是一个大事年表,提纲掣领,言简意赅。孔子整理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及《周易》、《仪礼》等,都是体现这一原则,只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校勘正误。
二是反对“道听途说”。“道听途说,德之弃语"《论语•阳货》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写到书中是违背职业道德的。《春秋》记录“西狩获麟”,不是道听途说,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他老人家不顾71岁高龄,曾亲临验看,最后才确定为麒麟。
三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从来不谈论怪异、暴力、动乱、神鬼之事,更不用说把它记述在书中了。清代有位大文学家袁枚写过一本《子不语》,就是专门收集当年孔子从不谈论的神奇怪异之事,也可作为孔子治学态度严谨的佐证。
可见《春秋》记述西狩之麟不是荒诞不经,麒麟虽然长得有些怪隆的,但却是一头现实中的动物。中国最早的一部工具书《尔雅》在解释什么是麒麟时尤为详备:馨(即麟),詹身,牛尾,一角。”《尔雅•释兽》詹就是璋子,其身体比山羊大不了多少,詹身是说其身体像璋子一样。而对一向被中国人视为四大灵物的“麟、凤、龟、龙”中的“凤、龟”,书中解释极为简略,根本就没有提到“龙”。为什么不解释“龙”呢,因为“龙”根本不存在。由此可知,《尔雅》的作者治学态度也是严谨的。对于“龟”,仅从爬行动作分了类;对于“凤”,仅草草解释:“鸥,凤,其雌皇”《尔雅•释鸟》皇,即凤凰的凰。明白无误地说凤凰就是五彩野鸡。到底龟与凤是什么样子,看了后仍不得而知,为何《尔雅》对麒麟情有独钟?可见当时人们对麒麟是格外重视的,也可能因为龟、凤是常见之物,毋庸多费笔墨,而麒麟世所罕有,多数人难以辨识,故而对其外貌特征详加描述。稍后的汉代经学大师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也坚持了《尔雅》中对麒麟的描述。清代训话学家、经学家段玉裁对《说文解字》进行注释,在“麟”目下注:‘状如詹,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史记》也记载了另一桩获麟的事情。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到雍地打猎,捕获了一只白色的麒麟。大概因为麒麟长相古怪,大臣们对其是什么动物一时辩认不准,为此进行过争论,有人认为是“鹿”,即抱子,有人认为是麟。经过一番争议,最后确认为麒麟。汉武帝为图吉利,遂改年号为元狩年,并作“白麟之歌”以记之。封建社会有些官僚或无聊文人想讨好皇帝,编造什么祥瑞之事也是有的,比如一棵麦子长出九个穗、龙翔于天等。
《史记》记载的汉武帝获麟一事是否也是附会祥瑞呢?《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位治学非常严谨的学者,敢秉笔直书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过错,还冒着杀头的危险为李陵鸣不平,是一位直言敢谏的净臣。
有人评价他写的《史记》“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样一位史学家,他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阿诀皇帝,附会什么祥瑞,从而杜撰吉祥之物麒麟。大约公元前104年,即距武帝获麟仅18年,司马迁开始写《史记》,由此推之,武帝获麟这一重要史料不是走访搜求而来,而是当时发生的一件真实的大事。司马迁当时是否在现场亲眼看到麒麟,我们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他公元前116年任汉武帝侍卫,距武帝获麟仅仅6年,但作为一个以治学严谨着称的学者,恐怕在写获麟时也是十分严肃的,会慎重其事的。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的序言里曾两次提到麒麟,一是说他父亲老司马公临终时交待他要在鲁哀公“获麟四百余年”后继《春秋》而续写历史;二是在说明《史记》记述历史的终止年代时,仿效孔子修《春秋》绝笔于获麟的做法:“至于麟止。”即“写到麒麟再次来到人间时为止”,同样“绝笔于获麟”。因此后人把“麟止”当成了“绝笔”的代名词。
近几年有人抓住《公羊传》中麒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的说法,望文生义,认定麒麟是生在外国的,更有人武断说是非洲的长颈鹿。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那时的“中国”仅指现在的中原一带,更集中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当时中原各国称秦为“夷狄之邦”,称楚为“荆蛮之地”。春秋时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先人仍没有今天地域上的“外国”的概念,何以从“非中国”的非洲跑来长颈鹿呢?假设是长颈鹿,《尔雅》等书上应当首先注明“颈长”这一独一无二的特征。
又有人考证石雕麒麟就是今天看到的“四不像”。就凭“四不像”并非稀有动物这一点,也不致于很多人没有见到i立“四不像”在清代野外虽然难以见到,但皇家御苑还有一大群,想必在两千多年前其存有量更多一些,为何很多人不认识呢?
又有人说麒麟就是犀牛,因为乍一看犀牛也像长了一只角。但犀牛腰身粗壮,与“詹身”相去甚远。有人考证膺”即小鹿,又说是璋子,璋子身体也只有山羊大小。两种说法均表明“詹身”是说体型较小,古人还不致于马虎到把“牛身”一样大的犀牛描述成山羊一样小的“詹身”。
总之,把麒麟说成今天的什么动物是可笑的,把麒麟说成古人想像中的灵物如“龙”一样,本来在世上是不存在的,也无法解释《春秋》、《尔雅》、《史记》、《说文解字》等权威性很高的书中为何都郑重地提到它。所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获麟解》一文中一开章就劈头说“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三、麒麟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谐的形象大使“麟者,仁兽也”《春秋公羊传》它的肉质独角,古人赞誉为“设武备而不为害”,因此麒麟又是吉祥、和谐的象征。作为中国现代最权威工具书的《辞海》在释麒麟雕刻中明确指出其“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最早歌颂麒麟品德高尚具有仁爱、宽厚之心的诗歌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懈趾诗,有的版本是懈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吁暖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吁暖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吁暖麟兮。”这首诗译成现代汉语:“不踢人的麟蹄,好比公子多诚实,麟真值得赞美啊!不抵人的麟额头,好比子孙多仁厚,麟真值得赞美啊!不触人的麟头角,好比子孙多宽和,麟真值得赞美啊!”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用麟麟的优良美德,来赞叹文王后妃及其子孙宗族都有才德,实际上,这首诗是正面歌颂麒麟美德的,因为三节诗最后都落脚到赞美麒麟上,一咏三叹,激昂’慷慨。
麒麟在形象上具有吉祥、和谐之征。特别值得研究、品味的是麒麟不仅只生一只角,而且这只独角还是“肉质”的,“设武备而不为害”。中华民族在麒麟“肉质独角”上寄托了极其独特的价值观:有角足以对敌人构成威慑,突显了有效防卫,但又不能对对方造成伤害,彰显了与人和谐相处的仁德。
孔子提倡“礼让为国”《论语•里仁》、“邻国相亲”《孔子家语•贤君》。他理想建立一个“千年无战事”的和谐世界。“和为《论语•学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吉祥和谐文化形象大使的麒麟传达的正是上述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长城。秦始皇虽用武力统一了六国,但对当时被认为周王朝化外的匈奴,却只是在燕赵等国建设的基础上,花费巨大人力财力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防御工事—长城。显然,万里长城就是再高大、再坚固、再牢不可破也仅仅是为了防御,为了有效的自卫,犹如麒麟之有角;长城不会主动进攻匈奴而对别人造成威肋、,犹如麒麟角之为肉质。
麒麟“肉质独角”代表的价值观的另一个典型代表作就是十五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那时的明王朝在经济上、科技上特别是在造船技术上、军事上都无人能敌,当今的一些世界强国在那时甚至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在郑和下西洋八十年后的西班牙哥伦布探险队乘坐的船简直无法与明朝的大海船相提并论。哥伦布以及后来西方探险家们每登上一块新大陆,总是以杀戮抢劫来炫耀武力,以攻城略地抢占地盘为目的。而由数十艘海船、两万多名水手组成的在其后一两百年中仍无人可以匹敌的郑和庞大船队,却到处传播友谊,与当地人平等交易,互通有无,顶多在内心深处有些炫耀先进和力量的念头,向外界展示了一下似乎不容侵犯的“肉质角”而己。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一书中怒斥西方列强在探索海洋的同时,到处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强占殖民地的罪行,同时也盛赞中国郑和的船队未杀一人未抢一物。
麒麟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麒麟身上寄托了儒家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的理念。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和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用一个“恕”字来高度概括他的思想,又用八个字对“恕”作了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九”《论语》一个“恕”字堪称中华民族精神之魂,这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本质的区别,最根本的不同。
麒麟这一物种消失之后,历代艺术家根据想象开始在麒麟身上附加了自己的许多理念,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集合到它身上,使它逐渐改头换面:龙头、虎腰、狮尾、蟒鳞,或牛蹄或马蹄或狼爪,或独角或双角,吉祥和蔼之象,也变成了怒目雄视的威武形象,使它由一个可亲可爱的动物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被神化的艺术形象,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复合体,成为各种艺术形式表达的重要题材:雕塑、壁画、绘画、长命锁、玉佩、织锦、年画、剪纸、刺绣等,甚或走进了舞蹈。因为孔子为“麒麟送子”,故民间还有跪拜、祭祀麒麟,向麒麟许愿求子的风俗。
麒麟出现象征太平盛世。古人又认为麒麟“非明王不出”,只有圣明君主在位才会出现“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春秋公羊传》。麒麟出现说明社会政治清明、国运亨通。
古人用麒麟比喻才能杰出的人,如“麒麟儿”喻颖异的小孩子,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徐卿二子歌》诗中有一句:“并是天上麒麟儿”。还有麒麟种、麒麟雏、麒麟手等作为对英雄、才子的赞美之词。西汉时建麒麟阁,用来珍藏国家贵重典籍,又绘功臣画像于阁上,后来多以画像于麒麟阁表示功勋卓越者的最高荣誉,类同于唐代的凌烟阁。唐代的秘书省又称为麟台,也是喻人才荟萃之意。
麒麟文化的不断发展、丰富,其内涵己由最初的“吉祥,、‘和平,、“仁爱,,“仁兽,,“瑞兽”,外展为美好、勇敢、避邪、镇魔、赐福、送子、才华、颖异、健康长寿、婚姻美好等等内容。在麒麟身上寄托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龙并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崇拜“龙”,并没有把“龙”当作图腾,而是把“龙”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龙文化仅仅是封建帝王的专利,他们自称“龙子龙孙,“真龙天子”,住所、衣物均可享用龙文化,而平民百姓用了就犯忌,轻则坐牢,重则杀头。只有封建帝王独霸自称是龙的传人的权利。龙崇拜实际上是权力崇拜,今天的官本位乃是古代龙崇拜文化的遗存!我们从古代小说、诗歌、民间故事中经常看到的是对龙的丑化和憎恶,如孽龙、毒龙、恶龙等蔑称很多,表达了老百姓对龙的厌恶和仇中良《西游记》中魏征梦斩蛟龙、《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等情节,龙的形象都是反面的。谈到龙人们有一种恐惧感,因为你不敬龙畏龙,龙就惩罚你,所以人们只好被肋、迫而敬龙。相反,人们几乎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附加到了麒麟身上,谈到麒麟人们有一种亲切感。同时“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命题是不确切的,是现代人的误唱误传。与其说“我们是龙的传人”,还不如说“我们是麒麟的传人”更确切,因为我们都是麒麟所送之子。麒麟才是官民同尊、属于全民族的吉祥物,麒麟更应当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总之,麒麟文化与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麒麟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谐的形象大使。在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和平崛起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视为“威肋、”的今天,宣传麒麟文化更有现实意义。
麒麟,中华各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美之集合;麒麟,人类苦苦追索的至德至善之化身。春秋以来,齐鲁大地、大野泽畔日夜流淌着一曲激扬而壮美的麒麟之歌。主旋律是仁爱、和谐、和平和吉祥。
获麟堆即麒麟家。其他如《公羊传》、《谷梁传》、《孔子家语》、《历朝纲鉴汇纂》、《东周列国志》等皆有记载,其内容基本相同。后来,嘉祥的有识之士为了纪念“西狩获麟”,又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亦名获麟台。因“西狩获麟”而产生的诗文首推孔子的《获麟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另,东晋袁宏《北征赋》记载:“所闻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悲尼父之坳哭,似实.而非假……”韦表微之《麟台碑铭》、韩愈之《获麟解》、杜甫之《幽人》等等,皆广泛传诵。唐、宋以来,嘉祥作为“获麟之地”、葬麟之处,《充州府志》、《曹州府志》、《曹南文献录》、诸版本,均有记载。或见于“编年”大事记,或见于“名胜古迹”,或着于“艺文”,或记于“建置”,或绘于“图考”,或载人“碑褐”,内容十分丰富。
唐翰林学士韦表微撰《麟台碑铭》并刻石于麒麟家前。宋时又在麒麟家侧建“西极寺”,明改为“瑞麒寺”。元代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浩任嘉祥尹三年后致仕,在“麒麟家”西安家,并建“春秋书院”,以为孔子“灵爽必栖于此”,欲世居以供养,遂代代奉春、秋祀事。明天启三年前后,嘉祥知县方时化培麟家,复麟台,置香案,并于麟家东起“圣母殿”,殿后起“五圣祠”。时占地千亩,规模空前,游人如织,盛极一时。明崇祯十二年在古储水河上架“麟游桥”。明、清嘉祥行政区划中,城东获麟之地先后名为“获麟乡”、“获麟保”。1940年日伪时期,县长张中阳监修了“麒麟家碑楼”。
嘉祥的麒麟传说丰富多彩。自“西狩获麟”以来,在嘉祥民间衍生并流传着许多关于麒麟的动人传说。相传麒麟是天上“主管太平”的岁星下凡,在上古时代就来到人间—大野泽。所谓“凤凰麒麟,皆在郊拟,’棚,即蔽,指大野泽是也。麒麟是一种热爱和平、讲究和谐、仁德高尚的神瑞之尊,一举一动都讲究姿容仪表,“天下太平则至”。嘉祥曾有《麒麟的传说》小册子流传于民间,惜已佚失。流传久远、广为人知的有“天降麒麟的传说”“西狩获麟的故事”“牛生麒麟的传说”“梦麟而生孔子的传说”“麒麟送子的传说”“麒麟被获和孔子‘见麟而死’的传说”“麒麟家、麒麟台的传说”“获麟集的传说”“麒麟兜肚的传说”“麒麟锁的传说‘“麒麟李的传说”等70多个。
嘉祥保有许多麒麟崇拜民俗。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装饰物品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至今嘉祥仍存有给小孩佩戴麒麟锁、穿麒麟兜肚,拜麒麟求子求财求平安等众多崇麟习俗和活动。由此而派生出的戏曲、民谣、曲艺、舞蹈、建筑、雕刻、刺绣、剪纸等麒麟艺术经久不衰,在嘉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且流传全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深深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并浸润到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嘉祥有着丰富的麒麟历史遗存。有“世传产麟”的麟山、金山麒麟洞,有“广轮四五十步”的麒麟家,唐韦表微《麟台碑铭》碑、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张九叙斗书“麒麟家”碑、明天启年立“重修瑞麟寺功德碑”、西狩获麟之地—获麟集村“麒麟寺”雕有精美麒麟像的碑座,1928年广东军阀陈炯明部第三路军总司令刘志陆《游麒麟台有感》碑等都妥善保存。
嘉祥八景之一的“麟渡古流”依然碧波荡漾。麒麟文化的历史渊源据古籍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麒麟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实有动物。(春秋》是公认的信史,以记载谨严着称,“不语怪、力、乱、神”,没有的事,绝不会捕风捉影。在殷墟中发现的可识的甲骨文,1700余字里,卜辞中已有“戊卜贞王,麟、驳、歇”句,殷商时期已有对麟图腾崇拜的习俗,是麟崇拜的肇始之时,亦即麟、麒麟传说的滥筋。《诗•周南•麟之趾》篇,意“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春秋》有“西狩获麟”,《管子•封禅》有“凤凰麒麟不来,则嘉谷不生”。可见西周麟崇拜之风渐盛。关于麒麟现身的文字记载,时见于史志诸书:“黄帝时,麒麟游于郊数”。“唐虞之世,麟凤游于田”。“禹时麒麟步于庭”。“成王时麒麟游苑”。“章帝时麟五十一见”等等。但记载均语焉不详。惟自孔子始,麒麟现身巨野的记载颇为周详。嘉祥古为大野泽,《尔雅•释蔽》:“鲁有大野”,“鲁田圃之常处”,位中国十蔽之首。大野泽林茂草丰、气候适宜各种动物生存,麟在鲁国大野泽出现,当是再自然不过了。春秋时,“王道不兴”,天下大乱,哀公西狩获麟,惟孔子识之,并着于《春秋》,且从此绝笔,继而百家传记纷纷解说。其出身颇不平凡,《春秋运斗枢》言“机星散则得麟生”,《春秋保乾图》也称“岁星散为麟”。《毛诗正义》:“麒麟,糜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诗•毛传》:“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麟角,所以表其德也。”《诗•郑笺》:“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
汉许慎《说文解字》:“麟,仁兽也,糜身,牛尾一角;摩〔麟),牡麒也。”何法《微祥记》:“麒麟者,牡日麒,牡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棚。”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位列“四灵”之首。“毛虫三百六十而麟为之长”,“寿千岁”。讲的最全面的要算汉代刘向《说苑》:“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闲循循如也。”一副文质彬彬、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一举一动都讲究姿容仪表。“天下太平则至”。《太平御览》引《春秋感精符》:“王者不剖胎,不破卵,则出于郊。”又“王者德化旁流四表,则麒麟臻其囿。”《礼记•礼运》:“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麒麟在郊蔽。”于是,麟、麒麟便被逐渐神化而成为神异吉祥的瑞兽、仁兽、神兽。可以说,麟是伴随着儒家仁义学说的阐释而逐渐被神化的。而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则以麒麟现身自诩为至圣至仁的明君;而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则视麟与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为一体,企盼会给人们带来和平、安宁、幸福、和睦和吉庆,从而摆脱邪恶,化解灾难。于是,先民麟崇拜的习俗流风与现实的心理需求相结合,美好、神奇的麒麟传说便伴随着儒家的“弦歌之化”一起在巨野衍生、流传开来。以至全国“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并走向了世界。
麒麟文化的意义、价值麒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麒麟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特有的神性动物,无论作为观念形态的,还是作为物化形态的,都以其吉祥形象深人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其象征意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麒麟的造型是鹿、牛、马、鱼等的集合体。这几种动物从远古时期就是我国先人崇拜的图腾。蒙古族、鄂温克族、赫哲人的鹿崇拜;汉族、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温克族、傣族牛崇拜;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中如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马崇拜;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的鱼崇拜。麒麟集鹿神性长寿,牛神圣,马忠诚、勇敢、高贵,鱼富足、美满等诸动物优点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麒麟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名片。
麒麟更多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麒麟素有“仁兽’、“瑞兽”之称。位列“四灵”之首,就在于它的影响面之广、之深无与伦比。它龙头、鹿角、猪鼻、蛇鳞、虎背、熊腰、马蹄、牛尾……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它是集各种动物的特征精华于一身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仁爱、吉祥、通灵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象征。由此衍生的麒麟文化,集儒、释、道诸家,文、史、哲等各科精华,是独树一帜的祥瑞文化。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国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体现了大中华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先民集自然之性德教化社会,提升民族素质,推进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直到今天麒麟依然受到人们最广泛的喜爱,深人世人之心。麒麟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麒麟作为吉祥物,其应用范围之广,罕有他物可匹。从政治延伸至宗教、经济、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如宫廷命名、朝廷赐品,求子与育子,建筑装饰,服饰佩饰,麒麟艺术,舞蹈活动,赞语与祝词等。麒麟文化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华。传说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所以麒麟又称“圣兽”,《春秋》被称为“麟史”或“麟经”。孔子倡导的“仁义”精神和“中庸之道”与麒麟“行规中矩”、仁厚君子的形象相辅相成,麒麟所表现的“仁爱”品质,正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说:“仁义起于麒麟,威形发于龙虎。”传说中的麒麟品质十分优秀,形态庄重,内在仁厚,性情温和,中规中矩,择土而践,酷爱和平……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吻合。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贵而不俗,灵而不钝,蕴含着自强不息、向往盛世、平和可亲的精神,更是体现出了大中华风范。石雕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者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兽”所体现出的精神与儒家文化讲究“仁义”、“中庸”是一致的,所具备的品质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弘扬麒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凡麒麟出现的时代,都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盛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与人为善”、“待人有礼、进退有节”是共通的。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世界必将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人类大家园。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民族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弘扬麒麟文化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麒麟文化走向世界的趋向性。麒麟文化不仅在国内深人人心,而且在全世界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只要有华人或者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方就有麒麟文化。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美里麒麟团每年都专程到中国进行麒麟文化交流;日本友人佐佐木卫、小竹大教授分别到嘉祥考察义和团时,专门到麒麟镇麒麟家前留影,并引以为豪。日本有本精美的大型图书名为《圣普麒麟的传说》,麒麟啤酒是日本第一品牌。日本在麒麟文化的探源、挖掘和普及上大有与中国一争之势。麒麟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是大势所趋。
版权属于: 长城石雕厂 (http://www.shidiao136.com/)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其他人阅读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下一篇:石雕四大天王的广目天王寓意解析
在线留言
留言记录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