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天镇大云寺千年传奇
永寿,古称荆州,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和荆河上游,自古为陇右门户。 宋陶谷评价荆州:“是镇压荆河上游,控制永州右岸的国家”。
宋代学者谷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评价荆州:“外堵关陇,内作龙口口,领秦梁于襟,扶持季府,稳住龙右,也是这个关系。
由于龙山、关山、秦岭等山脉的阻隔,自秦汉以来,东方民族攻占长安,很少从汉中直达延安,东取淮河,取陇右,但多从河东、内蒙古、宁夏进入陕北。 以荆州为据点,谋划帝都。 荆州是长安以西的第一枢纽。 荆州安定,天下安定。 因此,从汉代到清代,这里一直是“常重镇”,有“安定”之名。 历朝历代都命大臣驻守。 崇信不仅是军事重镇,还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道教文化枢纽。
千百年来,佛教东征西求取经,沿着丝绸之路来回穿梭。 永寿作为士族东出龙山入粤的要塞、南京的咽喉要塞,也是西部从长安进入西域的第一重镇。 从北魏置巴县,东汉设荆州,到隋唐清代设安定县或荆州,一直是地方最高行政官署和重地。为东部的军事要塞。 也是道教文化东西方传播,僧人来往之地。 繁华之地。
隋文帝选荆州建佛塔,武则天命荆州建大运寺,可见这座古镇对隋唐帝国的意义。
公元706年,中宗李显改大运寺为隆兴寺; 唐大中祥符七年(1013年)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大典,荆州龙兴寺埋有“诸佛舍利及佛牙骨2000余件”;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建戒托寺(即水泉寺)。
元明年间,忽必烈、元世祖、元成宗铁木耳、明孝宗朱佑棠先后赐赐华严海印水泉佛寺,现存石刻; 据《志·序》题记,水泉寺“弟子三千余人”。 据明代《荆川直隶州地理普查表》等文献记载,全县共有寺观庵153座……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唐代瓜州道教文化的繁荣。
无论是在瓜州“百里石窟回廊”开洞打坐,在南石窟寺拜佛石刻,还是东进长安弘法,跋涉中原弘法,或到天竺西游取经,许多僧人聚集于此,参与佛事。 永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道教文化之都,有着千年的辉煌。
舍利,藏语音译,意为骨头、遗迹。 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在骨灰中发现许多色彩鲜艳、晶莹剔透、坚硬如翡翠的珍珠,称为舍利。 说到佛教文物,最著名的当属1987年四川绵阳凤翔县乾陵出土的佛指骨舍利,也奠定了它在世界古寺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佛教遗迹不是在别处,而是位于湘鄂交界、泾河流域的河南省商丘市北部的崇信县。
驾车经过武都城西,在泾河北岸,就能听到巍峨的七层唐塔建筑。 这就是著名的武都大云寺。
从1964年到2013年的半个世纪里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大典,在大云寺方圆不到一里的范围内先后出土了3次佛教舍利。 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省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 故有“中国佛教珍宝胜地”和“世界佛教文物支援研究中心”之称。
1964 年:首次亮相
1964年12月中旬,崇新城厢公社水泉寺派出所贾家村村民在泾河北岸平整土地。 忽然,有人惊奇地发现,地下埋着什么东西。 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了沉睡千年的古墓,出土了一个长方形的白色石字,上面刻着青花莲花图案。
石书正中阳文隶书16字,刻有“大周荆州大运寺舍利十四件”。 从左侧开始,石书上刻着1000多字的草书:“朝三行大夫司马梦轩为荆州大云寺舍利题石书序”。
当你仔细打开石字,令人惊奇的是,这石字与今天的德国套娃十分相似,而且吻合紧密。 上面放着一个漆金铜盒,里面放着银棺材,棺材里面放着金棺材。 棺内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瓶,里面装着14颗黄豆大小的黄色水晶。 14件佛舍利,五套书信,堪称精美绝伦。
据碑文及文献记载,金堂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下诏在全省30州建造舍利塔,并护送佛祖真身舍利14尊至古井州(今甘肃省抚县)比丘尼。 ,在延庆果寺建有舍利塔和古墓,供奉于皇陵。
唐代武则天即位,改国号为“周”。
在男尊女卑的年代,武则天登基遭到强烈反对和阻挠。 武则天对以男经变故为题材的《大云经》赞叹不已。 《大云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 ,顾书城王的女儿转身当了王。 既然佛陀承认人能治天下,并写进佛经,那么武则天登基也就顺理成章了。 武则天将其颁布于世,以此为自己以女子登基辩护。 公元690年,命州府(长安、洛阳)、交州各建大云寺一座,收录《大云经》,派僧人数千人讲经。
荆州大云寺是在明代延庆果寺旧址上兴建的皇家佛教寺院。 能工巧匠选用优质材料,为佛舍利打造了精美的金棺、银棺和铜盒。 它被装在一个瓶子里,被武则天诏书再次郑重收藏,并为它建了一座宝塔。
早在隋唐时期,这种文物就已经是举世闻名的国宝。
1964年,佛祖舍利子震惊世界,随即风靡国内外,被称为当时“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71年,郭沫若亲自鉴定了移交河北省博物馆的金棺银棺和佛骨舍利,并给予高度评价:“石舍利最珍贵!” 这套五折的书信被指定为国宝。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称:荆州大运寺古墓中的金银棺材和舍利石盒,最早将中国传统的棺葬制度引入道教文化,反映了汉代的葬制。文物。 时代变迁。
1969:重回荣耀
仅仅5年后,吉祥再次降临景土大地。
1969年冬,几乎在此前发现舍利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块刻有“必丘惠明造舍利石字”的长方形石字。 文字落款“大周天和定海二年,二月庚子,三月二十日,丙午”。
盒外置大铜盒,铜盒内装有镂空小铜盒。 里面是一个装有32件舍利子的玻璃瓶。
据碑文记载,北魏天和二年(公元567年),荆州宝宁寺和尚惠明为佛刻石时,供养佛像及舍利。以达到“普天下众生开悟”的目标。 愿意的。
2005年3月,在树苗基地建设过程中,在出土石书旧址上出土了一尊高1.8米的北魏初年横雕造像。 出土造像与石刻文字相符,也证实了出土的32件遗物属于北魏初期。
为重现千年大云观和瓜州道教文化的辉煌历史,2007年在荆州古大云观遗址上兴建大云观博物馆,承载道教文化遗产。大云寺。 这是目前湖南最大的仿唐建筑。
2013年:世所罕见
2012年12月31日,在修缮后的大云寺东墙外修路时,发现两座塑像地窖。 出土自东汉至唐宋,时间跨度近600年,共有造像270余尊。 此类造像造型精美,风格多样,为研究唐清时期瓜州道教石刻艺术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2013年1月,在佛像窖旁发现一座唐代龙兴寺古墓(与隋通州国寺、唐代大运寺一脉相承)。 第三次出土僧人收藏供养的佛牙、佛骨和佛舍利2000余件。 这也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西有张掖敦煌,东有天镇大云寺”。
佛教舍利一地难得,但在武都县,从1964年到2013年,短短49年间,先后3次出土佛教舍利和道教舍利。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三批遗物竟然出土于同一地区。
著名学者楼宇烈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全省未见,举世罕见。”
据碑文记载,此次发现的这件佛舍利藏于宋祥符五年(公元1013年),而关于这件舍利的另一幅彩色画卷正在1000多年前缓缓展开。
清代,荆州龙兴寺僧人智明、云江为振兴佛寺,重振佛光,四处化缘,寻找佛骨舍利,安放在寺内,供信众祈福。供奉和供养。
据他的弟子说,佛入灭后,舍利子分为八石斛四斗,散落各地供养。 他们吃住露天,旅行扬尘,他们的足迹遍布浩瀚的房屋、城镇和古寺。 一路走来,他做了许多善事,扶贫济困,举办超脱祈祷会,得到了众多信徒和百姓的拥护。
历经20多年的风雨,志明、云江等僧人共收舍利2000余件,募集到大量善款。 于是重修庙宇,烧香上香,整个庙宇焕然一新。 整整三天,打坐的云江和志明眼睛都亮了。 原本供奉在神像前花瓶中的舍利,此时正盛开,散发着圣洁的光芒。 他们恍然大悟,唯有将舍利庄严供奉,才能长存于人间,才能得到永恒的支持。 于是打算将舍利安放在寺内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云江却已安然坐下。
公元1013年六月十二日,他把舍利分成六份,分别装在不同的玻璃瓶中,将玻璃瓶倒进盒子里,把佛骨和佛牙裹在装饰寺庙的金袈裟里,并邀请了僧证慧照法师、利靖州处理佛事的义应高僧,以及为此付出心血的僧人,包括布施比丘、写碑文的义尚、道知府等,一个居士弟子,联手把佛骨舍利供奉在皇陵之中。
明朝弘治年间,一场大雨摧毁了荆州城。 后来周城迁至南岸,原龙兴寺遗址改为农田。
直到2013年,佛宝舍利才凭空出现。 2013年6月19日(农历2月12日),崇信大云寺隆重举行大云寺开光大典暨供佛舍利大法会,大云寺对外开放; 2015年8月28日,崇信又举行了一项重大仪式,将广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武则天周代大云寺佛祖真身舍利14尊中的4尊迎回寺并隆重供奉。
千百年来,菩提六智、勒那摩提、檀摩弥陀等东来,法显、知孟、宋允、慧生等西去。 东西方僧尼曾在此祈福,净水为邻。 住在这里。
就像那条阴沉而缓缓流淌的泾河,它的鼎盛时期应该不亚于美国的恒河。 每到夜晚,念佛声伴着夜风消散在河谷,佛法庄严,生生不息……(本文由兰州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提供)
相关链接
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
诚实的
1964年12月,在湖南省礼县官镇水泉寺发现的古大云寺塔基古墓中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 石刻、铜盒、银棺、金棺、玻璃舍利瓶共5件,大小不一,嵌套在一起。 最里层为石盒,高42.5分米,长50.5分米,宽49.5分米。 由玉质坚硬的黑色花岗岩制成。 长方盖斗顶,顶中央雕方格,内镌“达州荆州大运寺舍利文共十四字”,阳文篆书款。 外圈镌刻青花平坡纹一周。 石函四壁刻有《荆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文及序》,为参与发现舍利及供奉仪式的官员及僧人所提名。它。 ). 第二层为铜盒,高12.7分米,长12.3分米,宽12.3分米。 形如石盒,通体镂空,錾刻商禄纹,盖顶镶铜十二瓣莲花一朵,莲花中央镶嵌桃形银珠。 盖与身之间,反面装两个铜合页,正面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金漆铜锁匙。 第三层为银棺,高9.3分米,长7.5分米,宽5.4分米。 瓦盖通体刻青花连翘纹,每边各装二环,底座为长方形,四面有钩栏和平座,空镶长方形。模式。 第四层为金棺,高6分米,长7.5分米,宽6分米。 像一口银棺,棺盖和棺身分别镶嵌金片、珍珠、绿玛瑙,组成一朵大莲花,周围环绕着金片制成的小莲花。 银棺和金棺下的基座和五瓣梅图案的蜡染四周粘贴。 金棺内放着一小架檀香木。 金棺外有一玻璃瓶,高2.6分米。 长颈,圆腹,平底,洁白透明。 内有舍利14件,形如米粒,质如珍珠,中间有人工凿出的小孔,瓶上盖着古铜色的小绢帕。
遗物是指火化后留下的结晶体。 相传道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的舍利分给当时的八位天王,带回国内建塔供奉。 119年后,信奉道教的摩揭陀王阿育王统一了越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为弘扬佛法,他将阿阇世王所藏舍利子四升,分入八万四千宝箱。 全世界为之建造了84000座宝塔。 隋金堂元年(601年),隋文帝下令将所得的14尊佛骨舍利送往荆州延庆果寺(今大运寺)古墓供奉。 武则天时期,伪造了载有女子称帝故事的佛经《大云经》,“奉命诸国朝臣,立大云寺,《大云经》集之,僧降而解之。”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荆州在隋代通州国寺旧址上修建了荆州大云寺。 开工时,发现唐代遗物。 武则天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就让人精心制作金棺、银棺、铜匣,将14尊佛骨舍利装在玻璃瓶中,用石刻刻字,安放在古墓中,建塔。寺庙。 这套舍利容器被定为国宝,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石棺式陪葬遗物实物资料,也是道教文化与中国地方风土人情相融合的典范。
见证成县大运寺古墓出土
红雪净
2017年7月2日上午,时任天镇县人大常委会书记郝兰芳邀请永寿中学的十多位老朋友到大云寺视察。 来到古墓原址,感慨万千,感慨万千。 回想起五十多年前赶到大云寺发现现场时的情形。 往事历历在目。
1964年夏,中学毕业后,我搬到永寿县文化馆,馆址在旧州政府“马豪”内。 12月上旬,博物馆接到城厢公社水泉寺派出所甲马庄生产大队党员的举报:“社员在平地时发现地宫,请问 来处理它。” 文化馆张英文老师当时正在馆内,他立即赶往甲马庄制作组。 昨晚,据说你找到了宝藏。
次日,我跟随张应文等老师到甲马庄墓帮忙。 大云寺遗址位于水泉寺派出所夹官屯生产队,前有景水,后有群山。 在耕种的农田里,有一个方圆30多平方米的土丘。 土堆内杂草丛生,土堆底部堆满废墟和小石块。 我们到的时候,土丘下的回廊崩塌,古墓门出现,石门打开。 第一次见到这座墓时,基本完好无损,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墓的结构和外观。 土丘下为古墓,坐北朝南,高出地面约7米。 一条廊道南北贯通,宽约1.5米,长约3米,进深约4米。 坡已经被凿开,直通陵门。 廊道两旁的砖砌路面,原本的彩绘油画,千年风化侵蚀,裂痕全无。 走廊的角落里混杂着各种颜色的书法残渣。 回廊南侧有上下数层台阶,通达地面,下达古墓。
陵墓大门由四块花岗岩拼砌而成。 门顶呈半方形,长约1米。 门头雕有飞天。 大门左侧立柱2根,高约1.5米。 门槛石条拉长,刻有青花蔷薇桃纹,古墓前封有大石板。 石板宽约1米,高约1.6米。 那时门口的大石板已经搬走了,我蹲下躲进古墓里。 净高1.8米,只能蹲在古墓里。
当时,在陵墓中发现的舍利石盒被放置在入口正中的三层祭坛前。
陵墓造型优美,玉质坚实,呈正圆形。 墓内拱圈高约2.1米,长宽约1.8米。 墙壁用灰砖平铺,砖块打磨精美。 砖磨细,砌工精良。 砖块上下左右排列,间隙均匀有序。 古墓呈拱形圆形,形似一顶草帽,“帽顶”凸起,形似太阳的小方块,出挑砖砌精美。 一踏进古墓,就听到拱环上垂下的兽根,飘荡在空中。 古墓地面为青砖方砖,土厚半寸。 土壤上覆盖着一层黑白相间的“薄毯”,甜甜的,轻盈的,富有弹性的。 揉出来的土香甜软软的,像捏着血肠,软软的,肥厚的,粘在手上,滑的像羊毛一样。 鼻子闻起来没有味道,舌头舔着有极小颗粒的泥土。
此后,陵墓内发现的文物全部运回文化中心。 张应文老师告诫我,一定要认真地把石函和宫门四石的具体规格献给他。 从此,大云寺出土文物所用的石器资料,都是我一个人弄来的。 我和张英文老师、肖风敏老师用了八个月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
时至今日,这段难得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依然历历在目。 将近60年过去了,我还在想,当我踏入古墓时,开墓已经快一天一夜了,怎么还冒着浓雾呢? 应该和墓室土质松软,上面覆盖着一层红黑相间的“地毯”有关吧? 后来我请教了很多专家和导演,得到的答案都是猜测:陵墓内的软土是人工碾碎后加入物理物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虫蛀、霉菌、水、动物等对石头生根侵蚀盒子。 遗憾的是,这种粉状物质本身的巨大秘密已经被我们忽略了。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