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文德坊和武功坊是沈阳故宫内的两座石雕牌坊,其一东一西纵列于大清门之南,在沈阳故宫整组建筑中担负着旌表与纽带的作用,是沈阳故宫,特别是清初皇太极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沈阳故宫唯一有历史纪年款识的建筑个体。
文德坊、武功坊石雕牌坊建于清初崇德二年(1637年),据《盛京通志》记载:“大内宫阙,崇德二年建。……其外曰大清门,门之东西有奏乐亭,左阙门曰文德,右阙门曰武功。”当时,盛京城内纵横两条道路形成“井”字形,宫殿处于“井”字中心,路南建有东西奏乐亭、东西朝房、果楼等建筑,使得宫殿区在整体布局上被一条路分成南北两部分,而宫阙前的文德坊、武功坊将整个宫殿建筑群连成一体,既是南北建筑群的纽带,又因两座石牌楼高大华美、庄严肃穆,在整体的宫殿群中承担着引导和以示尊崇的作用,既是盛京宫殿的起点,也是终点。
一、命名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于1616 年建立后金。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 年),宁远之战使后金受到重挫,努尔哈赤事业未竟,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天聪元年(1627 年),35 岁的皇太极登上历史舞台。面对后金政权内外交困、矛盾重重的现实,皇太极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吸取历史经验,以“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1]为宗旨,正如崇德八年(1643 年)八月清顺治皇帝继位诏书所写的那样———“皇考大行皇帝嗣登大宝,不服者以武功戡定,已归者以文德怀柔,拓土兴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随着后金势力的增强,自身羽翼的丰满,皇太极按照礼制,以国家都城的形制修筑了礼制性建筑,并将自己的王府改建成汗王的“大内宫阙”[3]。天聪五年(1631 年)扩建沈阳城,改原四城门为八城门,并建钟楼、鼓楼,“创天坛、太庙,建宫殿,置内阁六部、都察、理藩院等衙门,京阙之规模大备,于是遂*名曰盛京”。天聪十年(1636 年)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崇德元年(1636 年)四月,对宫殿的主要建筑正式命以嘉名,诸如大政殿、崇政殿、清宁宫、大清门等。崇德二年(1637 年),在盛京宫殿正门———大清门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成两座牌楼,即文德坊与武功坊,浮雕图案*是精美,除了皇家常用的石雕龙风浮雕以外,还有石雕麒麟、貔貅、大象等吉祥雕刻,牌坊前还修建了龙凤御路御道照壁雕刻,来衬托这座石雕牌坊,这标志着沈阳故宫作为皇家宫殿的正式完竣。
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 年)到崇德二年(1637 年)的10 年间,在清太宗皇太极的领导下,清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前进的步伐是空前的,足可以光耀祖先和后人。因此皇太极于崇德二年在沈阳故宫完成他*后两件建筑作品———两座牌楼时,遂因其文治、武功的辉煌业绩而赐名为文德坊、武功坊,可以说,这两座石雕牌楼是皇太极一生丰功伟绩的真实写照(图一)。
二、构造及艺术特点沈阳故宫建筑群是我们古建筑技术比较成熟时期的建筑,故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楼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同样代表着我们古代建筑的*高成就,这座牌坊它属于三门七楼石雕牌坊样式之一。
文德坊、武功坊石雕牌楼建于清崇德二年(1637所用斗拱为平板枋上施单翘三下昂九踩斗拱,以增加出檐深度,明楼平身科施三攒,次楼施二攒,柱头科采用穿梁方式,将立柱与望斗平齐处凿卯口,用翘昂穿过柱子形成柱头科。与一般单翘三下昂九踩斗拱不同的是,坐斗处出翘不出拱,直接承托昂,犹如丁头拱形式,而出的昂又是只出瓜拱不用万拱,仅在正心上出正心瓜拱、正心万拱、正心厢拱,这种独特的斗拱形式在古建筑中极为少见(图三)。一般石雕牌楼的斗拱口通常为1.5 寸(4.8厘米),明楼斗拱取偶数,空档居中,次楼不限,明间与次间的面宽比为10∶8,而这两座石雕牌楼的斗拱口是2.3 寸(7.6 厘米),明楼的斗拱为奇数,而且斗拱居中,明间与次间的面宽比为5.3∶4。
不仅斗拱形式与众不同,而且采用外拽坊这种独特的构件。它上承荷叶墩,墩上置宝瓶,上端承托三下昂的底部,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屋顶坐落在额坊上的底部宽度,使屋顶不致倾覆。
而其它石雕牌楼是靠在檐檩与大额枋之间的挺勾来维持屋顶的平衡。
两牌楼装饰精美。明楼上、下枋两面均浮雕云龙戏珠纹,两枋之间镶心板三块,中为枋额,分别以满、蒙、汉三体文字阳刻“文德坊”(图四)、“武功坊”,两侧栏板为海棠式开光,内各饰金龙一条。次楼浮雕除有与明间近似的龙纹外,*有石雕麒麟、凤鸟、莲荷等。雀替式样也非清式牌楼通用的龙门雀替,在牌坊大门石雕麒麟_麒麟雕刻的作用是什么呢,除**还有吉祥的作用呢,其边缘作蝉肚纹,这种做法多见于元、明时期及喇嘛教建筑。雀替表面浮雕金龙及卷草纹,龙尾作鱼尾,而非我们常见的蛇尾(图五)。两石雕牌楼的明楼正中镌刻“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样[5]。
三、使用制度关于两牌楼的使用情况史料记载很少,只有前文提及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之《盛京通志》卷4《宫殿下》的记载,但皇太极建造两牌楼时,大清国已然确立,封建的等级制度、思想体系也已明确,并且这种思想体系已直接体现在清早期的盛京宫殿建筑上,如坐落方位、体量及装饰形式等。虽然文德、武功两牌楼在皇宫的建筑群中属附属建筑,在建筑理念上起引导和结束的作用,但是它建筑体量高大,装饰华丽、威严,其使用功能亦应十分明确,应该是上下、尊卑、内外、主次的界限标志,是皇家宫殿外的阙门,其地位等同于北京故宫外的东华门与西华门。
文德坊和武功坊是早期盛京宫殿主要建筑竣工并付诸使用后而特别增建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宫殿的左、右阙门。当时两牌楼下未设实门,而是用木栅栏分隔出城市和皇宫的界限,栅栏中间留有出入口。从东、西两侧进入两座牌楼的所在位置开始,标志着步入了皇家禁地。在清初门禁制度中,除值日人员外,“定王以下文武官入朝至下马碑处下马,停止仪仗,亲王、郡王、贝勒各随护卫二人,贝子随护卫一人,其余官员不许跟随人役入朝”[6] ,闲杂人等禁止入内。又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重建东牌楼内五间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文德、武功二坊及坊外甬道栅栏并值房14 间,嘉庆二年(1797 年) 重修文德坊外堆拨房[7]。由此可见,文德、武功两座牌楼下建有杂役人员用的值房和堆拨房,随护人员在牌楼下止步,在值房内休息待命。又,乾隆东巡盛京期间,“文德、武功二坊,大清门、翊门、过道楼里外俱用木搭垛”[8],搭垛放在门坎两侧,以方便车轿过门省力之用,这说明当时的文德坊、武功坊门坎较高,并安有木栅栏。而且皇帝东巡后撤掉的搭垛需送工部存放[9],可见盛京宫殿除皇帝驾幸外,平时是不许车轿入内的,两石雕牌坊下应是派兵把守,戒备森严。
清朝初年,大臣侍卫等在大清门外候朝,但其所乘之轿马是存放于两座石雕牌楼外的,今有轿马场为证。清初制度:“国初定,凡王以下……官员为有功升赏谢恩者亦启奏进内行礼,因事谢恩者于大清门外行礼。”[10]官员候朝也在两牌楼内、大清门外,可见两牌楼之间是清初官员活动的重要空间。清入关后,每当清帝东巡期间在大清门外举行礼仪活动时,如乾隆年间盛京的“三大节”朝贺,文武百官咸朝服于大清门外等候,扈从之王公各官咸朝服至大清门等候。当东巡皇帝率皇子、王、公于皇太后行宫门外行礼时,文武各官及朝鲜使臣于大清门外随行礼,盛京耆老领催等只俟于大清门外而不入宫。如是种种,可见文德、武功两牌楼之间也是举行皇家礼仪活动的辅助空间。
年9 月,沙俄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入侵我们东北,10 月进入沈阳,并驻兵于沈阳故宫,文德坊和武功坊失去了作为皇家阙门的威严,虽然还是平民百姓的禁地,却挡不住侵略者和军阀的脚步。1926 年东三省博物馆成立,次年正式对外开放,两座石雕牌坊成为平民百姓随意过往的阙门。自此,文德坊和武功坊不再是封建尊卑的等级界限,成为人们的心目中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化遗迹。
四、维修和保护清初十分重视对盛京宫殿的保护和维修,崇德二年规定“凡宫殿岁时修理由内务府专掌”[11],作为盛京宫殿建成标志的文德、武功两座牌楼也是维修保护的对象。
年清入关后,盛京宫殿作为清朝的“龙兴圣地”仍设官驻守,但毕竟不再是政治中心,许多建筑因长期闲置而破损失修。即使有修缮也是有限的,如康熙三年(1664 年)
仅对清宁宫和凤凰楼、崇政殿的一小部分构件之类进行维修,无维修定制。康熙十年(1671 年),康熙皇帝东巡盛京,看到先帝的宫殿破败不堪,十分心痛,加之清朝国力日益强盛,经济亦走上平稳发展之路,因此,开始对昔日祖先宫殿的管理和维修加大了投入,制定了严格的修缮制度。如康熙十一年(1672年)定例:“嗣后盛京宫殿有应修之处,内务府会同工部择吉修理”,盛京宫殿的维修由盛京工部与盛京内务府共同合办成为定例。“凡彩画油饰需用颜料、桐油及罘罳所用铜丝等项,于盛京工部移取,部委官监视。”依据各宫殿房屋损坏情况,拟定小修、大修和每年定期修理即“岁修”[12]。从此,盛京宫殿包括文德坊和武功坊在内的古建筑得到较好的修缮,两座牌楼亦因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标志性建筑物曾多次维修,特别是乾隆帝把两牌楼与盛京皇宫的主要建筑等同看待,每次东巡盛京前,都要同清宁宫、崇政殿、大政殿、大清门一样对文德坊、武功坊进行修理、粉饰,使两牌楼得以完好的保护。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沈阳故宫命运多舛,曾先后被国民党等各种势力侵占,文德坊和武功坊虽然曾于1947 年修缮过,但也与沈阳故宫的许多建筑一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新我们成立之初,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因大清门前两座牌楼所在的沈阳路是中街地区横贯东西的主要干道,交通运输繁忙,经常发生挂车、挤人的交通事故,且两牌楼年久失修,柱根糟朽下沉,楼身倾斜,雕刻部分因原油饰过厚,在风吹日晒之下其木丝已为油漆所桡裂。因此1955 年,沈阳市电车厂通过沈阳市人民委员会交通改革办公室请示沈阳市人民政府,要求拆除两座石雕牌楼。在市文化局和沈阳故宫的强烈反对下,两石牌楼才得以保存。
年,文德坊和武功坊被重新翻修。“文革”期间的1974 年,为了开辟无轨电车路,经中央和省革委会批准,两牌楼被拆除运至北陵公园。当时,根据省文化局的提议,市宣传组和文化局、城建局一致同意,将拆除后的两牌楼移建在北陵饭店前的甬路上。但两牌楼拆卸后,其木、石、琉璃建筑构件被露天堆放在北陵公园内,以致丢失现象严重,加之木构件腐朽,有的琉璃构件被打碎,保存了近3 个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面目皆非,行将毁尽。后经沈阳故宫多方呼吁,1982 年,两牌楼才在北陵公园内重新建起,令人遗憾的是,在被遗弃的8 年里,绝大部分木构件腐朽严重,原来雄伟壮观的两座古建筑,除了几根额枋和少量的构件外,均已无法再用。
在沈阳故宫人的强烈呼吁下,被拆除、移建长达11 年后,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楼终于迁回原址。其时,恢复两座牌楼的难度很大,沈阳故宫人克服困难,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抢救维修。一是对糟朽腐烂严重、已不能继续正常使用的构件和缺失的木、瓦件按照原样式和材质进行补配;二是对局部损坏,但经剔补粘接后仍可继续使用的构件全部保留,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补完整;三是对油饰、彩绘和雕刻剥落、损坏的部分,参照原有的色彩、纹样和工艺材料补全。经过努力,1986 年国庆节前夕,文德坊、武功坊又重新屹立在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前。
但是,牌楼下面车辆行驶使得两牌楼劫难不断。从1988 年至2000 年间,两牌楼先后8 次因车辆碰撞而受损,*严重的一次将武功坊的一根戗柱撞坏,主要承重构件通天柱向西倾斜15 毫米,导致斗拱发生位移,使牌楼上部结构发生变形。1999 年6 月21 日夜,距文德坊30 米东侧的清代下马碑被撞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时的沈阳市副市长吕亿环的指示下,沈阳故宫前的沈阳路变成了步行街,在两牌楼外侧的立柱间各设一组封闭护栏,早晚交通高峰时段打开护栏,供非机动车通行,其它时间封闭,并安装了监控设施等。2004 年沈阳故宫“申遗”成功后,又将防护栏向两牌楼的外侧移动近30米,并在防护栏的路口设立交通岗亭,日夜看护,至此,文德、武功两座牌楼才真正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文德坊、武功石雕牌坊是沈阳故宫的附属建筑,但在故宫整体建筑群中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不但烘托出皇家宫殿的威严气势,其自身的历史、科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完好地保护并传承下去,石雕牌坊让人们能够深刻领会其历史文化内涵,人人共享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其他人阅读了
徽式石牌坊-三门五楼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