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古都北京安定门外东侧有一郊坛,始称方泽坛,后改地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抵神”之场所,也是我国唯一幸存并保持原格局*完整的祭地之坛,建筑宏伟,古朴幽雅、风格独具。坛17外是长约220米,宽约20米的海漫神路街,街之西端沿安外大街处,原有大石雕牌坊一座,毁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
为恢复古都风貌和地坛格局,增添街衡之景观,东城区政府确定投资复建此牌楼。今趁牌楼复建之际,介绍一点有关地坛牌楼的考证资料及对复建方案的浅见。
一、地坛石雕牌坊牌楼的历史沿革:1.史料考证:地方文献资料中对地坛牌楼虽无完整系统的记载,但点滴记载甚多,其中有:“地坛在安定外之北……,西天门外为坛门,又外为泰折街牌坊”。
“方泽……,西有石坊,日泰折街。"《大明会典》
“地坛古称方泽坛,在安定门外北……,西为坛门,门外为泰折街牌坊。”(《太常寺纪要》)
“地坛……,西有坊一,曰泰折街,雍正二年改为广厚街。”《皇朝通典》
“地坛……,西为广厚街牌坊,坊前界以栅栏,长26丈,乾隆37年重建石牌坊。”
“地坛广厚街牌楼前栅栏一道,计27槽,通长25丈8尺6寸”一,计主柱28根,7寸见方,”一,上下坎54根,内2根各明长2丈3尺,四根各明长……。”《清咸丰十年工部堂呈》
《京兆公园纪实》中1/2500平面图上绘有石雕牌楼位置,并附原牌楼照片《北平旅行指南》中也有此照片。从照片看其形制为三间四柱七楼式石雕结构牌楼,前后共有柱子20根,每柱各2根,明、次楼各4根,斗拱明楼为10攒,次楼为8攒,夹楼为6攒,边楼为3攒。
《明会典》的方泽坛总图中,坛门外也绘有三间四柱石雕牌坊示意图。
2.调查访问综合:1982年以来,我先后访问过陈寿山、刘绍禹、刘存先、高秀英、赵文海、冯玉昆等30多位年龄在50---96岁的安外老居民,据他们回忆:地坛牌楼的式样和雍和宫、颐和园东门外的牌楼差不多(三间四柱七楼),但高大得多,有的说和坛门大小差不多,有的说稍小一点。建在距安外大街约20米的高台阶上,高台有二人多高,前面是缕蹼坡道直通安外大街。除四根大柱子外,两面共有20根斜柱子,据说早先只有8根,其余12根是后加的。上盖绿琉璃瓦。正中匾额题“广厚街”
三个大金字,旁边还有曲里拐弯的字(可能是满文)。牌楼前还有一道朱红木栅栏,从坛筒墙的北墙一直通到南墙,柱头和权头都雕着花,栅栏以西的坛筒墙各向外伸展成八字墙。牌楼和坛门、栅栏之间全是砖铺雨路,与坛门楼同宽。
石雕牌楼至解放时已破烂不堪,大概是1953年前后的某个时间拆掉的,后来修坛西门外的马路时,高台铲平、柱基全毁。
同时,还拜访请教过罗哲文、杜仙洲老先生。据罗老回忆:地坛石雕牌坊牌楼是一九五三年搞城市规划,扩展马路时拆除的,拆前曾作过调查,其资料在昊晗副市长的秘书那里保存,“文革”后不知下落。 综上资料,可以确定:地坛自明代就有三间四柱石坊一座,初各泰折街牌坊,清雍正二年改称广厚街,乾隆37年重建牌楼时改为三间四柱七楼式绿琉璃顶的木构坊,仍称广厚街牌坊。坊前有朱红木栅栏一道,坊后为三开间坛门.相互间为城砖海漫甫路。因年久失修,油漆剥落,瓦件残缺,木构腐朽,至解放时已濒临倾纪,故于1953年改造城市交通之际拆除,修路时铲去高台及柱基。
二、石雕牌坊开间尺度的考证:
1.据《京兆公园纪实》所附照片分析,原石雕牌楼的明、次间面阔之比为1:0. 88,正与《牌楼算例》中所列举的比值相吻合。
2.从实地测得现存坛门的明、次间面阔分别为7. 2米和6. 3米(以垛中计),两者之比也为1:0. 88。
3.据《清咸丰十年工部堂呈》记载:坊前栅栏总长为25丈8尺6寸,共27槽。其中明间一槽面阔为2丈3尺7寸(含柱径一)。以实地测得南北坛筒墙之间的距离为78. 6米,以除之,则每尺合 0. 304米,栅栏明间面阔相应为。. 304米X23.7=7.2米。此值恰与坛的明间面阔一致。
4.从《京兆公园纪实》所附1/2500平面图测得牌楼通面阔约比坛门的总宽(以边垛满外计)小2米多。实地测得坛门总宽为22. 2米,则石雕牌坊通面阔约为20米。
从以上四点分析中发现,有两个明间面阔均为7. 2米,三个明、次间面阔之比均为1:。我认为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说明两个问题:(1)原牌楼是严格按清代官式规制设计施工的。坛门、石牌楼、栅栏三者间有内在联系。三者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相互间均为砖海慢雨路,是一组整体建筑。牌楼居于坛门和栅栏之间,坛门和栅栏的明间面阔均为7. 2米,则牌楼的明间面阔很可能也为7. 2米,相应的次间面阔也应为7. 2米X0.88=6.3米,即牌楼的四柱柱中正好与坛门的四垛垛中分别对应,这种处理手法符合古代群体建筑及海漫甫路的一般规律。同时,按此尺度计算,则牌楼的通面阔为19. 8米,恰好比坛门的总宽度小2米多,与《京兆公园纪实》中1/2500平面图所示的比例关系吻合,也与老居民的回忆相符。
因此,我认为推断原石雕牌坊、石牌楼的明、次间面阔分别为7. 2米和6. 3米,通面阔为19. 8米,是比较合理可靠的,可以作为*佳复原方案来选定。
三、复建方案的浅见: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综合分析,我认为地坛牌楼的复建方案应基本满足以下各点
1.型制:三间四柱七楼木构式绿琉璃顶。
2.主要尺寸选定:明间面阔7. 2米,次间面阔6. 3米,柱径0. 6米,柱高6. 6米。
3.斗拱:明楼10攒九踩,次楼8攒七踩,夹楼6攒五踩,边楼3攒五踩。
4.彩绘图案:遵循地坛建筑的特有风格采用双金风(杭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龙凤板采用双凤透雕,不宜选用龙的图案。
5.原照片中不能准确反映的其它各部结构尺寸及细部做法应按清代官式规制及传统工艺处理。
6.仿心题字:正面(沿安外大街一面题“地坛”二字,背面仍沿用旧名“广厚街”。三字。既尊重历史,又古为今用,使重建的牌楼成为地坛的标志性建筑。
7.材料:使用材料除基础、柱、额杭可采用新材料(钢筋混凝土)外,其它各部均应采用传统材料及工艺。
8.减去俄杆,保留挺钩。
由于水平所限难免有错误之处,望指正。在进行以上石雕牌坊考证中,承蒙各位老专家的热情帮助,特此表示感谢。
其他人阅读了:
花岗岩石牌坊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