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舍利塔位于四川省邛崃县城西一百余里,高何乡高兴场东,镇西山台地上的石塔寺内。寺原名大悲寺,因有此寺院舍利塔之故,遂称之为石塔寺。据明嘉靖十一年碑记上记载说,寺建于南宋乾道五年。现存建筑经历代重修,已非原状,唯寺院石塔依然屹立,仍为宋代原物。
关于寺院舍利塔的修建经过,显存寺中一桶清咸丰三年重刊明正统年间僧荣昌培修记事碑记,记载甚详。碑上说:“幸值宋之乾道戊子,有僧安静方游而来,驻锡于山,······会众而言曰,此处可建释迦如来真身宝塔”,至“乾道五年······圣批,朕闻寺院佛塔、佛教助国化产,准奏。九月初一日,本目到县,勒赐化土僧安静用功兴建。”由此可知,此寺院舍利塔乃与寺院同时兴建,并为寺中的主要建筑物。现在舍利塔塔身**层门上的石匾上,还保存有宋代的题款,可以确证。寺院舍利塔的位置在寺的前面山门外,距山门约8米,位于寺的中轴延长线上。寺院舍利塔的朝向与寺相同,约为北偏西40度。这种舍利塔在寺前的布局形式尚存以宝塔为主的遗制。
寺院舍利塔全部用红色砂岩砌筑,平面四方形,为十三层密檐式塔,通高17米许。舍利塔下为了素平的石砌基台,露出地面部分高约50余厘米,边长5.96米。基台之上,置双重须弥座,平面亦为四方形,高3.5米。下层须弥座比较高大,下方边长4.4米,上方边长4.3米,束腰3.7米。上层须弥座的形制与下层相似,但高度仅为下层的一般左右。下层须弥座的束腰部分,以间柱划分为三间,刻海棠曲线形壶门浮雕,门内刻浮雕牡丹、莲荷等纹饰,唯在正面正中一间内辟佛龛,内供石雕佛像,上层须弥座束腰内,亦以间柱分为三间,内刻卷草纹饰。须弥座下的四隅为出漩涡形圭脚,甚是罕见。
须弥座之上,建**层舍利塔塔身,比例甚高。**层塔身,亦为方形,边宽1.96米,每面正中辟龛门,宽63厘米,高1.23米,内供石雕佛像一尊。在四方塔门之上,各刻出立匾一块,匾上刻两行八字“释迦如来真身宝塔”的塔名。尤为可贵的是匾上刻有建造寺院舍利塔年月和书写人的姓名的落款。上款为“大宋壬辰乾道八年仲秋兴建寺院石塔僧安静谨记”;下款为“左迪功郎火井县主薄王觉书”。我们从碑记上得知圣批兴建寺院石塔为乾道五年,而这匾上则为八年,相去四年,从常理可知,这匾是修成之后才写的,那么此舍利塔也就是从批准修到完成,共经历了四年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舍利塔**层塔身四周设附阶周匝,为国内古舍利塔所少见。在楼阁式宋塔中,下层设回廓附阶的确也不少,如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寺院佛塔,杭州六和塔,苏州北寺塔,以及明清以后的寺院舍利塔很多都设附阶回廓的,但均很低矮,如在地面。似此舍利塔在高大须弥座之上设附阶者,只有安徽歙县之长庆寺塔堪可与之比美。附阶三间四柱,当心间宽1.15米,次间各宽1.12米。附阶檐柱亦为石制,八角形,下承以31.5厘米见方之柱础,其上复置仰复莲座,共高28厘米。八角形石柱面宽8厘米,连柱础总高2.34米。在柱顶之上和补间铺作位置设巨大栌斗,简洁有力。在**层塔身的龛门之上,以石刻叠涩八层挑出,与附阶檐柱共同支托**层宽大的塔檐。舍利塔风亦为石制,四角有反翘,表现了南方建筑的檐格。
**层塔身之上,出密檐十二层,相距其密,寺院石塔均以石刻叠涩挑出。2——6层各叠涩四级,7——13层各叠涩三级。檐端较为平直,仅四角微有反翘。各层塔檐之上,置突出的扁石一层,以表示平座的意味。各层檐下塔身,甚是低矮,仅50厘米许。每面刻出佛龛三个,內龛石佛像各一。整个寺院舍利塔塔身的外廓,从第二层起到第六层,每层略有增大。而从第七层到第十二层则逐层收小。使之成为“棱柱”的形式,外观挺拔秀丽。
寺院舍利塔的塔顶之刹为石制复钵两重,上冠以石宝珠。据《重刊古志碑记》上说,僧荣昌见寺殿凋零,塔顶毁败,······将自己衣食之资,竭志用心修整,可能明代时塔刹已重修过。
此寺院舍利塔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据《重刊古志碑》上说,在舍利塔的基台的四面,塔身中轴线的四方,约50厘米处,分别立四天王像,具有四大天王托塔之意,为其它之舍利塔所未见。
总观此寺院舍利塔的价值,不仅在建造年代和建造经过方面,有确切年代和碑记可以查考,而且在寺院舍利塔关系,塔身造型和雕刻艺术上均有独自的特点。对于研究我国古舍利塔的历史与建筑艺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实物。 t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