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任何一个我们文化的形成,无不带有本我们独特的个性,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得益于本我们的地域、风土和固有的宗教信仰。我们虽然不产狮子,但当外来的狮子文化传入以后,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纳和吸收,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改革而形成了本我们所特有的新的石狮子文化。内中溶入了我们我们的理想和情操,而这种在外来文化基础上的改头换面,其客观上是因为从西域输入的真狮和狮文化数量有限,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耳闻目见,故仅凭口述笔传,*增加了对狮子形象的神秘性,于是产生了似狮似虎能飞能游的异兽形象,其中以表形为主和表意为主,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大类,威猛型、驯服型、神异型。
1.威猛型
威猛型与驯服型都以外来表形为主体的狮文化,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以“殊方异物”进入我们,其中佛教又是*重要的媒介。三国,南北朝的政局动荡不稳,南北长期分裂混战,西晋十六国、东晋十六国、从东汉光武帝至隋代统一的近600年期间,战火遍地,民不聊生,道教的求现世利益,得不到太多人的支持,而佛教重来世利益却成为大多数芸芸众生的祈求,于是从东汉初年传入中原的佛教得以落脚生根,在乱世之中,成为当时多灾多难的我们心目中的一支重要精神支柱,为石狮子的崇拜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石狮子在佛教之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石狮子习性有关。现实中的狮子就有至尊无敌的个性,它的豪迈的步伐,所向披糜的气概,从来不知什么叫避让,因此在野生动物园中,常常被汽车撞死。在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西北部,佛教产生后,石狮子就成为至尊无上的释翅牟尼的化身。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印度阿育王石柱顶部,就刻有3头石狮子,表示佛的威慑力。佛经将释迎牟尼比作“人中狮子”,佛说法称为“狮子吼”等,于是佛教及佛教文化传入以后,少见多怪的我们人,*将石狮子视为“王者”和万物之主,它的体型硕大,状态威猛,具有强大的镇慑力。东汉时代的一些王公大臣墓前有用作镇墓,南朝帝王墓前的“**”,高与宽达4米左右,望而生畏,实即是突出石狮子威猛的个性。
2.驯服型
这类狮子造型起初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就是威猛无比的狮子在大雄至尊的释迎牟尼面前显得温驯如狗猫,不仅形体小,而且神态妩媚温驯,由此*衬托佛力的伟大,佛经上的狮子听经故事和敦煌、龙门诸多石窟都有这类驯狮。初唐版刻《金刚经》扉页的图像,狮子形如小猫伏在地上,一般作坐、跑、立姿表演俯首贴耳、温驯谦诚,而在南朝的不少青瓷器皿,如水器、烛台也属这种类型。猛狮失却威严,从宗教性走向民间,成为民间避邪纳吉的日用器物,一变为可亲可近的亲密伙伴,这种形象,明清唐宋狮子雕刻特点是从精神上带来几分慰籍和温馨,而这种驯服型的造型此后一直在民间流行为玩具狮、印染狮、压绷狮、拴娃狮等。
3.神异型
在西域的石狮子文化传入我们之前,在殷商、秦汉时代、我们就有图腾式的龙、凤、麟、朱雀、玄武等祥瑞异兽,它是我们本土原始宗教和神仙神权观念的产物,后成为秦汉时代神仙方士玄学的文化内容,由文学艺术的推波助澜,造型艺术的具象显示,使西王母、东王公、天禄、蟾虎等的神异动物,成为战乱中的芸芸众生对神灵越发祈求和崇拜,于是把西域传入的狮子视为神物,给予蒙上神秘的理想色彩,有的头顶生角、有的肩上添翼,身上附有云气和火纹。这种对外来动物形象加上本我们特有的精神观念,成为这一时代的又一类石狮子,如四川雅安高颐墓的翼狮,河南南阳宗资墓的天禄狮,河南洛阳出土的**狮等,特别是南京、武进等郊外的南朝帝陵,巨大的石兽高达3-4米,无不具有狮子的特征,但又带上神异的夸张。这种神异型的狮子,在后世成为民间吉祥物中的狮子造型的一种。
版权属于: 长城石雕 (http://www.shidiao136.com/) 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其他人阅读了: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