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陈廷敬相府石雕牌坊制作工艺介绍 皇城相府又称为午亭山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距阳城县东北约20公里,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皇帝的老师、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年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又658年)20岁时即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由于他德、才、识兼备,
因此备受康熙的赏识和器重,一生共升迁28次,历任日讲起居官、经筵讲官、入值南书房、都察院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学十,先后担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等要职,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入阁拜相,官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成为非常显赫的一代名相。陈廷敬一生匡扶朝廷53年,任职期间政绩突出,文才超众,辅弼康熙皇帝治理朝政,提出许多重要的政策主张被康熙皇帝采纳,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先后担任《明史》、《鉴古辑览》佩文韵府》、《平定三逆方略》、《康熙字典》、《大清一统志》等大型重要典籍总阅官,并著述有《午亭文编》等书。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政治才干和文学才华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在陈廷敬致仕时,康熙皇帝为他山西阳城老家的府邸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皇帝特命皇三子诚亲王率满朝文武大臣前往祭奠,并御赐挽诗。 康熙皇帝题匾额的“午亭山村”即皇城相府,总面积3.65万平方米,共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640余间,设9道城门,城墙总长1700余米,石雕牌坊制作三座主要有内府、世德堂、河山楼、屯兵洞等建筑,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城堡式建筑群,被誉为“东方古堡,“我们北方**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六年所建,名为“斗筑居”,外城为清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所建,名为“中道庄”。走进中道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两座石牌坊。小石雕牌坊为两柱一楼,系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奉旨建造,褒奖的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牌坊上刻载着从明代嘉靖到清代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授官职,是陈廷敬祖辈荣耀的标志。大石牌坊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奉旨建造,陈廷敬时任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石雕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造型颇为奇特,明间楼檐下从上至下排列六道额仿夹五层匾额、两侧次间楼檐下,由上至下排列七道额仿夹六层匾额,全坊共有17块匾额,这在我国历代牌坊中极为少见。牌坊形体高大雄伟,气势恢宏,通高约10.5米,通宽约10米,四根柱子下部的前后均夹有高约2.5米的石狮抱鼓石。明间和次间的定盘仿上均饰高浮雕二龙戏珠和石雕麒麟图案,其余各道额仿上均雕饰石雕貔貅等吉祥花纹图案。石牌坊楼顶为仿木斗棋承托楼檐。明间*上层的匾额上阴刻“家宰总宪”4个大字,“家宰”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则是督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两侧次间*上层的匾额,镌刻有“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明回、次间的其余14块匾额上镌刻着历代陈氏家族成员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职,其中包括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累次封赠。这17块匾额正是陈氏家族这个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的荣耀与辉煌的集中体现。据史料记载,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一1760年)间的260年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之美誉。在此期间,陈氏家族中先后有38人登上仕途,奔赴大半个我们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特别是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全家族中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石雕牌楼,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皇城相府中的这座“家宰总宪”石雕牌坊,无疑就是陈氏家族“一门衍泽”、“五世承恩”的真实记录。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