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们搞石雕创作,不论搞人物、动物,对象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必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才能生动地反映生活。如要表现以孩子为题材的作品,你就要去观察,观察小孩的形体比例、形象特征、天真活泼的性格等方面,否则就会塑出小孩的头、大人的身体,或者是小孩的体形、大人的头这样的作品。
你想表现朝气蓬勃的青年形象,不去研究只凭臆想,就有可能塑出一个暮气沉沉的中老年形象。因此,平时一定要多观察,研究和体会不同类型的人物的不同特征。比如要表现渔民,就要到渔区跟渔民出海体验生活。**个感受,渔民个个晒得黑黝黝,身体结实粗壮,像铜铸的雕塑。渔船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中颠簸晃荡,他们仍然下网捕鱼。如没有出过海,就无法体会到渔民艰苦、勤劳、勇敢的生活性格。
制作石雕古代历史人物、古装仕女等也要熟悉生活。艺术创作的材料和感受,不一定都是作者从生活中直接观察体验中得到,也不一定都是亲自经验过的事情。艺术创作可以而且经常要利用间接材料(前人记录的文字资料)。如创作“孔子像”(图6-1)
“关羽雕塑关帝石雕像”(图6一2)。等人物,就是从古代著作的记载中去研究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研究他们的著作,研究他们的为人、体形、相貌、身分、年龄、性格、擅长、服式等等。郭沫若编写历史剧《屈原》就是根据史料,分析了屈原30多年的悲剧身世后创作的。剧中的其他人物,如把宋玉写成一个没有骨气的
文人,这是以司马迁的记叙和宋玉本人的作品为依据而加以艺术处理的。大禹是位众所周知的古代治水英雄,距今4000多年,我们既没有亲眼看见过其人其事,也无法亲身体验,只能借助历史记载及文物、民间传说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与联想进行创作。如果不去研究,不作深人了解,就会闹出笑话来。
如设计唐代的石雕人物,穿上明清时代的服式就是大错误。我们生在后世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艺术修养去认识、体会和分析,创作出符合其身分、性格、相貌特征的历史人物。利用间接材料进行创作时,石雕艺术家要以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再经过理解、融会、丰富、补充间接材料这样一个过程。直接生活经验越丰富,对间接材料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制作出石雕历史人物的作品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表现生活题材的石雕作品*是如此。
其他人阅读了人: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